鄭志堅:中國“養生”的現狀與思考

2012-10-29 15:35 來源:民進中央宣傳部 字號:     轉發 列印

衛生部北京醫院 鄭志堅

  “醫改”是當今社會的一個世界性的難題。看病難、看病貴、報銷難、醫保資金不堪重負、醫患矛盾加劇……這些當今社會的熱詞想必每一個生活在當代的人們都不陌生。其實,解決這些問題理論上講並不難,關鍵就是一個“病”字。試想一下,如果每個人都能健健康康的,沒病沒災,上面那些所謂的問題都還有嗎?結論顯而易見。如果大家都不生病了還真的可以:自己少受罪,親人少受累,節省醫藥費,造福全社會。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今天,誰也沒有能力説可以讓人不生病,但是我們的確可以做到讓人少生病,並且可以對重大的疾病進行預警和預防,從而有效地控制疾病對人類的生存品質、家庭和諧、社會經濟等帶來的危害,這就是養生,就是健康管理。 

  我們都知道,一個企業家,當你了解企業發展壯大的內在規律並能夠按照這個客觀規律去管理企業,就一定會把企業做好;一個農民,如果你懂得植物的生長規律並且能夠按照這個規律去播種施肥,植物就一定能夠生長的旺盛。人類的生存也是一樣,也有其內在的規律,這就是生命的密碼。為了讓人類能夠健康長壽不生病,長期以來,廣大的醫務工作者們進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其目標就是找尋生命的規律,破譯這個密碼,並指導人們遵循人類生長髮育的規律去生活。這就是未來醫學發展的目標,就是我們説的“養生”,即養護生命、健身祛病、益壽延年。這也是中國人常説的“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遵循這個“道”,人類就能夠健康長壽。 

  有了“道”,何謂“法”?“養生”具體該怎麼做?有人説養生就是多吃素、少吃肉;養生就是管住嘴邁開腿;養生就是……。這些話好像都是對的,但實際卻是瞎子摸象,似是而非,有時甚至誤人非淺。 

  其實,養生是一項系統工程,即複雜又簡單,方法也要因人而異。今天的學界,中西醫對此都有自己不同的詮釋。 

  一、健康管理的興起 

  WHO發佈的研究報告認為,人類三分之一的疾病通過預防保健可以避免,三分之一的疾病通過早期發現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三分之一的疾病通過資訊的有效溝通能夠提高治療效果。另外研究報告還顯示,導致人類疾病並影響我們健康和壽命的諸多因素中,15%取決於家族的遺傳,10%取決於社會因素,8%取決於醫療條件,7%取決於氣候環境,60%取決於個人生活及行為方式。這就告訴我們,生活方式對人類的健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使高血壓發病率減少55%,使腦卒中減少75%,使糖尿病減少50%,使每人平均壽命延長10年,且大幅度提高生活品質。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則會給人帶來疾病,比如80%的癌症是因為生活方式的不當引起的。為此,WHO提出了戒煙限酒、均衡膳食、適量運動、心情舒暢的健康生活四大基石,鐘南山院士在四大基石的基礎上,結合中國的國情又給中國人的日常健康維護增加了早診早治,綠色生態的內容。所有這些就是要告訴我們,想不生病就不能靠政府、靠社會、靠醫生,預防疾病的主動權是掌握在每一個人自己的手裏,這就是選擇良好的生活方式、生活習慣。 

  我們都知道,長期以來我國衛生工作的重點就是“預防為主”。尤其是近些年來,受國外(尤其是近三十年來美國基於保險業的發展和需要而逐步建立的健康管理思路和實踐)的影響,我國的健康管理體系正在逐步形成。所謂健康管理,就是要做到對個體或群體的健康進行監測、分析、評估,提供健康諮詢和指導以及對健康風險因素進行干預的全面過程;其具體做法就是為個體和群體(包括政府)提供有針對性的健康科學資訊,並創造條件採取行動來改善健康;它所進行的醫學服務主要內容是健康檢查、健康評估、風險干預和健康促進。目前,儘管健康管理學在國際上還沒有形成完整的學科體系,沒有一個公認和統一的定義、概念及內涵表述,各國研究的重點領域及方向也不盡相同,各國職業範疇、服務模式、技術標準、操作規範等都不盡相同,相關産業與機構發展不平衡,但是我們不可否認,健康管理的産生與發展,使得預防醫學正在從一個概念變成一個可以具體操作的體系與學科,這是當今醫學發展的一個很大進步。 

  二、中醫養生智慧 

  其實作為中國人我們應該感到自豪,因為除了健康管理,我們還有悠久的中華文明,還有保護我們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延續的偉大的中醫藥學。 

  近年來我們時常會聽到一些反對中醫的聲音,但是作為一個理性的中國人,我們應該看到,在中華文化延續的傳統中,雖然有糟粕,但更多的卻是前人的智慧,是精華。歷史很厚重、很沉甸,只要我們有慧眼,我們會發現它們不但不是壓在我們背上的包袱,而是很珍貴的寶貝,就像中醫,一定是未來我們中國人維護健康的的法寶。 

  中醫學一直都是在探索生命的規律,其精髓就是“養生”、“治未病”,並且特別強調:一個真正的好醫生(上工),是應該以讓人不生病為己任(上工治未病)。翻開中醫學最具代表性的經典著作《黃帝內經》,可以發現通篇所講的主要就是生命的規律和養生的技術,並且至今也不過時,像哲學,又像科學,更像文化,指導著現代醫學發展的思路與進步。《內經》所言:“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陰陽”,就是告訴我們,只有了解生命的內在規律,並且遵循這個規律去生活,才是人類健康長壽的保證。這個規律是什麼?《內經》又告訴我們:“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所有的這些論述,即便是現在看來,仍然是句句經典,字字珠璣。 

  綜上所述,中西醫雖然理論基礎各異,但養生保健的方法卻是共同的,都是在告訴我們:對於每一個人來説,養生保健,最關鍵的就是要有一個好心態,要有一個健康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 

  三、未來養生學科的發展與思考 

  近年來關於養生的社會亂象與騙局很多,這些應該引起社會、政府、學界及有識之士的重視與警醒。 

  筆者認為,之所以出現養生市場的亂象,主要與這門學科的自身有關。如果將“養生”作為一門學科,其學科概念、系統結構、理論體系等,比較雜亂。而有關養生學的各研究機構、教育機構、企事業單位等,又都各自為戰,中醫、西醫養生方法也各有説詞,互不相同,甚至良莠混雜,對錯難辨,沒有一個權威的聲音和説法。老百姓由於基本理論知識的匱乏更是無所適從,市場呈現無序化。更有甚者,有很多人受到了帶有封建迷信或邪教色彩的坑蒙拐騙之術毒害,對社會的安定團結、人民的身體健康帶來極大的危害。 

  冷靜思考,中醫養生學與健康管理體系是在兩套理論體系指導下的醫學實踐,並且這兩套理論體系在現階段很難統一,也就是説在現階段要想建立能夠被中西醫同時認可接受的養生學學科體系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醫學模式的轉變,市場對養生的需求卻是誰也阻擋不了的。作為養生專業學界,應該考慮如何才能建立一套既能被中西醫都能接受、又能夠對社會和百姓的科學養生給予正確指導的實用體系才是至關重要的。筆者認為,這套體系應該包括中醫養生學與健康管理學的理論基礎,同時又應該在常用養生方法(如情志養生、飲食養生、運動養生、環境養生、體質養生、時令養生等)、不同性別不同生理時期的養生方法(如孕期養生、嬰幼兒養生保健、青春期養生保健、中老年養生保健、女性養生保健等)、常見病與地方多發病養生保健知識等方面對百姓能有科學正確的指導。只有這樣,養生市場的亂象才會逐漸從根本上被扭轉,行業內的騙子們也會在學科發展的大背景下無處遁形。目前,中國醫師協會養生專業委員會和中國紅十字基金會全民養生科普基金已開始組織國內外專家學者合作開展這項工作,作為這個項目的牽頭人,我也誠心地希望能夠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監督、參與和支援。 

  希望在未來,“養生”能夠成為中國對人類的貢獻。 (作者任職于衛生部北京醫院)

 

[責任編輯:張瑞宸]

相關閱讀:  

涉臺常識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