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交流專題  >  第一屆  >  嘉賓觀點  > 正文

劉奔:關於文化傳統研究的辯證法

2012-10-29 13:43 來源:民進中央宣傳部 字號:     轉發 列印

  探討文化和現代化的關係問題,首先應澄清文化傳統這個概念。這其中有個方法論問題。我認為應當強調關於文化傳統研究的辯證法。 

  關於這個問題提出的針對性是:關於傳統文化和現代化關係的議論,出現了兩個極端的看法,一是認為中國現代化步履艱難,是因為傳統成了沉重的負擔,因此要徹底否定傳統;另一是認為中國近現代以來的問題在於所謂“激進反傳統主義”。介乎這兩者之間還有一種看法,似乎對傳統有些分析,但對傳統的理解也有簡單化的問題:以為傳統中的精華和糟粕是一種機械的組合,可以隨意分割。這些看法都缺乏辯證的觀點。 

  從辯證法的觀點看問題,文化傳統在時間坐標和空間坐標上都是以否定性為媒介的。 

  一、時間坐標上的“古今’’問題。 

  在這個問題上有“厚古薄今”和“厚今薄古”之爭。前者以“稽古右文”為榮,以尊孔復古,以時髦包裝炒賣陳陳相因的太倉之粟為正統。這種觀點把文化傳統簡單地歸結為r過去的東西“、古代的東西,而近現代社會變革形成的新的文化成分被排除在民族傳統文化之外。這就把傳統凝固化了。 

  實際上,傳統並不是一經形成就一成不變、永遠如此的東西。 

  傳統是什麼呢?所謂文化傳統,是體現文化發展中的累積性、連續牲和繼承性的東西,它構成每一代人由以出發的前提;因而,傳統就是歷史和現實的一種聯繫,是文化發展和進化在時間坐標上過去、現在、未來三個維度之間的辯證聯繫。這三者之間的聯繫是以否定性為媒介的。這種否定性不是簡單地説“不”,而是辯證的否定,是揚棄,是以揚棄的形式保持了肯定因素的否定,因而是文化傳統發展必不可少的環節。例如,“大同”思想是中華傳統文化從古至今的重要內容。然而,古代(如儒學)的大同思想向後看的,如孔子的“復禮”,基本上是復古主義的。而近代以來(康有為、孫中山以來)的大同思想則是向前看的,以未來社會為理想,在時間的三個維度上主要不是以過去、而是以未來規定現在。這種大同思想是對古代大同思想的揚棄。 

  再如,愛國主義也是中華民族從古至今的優秀傳統,但不同歷史時代的愛國主義的內容和價值卻不盡相同,也是以否定性為媒介的不同時代的文化之間有辯證的否定關係,也就是具有批判的因素。由此可以説,對傳統本身的批判也構成傳統發展的內在環節。有一種觀點,把“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對傳統文化的批判和變革排除在中華傳統文化之外,這不能説是合理的見解。 

  二、空間坐標上的“中、外”關係。 

  文化傳統發展的否定性辯證法還表現在空間關係上,即同其他民族的交往關係上。 

  把傳統文化看作僅僅是古代的文化的觀點,其原因從方法論上説,除了在歷史時間方面的僵化觀念,還與對傳統發展的空間關係不夠理解相關。按照這種觀點,與外來文化相互作用而産生的新的文化因子就不屬於本民族的傳統文化。持這種觀點的人要追求一種“純粹”的民族傳統。在他們的理解中,所謂“中國文化”、“中國哲學”只是中國古代文化、中國古代哲學的同義語,弘揚民族傳統就是弘揚古代文化。亨廷頓無視中國近現代發生的巨大變革,在他的《文明的衝突》中稱現代中國為“儒教國家”。而我們的一些學者也認為,儒家文化代表著中國文化的前進方向。 

  實際上.純而又純的民族傳統是不存在的。即使在古代,民族文化傳統的發展也不能脫離與外部的交往和相互作用。例如《本草綱目》,無疑是很傳統的東西,但正如魯迅所説,那裏面的內容,不獨是中國的,還有阿拉伯人、印度人的經驗。更不必説佛教與道教、儒學的互相作用對中國傳統文化(如宋明理學)發生的影響。 

  近代以來,民族之間的交往逐步擴大為世界普遍交往,外來文化和中國文化的交流和碰撞日益廣泛和激烈,這種相互作用給中國傳統文化增加了豐富的營養,促進了民族文化的變革。其變革的成果是“中國化了”的東西。如果不承認這些中國化的外來文化的積極成果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只把自己遠古時代的東西看作是中國傳統文化,正是喪失民族自尊心的表現,某些外國人正是以此為藉口來譏諷中國近現代“沒有自己的文化”的。按照這種邏輯,完全可以認為,比中國歷史短得多的美國更沒有自己的文化。 

  三、本民族文化傳統內部也是以否定性為媒介的。 

  任何民族的文化傳統都不是鐵板一塊,其中都必然有矛盾的、否定性的因素。中華文化傳統也不例外。 

  我國著名學者蔡尚思先生指出:“中國文化傳統也是一分為二的,中國文化的傳統,不只是一個,而是有兩個”,一為優良傳統,二為非優良傳統。“有人把‘傳統’和‘優良’等同起來,以為一切傳統都是優良的,未免太荒謬了。”(參見文集《中國傳統文化的再估計》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4頁)我認為,這是一種實事求是的歷史分析。 

  為什麼一個民族的傳統會一分為二呢?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外部因素,也有內部因素。外部因素如上述空間坐標上中、外關係間的否定性因素。而外部因素是以內部因素為媒介的。內部因素如上述歷史時間坐標上的否定性因素。內部的的否定性因素,歸根到底是社會矛盾的反映,即經濟的、政治的、科學技術等等矛盾的反映。這些矛盾以價值衝突的形式反映到文化上,就形成文化傳統內部的否定性因素。 

  例如,在幾千年的中華文明史上,有專制主義的傳統,也有反專制主義的傳統:有儒學的傳統,也有反儒學的傳統,即使在儒學被定於一尊的歷史時期,這種反儒學的傳統也從沒有過“斷裂”。 

  所以,研究文化傳統和傳統文化,不能孤立地擺弄概念的發展史,而應該緊密聯繫現實的社會歷史發展,結合經濟史、政治史、科技史等方面的矛盾,來揭示文化傳統的本質,以歷史的態度鑒別傳統的不同方面對社會發展和社會變革的價值。否則,對文化傳統和傳統文化的評價,將失去客觀標準。 (作者為《哲學與文化》 第二主編)

[責任編輯:張瑞宸]

相關閱讀:  

涉臺常識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