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交流專題  >  第一屆  >  嘉賓觀點  > 正文

韓格平:編篡大型古代斷代文獻總集與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2012-10-29 13:38 來源:民進中央宣傳部 字號:     轉發 列印

  中華傳統文化的主要載體,是堪稱浩如煙海的古代典籍。不同歷史時期的古代文獻,反映著當時社會文明的基本狀況。按照不同歷史時期分段編篡大型古代文獻總集,是我們當前正確認識並進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基礎性工程。在全國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的組織指導下,《全宋文》、《全宋詩》、《全元文》、《全明詩》、《兩漢全書》等一批大型古代斷代文獻總集的編篡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就。2001年11月,東北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承擔的輯校《魏晉全書》課題被全國高校古委會列為“十五”期間重點科研項目。今年,國家新聞出版署將《魏晉全書》列入“十五”出版規劃。實踐中我們體會到:編篡大型古代斷代文獻總集,對於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振奮中華民族精神具有深遠意義。 

  一、編篡大型古代斷代文獻總集,有助於我們更為準確地了解這一時期典 

  籍存佚的總體狀況 

  進行某一個歷史時期的宏觀研究或專題研究,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應當掌握研究對象的基本文獻。以魏晉歷史研究為例,從魏文帝曹丕登基的黃初元年(西元220年)到晉恭帝司馬德文禪位的元熙二年(西元420年),魏晉二百年間,我國的文化事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巨大成就,學者眾多,著述浩繁。然而,隨著歲月的流失,魏晉文獻多有散佚。就文獻的數量上看,清姚振宗《三國藝文志》著錄三國時期各種典籍1120部,清文廷式《補晉書藝文志》著錄兩晉時期各種典籍2438部,合計3558部。經我們初步統計,《中國叢書綜錄》著錄現存魏晉文獻不足600部。其中,絕大部分著作是明清學者的輯佚成果,相對完整的著作只有100部左右。可見,魏晉文獻散佚相當嚴重。 

  有鋻於此,東北師範大學古籍所決心集中所內主要科研力量,同時儘量吸取海內外專家學者參加,計劃五年時間,編篡一部總匯魏晉時期現存文獻的大196型叢書——《魏晉全書》。全書大約涉及魏晉時期的作者1200余人,預計收錄各種著作1780部。其中經部225部,史部233部,子部152部,集部1 170部。 

  此外,還有佛教典籍265部,道教典籍14部。具體作法是:1、對於100部左右相對完整著作,儘量收集其主要版本,選擇較好的版本為工作底本’進行校勘、標點,部分著作需要輯補佚文。2、對於大部分以輯佚本形式流傳的著作以及需要重新輯佚的著作,在認真選擇“輯佚源”的基礎上,充分吸取前人輯佚成果,重新輯佚、標點。3、每部著作均撰有解題。4、每位作者的著作按經、史、子、集四部的順序排列于該作者名下。5、各位作者大致按其生活的時間順序排列,每位作者均撰有個人簡介。6、編寫散佚書籍詳目,附於全書之後。全 

  書共約1500萬字。我們希望,通過《魏晉全書》,全面展示魏晉時期的作家、著作狀況,為研究魏晉歷史提供完備的第一手資料。 

  二、編篡大型古代斷代文獻總集,有助於向學人提供一套較為可靠實用的古籍文本 

  古代典籍流傳至今,多有散佚訛誤。因此,編篡大型文獻總集,將會遇到許多困難。在實踐中,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運用傳統目錄學、輯佚學方法,儘量輯補各書佚文。《隋書.經籍志》等歷代官修目錄、私家目錄以及各種補史藝文志著錄的魏晉圖書,大致反映了這一時期的文獻概貌。馬端臨《文獻通考?經籍考》等歷代目錄學著作對魏晉文獻進行的大量考證可供參考。《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等新近編篡的各種館藏書目能夠較為準確地反映現存魏晉圖書狀況。日益開放的文化交流能夠更便於收集海外魏晉文獻。嚴可均、馬國翰、黃爽、王仁俊、逯欽立等人輯佚工作為我們提供了大量輯佚成果及實踐經驗。在充分利用上述有利條件的基礎上,我們還做了以下工作:(1)利用各種引書引得,輯補佚文;(2)利用《國學寶典》等大型電腦軟體檢索佚文;(3)實際動手翻檢《玉海》、《永樂大典》、《文館詞林》等十余種大型圖書,收集有關佚文。從我們目前的初步運作看,魏晉文獻的輯佚空間還是很大的。例如,嚴可均《全三國文》所收傅巽《七誨》一文只是由 《北堂書鈔》《初學記》等類書中輯出的五段互不聯貫的殘文,僅有99字。唐人許敬宗《文館詞林》卷四百一十四收有《七誨》前半篇1229字,從中可以略197窺傅巽行文風貌。 

  2、運用傳統校勘學、考據學方法,梳理、辯析、校定各書文字。胡適先生在《校勘學方法論》-文中説:“文件越古,傳寫的次數越多,錯誤的機會也越多。校勘學的任務是要改正這些傳寫的錯誤,恢復一個文件的本來面目,或使他和原本相差最微。”我們編篡《魏晉全書》,也應儘量作到“和原本相差最微”。(1)逐條核對前人所輯佚文的原文。我們引用前代學者輯佚成果時,均取其佚文原典重新核對原文。(2)廣採眾本異文校定文字。我們在選擇較好版本作為校勘底本的同時,儘量校以不同版本或蒐求不同典籍佚文。如《太平禦覽》卷四百四十七所載蔣濟《萬機論》亦見於《永樂大典》卷一萬一千六百零二,用字稍有不同,我們用為重要的校勘資料。 

  3、充分利用電腦等現代高科技手段,加快工作進度,提高工作品質。前代學者編篡大型文獻總集,主要是“手工操作”,即手工編目、手工抄寫,費工費時,差誤率高。當前,電腦技術已經取得長足進展,漢字掃描的文字解析度能夠滿足正常的古籍錄入要求。這樣一來,我們可以借助高科技手段全面安排工作流程與進度,同時,本項目的最終成果,除了排印出版的較為完備可靠的魏晉文本文獻外,還可以製作一件《魏晉古籍主題自動檢索光碟》。

  三、編篡大型古代斷代文獻總集,有助於我們更為清晰地了解這一時期的文化全貌 

  魏晉時期是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現已成為當今海內外許多學者研究的熱點。編篡<魏晉全書》,將為魏晉文化研究者提供一套經過今人整理的魏晉文獻全典,將會對魏晉諸多研究領域的學術發展産生巨大推動作用。同時,本項目作為山東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兩漢全書》的承續之作,將會更有效地展示這一時期的文化全貌。 

  編篡《魏晉全書》,也有助於解決魏晉思想文化史上的許多具體問題。例如,魏晉時期經學文獻研究狀況如?我們認真核查了現存魏晉經部文獻,分別對《易》、《書》、《詩》、《禮》、《春秋》、《論語》、《孝經》、《爾雅》等諸經研究的作者情況、著作情況、現存文字量等做有定量統計,、對附於經部的小學類、讖緯類文獻進行了初步研究。其中,魏博士宋均曾註釋大量緯書,《隋書?經籍志》稱“宋均、鄭玄併為讖律之注”,而現存宋均緯書註釋尚有54種(絕大多數為殘卷)。在此基礎上,我們能夠對魏晉經部文獻的總體特徵作出較為準確的概括。 

  又如,魏晉時代一般思想的總體情況如何?就我們已經完成的魏晉四十六家散佚子書看,這些子書作者作為當時傑出的知識分子群體,身兼官吏與文人雙重身分,他們從政治學、社會學、軍事學、天文學等諸多領域,廣泛探討了強兵富國、重振朝政各方面重大問題。他們關於社會弊端的精闢剖析,關於治國良策的苦心探索,對於我們認識魏晉時期的社會歷史、思想文化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其中,他們集中闡述了君主的個人修養與治國方略,基本符合於湯用彤先生《魏晉思想的發展》一文所雲:“魏晉時代‘一般思想’的中心問題為:“理想的聖人之人格究竟應該怎樣?’” 

  再如,魏晉時期史學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就現存44部編年體史書看,私家撰史成為一種時尚,人們注重“以史為鑒”,致力於整理前代史料,分析興亡得失,總結治國經驗,是我們研究魏晉歷史的重要材料。另外,現存17部地理類著作和37部地誌類著作,記錄了部分州郡的物産風光、風俗人情,稍加分類整理即可為今人所用。 

  目前,我們在著手編篡《魏晉全書》的同時,亦在撰寫《魏晉文獻通考》 和《魏晉學術年表》。 

  四、編篡大型古代斷代文獻總集,有助於加強海內外學人的學術交流。 

  編篡《魏晉全書》這樣的大型古代斷代文獻總集,是一項繁榮中華傳統學術的艱巨工程,需要得到海內外炎黃子孫的積極關注和大力支援。我們願意與廣大有志之士展開闔作,這種合作主要表現在兩個層面。首先,是在學術層面。 

  我們感到,輯校《魏晉全書》更多的需要傳統學術功力,即古籍目錄學、版本學、輯佚學、校勘學、考據學、訓詁學等方面的學術功力。上述這些,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我們願意虛心向大陸、臺灣、香港以及日本、韓國等地的專家學者請教,衷心希望得到他們的批評指導。我們期望,通過編篡《魏晉全書》,培養一批具有傳統學術功力的青年學者,活躍傳統文化的學術研究,使中華文明代代相傳。 

  其次,是在技術層面。編篡《魏晉全書》,涉及到電腦軟、硬體的使用,以及編輯出版等方面的問題。這些,是我們目前的“弱項”。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古文獻資料庫建設取得顯著成績,大陸部分高校大型古籍資料庫軟體製作也有許多經驗可供借鑒,部分出版社在出版大型古籍方面具有有利條件,我們希望同類似的有關部門建立聯繫,進行合作。 

  目前,我們儘管在人員、技術、資金等方面存在種種困難,但是,我們有信心,在海內外炎黃子孫的共同關注、支援下,一定能夠順利完成《魏晉全書》的編篡工作。 (作者任職于東北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

[責任編輯:張瑞宸]

相關閱讀:  

涉臺常識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