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交流專題  >  第五屆  >  嘉賓觀點  > 正文

陳癸淼:蜀語與國語之比較研究

2012-10-26 16:30 來源:民進中央宣傳部 字號:     轉發 列印

  一 

  由於歷史的久長、領域的廣大與交通的阻塞,使中國不能有一種共同的語言(就如漢字是中國共同的文字一樣),並造成中國語言的複雜性。所謂中國語言的複雜性,包含有兩種意義:一為縱貫的多變,一為橫截面的雜多。關於中國語言之研究,起源甚早,成就亦大。大體上説來,我國對本身語言的研究較有成就的是在縱的一面。如一般聲韻學與語音史之類的書籍皆是以歷史語言為其研究的對象。這種縱的研究,由於方法上的不斷改進,使今日學者有十分可觀的成績。然而對橫的一面(亦即各地的方言)則闕而不論。至少,學者們在這方面的努力、興趣與成績是遠不如在縱的一面的表現,這是無可諱言的。 

  中國語言雖有縱橫兩層的複雜性,但亦可因此而看出其豐富性來。所以,單純從語言的研究來説,不應該偏重縱的死的語言,對橫的活的語言亦應等量齊觀。而且這兩種語言中間一定有著某種語言規則存在。故今後研究中國語言不應只囿于歷史語言的研究。再者,中國語言雖雜,但並不意味其雜亂無章。相反的,其中有著明顯的理則可尋。因為語言之形成乃是習慣的、累積的,或是漸變的、有規律的,因而有其一定的軌跡可循。例如蜀語與國語之間就存在著一些十分明顯而簡單的原則。以下試就蜀語與國語作一比較,以明其間的原則。 

  二 

  中國自古以來,研究語言有三個固定的範疇,即聲、韻、調是也。雖然在今日更精密的分析之下,這三個範疇未免有粗糙之嫌,但仍不失為研究中國語言最簡單而有效的途徑。下面就依這三個範疇聲、韻、調的次序來將蜀語與國語作一簡單而粗略的比較。又,聲、韻、調乃是過去使用的術語,為了方便起見,依照目前通行的名詞術語稱之為:聲母、韻母、聲調。 

  (一)聲母 

  國語與蜀語在聲母上的差異顯然比兩者間在韻母與聲調上的差異小得多。從聲母的量上説,國語有21個,而蜀語則顯然少於此數。 

  ㄅ、ㄆ、ㄇ、ㄈ、ㄉ、ㄊ、ㄋ、ㄌ、ㄍ、ㄎ、ㄏ、ㄐ、ㄑ、ㄒ、ㄗ、ㄘ、ㄙ等17個聲母在國語、蜀語中是同樣具有的,而且彼此不相混。即在國語讀ㄅ聲者,蜀語亦讀ㄅ聲,余類推。國語有卷舌音4個:ㄓ、ㄔ、ㄕ、ㄖ,而蜀語則無。在國語凡屬“ㄓ”聲者蜀語讀“ㄗ”聲,“ㄔ”聲讀“ㄘ”聲,“ㄕ”聲讀“ㄙ”聲。至於國語“ㄖ”聲在蜀語中分為兩種讀音:一讀為舌尖前之帶音擦聲(ㄖ,為舌尖後之帶音擦聲),國語聲母中無此聲,故無注音符號。此聲即萬國音標之“z”。為方便起見,姑以“z”表舌尖前之帶音擦聲(即本文所稱的舌尖濁塞擦音“dz”)。例如:熱、人、忍、辱……在國語皆讀“ㄖ”聲,在蜀語全讀“z”(dz)聲。一讀為無聲母,例如戎、容、榮等字,在國語讀“ㄖ”聲,在蜀語卻變為無聲母。此外,蜀語尚有一聲母“兀”,為國語所無者。國語雖無此聲母,但是注音符號表上卻有,只是不用而已。此音為舌根鼻音。國語裏部分無聲母之字,在蜀語卻讀帶“兀”聲母之音。如恩、愛、硬、熬字皆是。關於這一點,留待下面韻母之比較時再論。 

  簡而言之:在兩唇音、唇齒音、舌尖前音、舌尖音、舌面音、舌根音,國語與蜀語是完全相同的。國語與蜀語在聲母上唯一的差異是在舌尖後音(或稱卷舌音、翹舌音)。蜀語無舌尖後音。凡國語之舌尖後音,蜀語全為舌尖前音。以上是國語、蜀語在聲母上差別的原則。但有極少數的字是在這些原則之外的,例如像、造、限、晨等字,在蜀語中有特別的讀音。不過這也只能説是極少數的例外而已。 

  (二)韻母 

  國語、蜀語間韻母之變化差異,比起聲母來複雜多了。今分述如下。 

  1ㄛ 

  國語中之“ㄛ”韻在蜀語中有兩種讀音:一讀“ㄛ”,一讀“ㄝ”。例如:莫、末、漠、播、默、墨、脈、伯等字在國語俱為“ㄛ”韻,但在蜀語中卻有差別。前四字仍為“ㄛ”韻,後四字卻讀成“ㄝ”韻。 

  2ㄜ 

  國語中之“ㄜ”韻在蜀語中有兩種讀音:一讀“ㄛ”,一讀“ㄝ”。而這種變化卻與聲母有關,茲分述如後。 

  (1)凡國語中無聲母之“ㄜ”韻字,在蜀語俱讀“ㄛ”韻,且無聲母也跟著變成有聲母了,即帶“兀”聲。例如:鄂、噩、俄等在國語讀“ㄜ”,但在蜀語卻讀為“ㄦㄛ”。 

  (2)凡國語中與舌根音(即ㄍ、ㄎ、ㄏ)合拼之“ㄜ”韻字,在蜀語中有兩種讀音:一讀“ㄛ”,一讀“ㄝ”。例如哥、課、賀、格、客、赫等六字,在國語皆為“ㄜ”韻字,但在蜀語中前三字讀“ㄛ”韻,後三字讀“ㄝ”韻。 

  (3)凡國語中與舌尖音(ㄉ、ㄊ、ㄋ、ㄌ)、舌尖前音(ㄗ、ㄘ、ㄥ)、舌尖後音(ㄓ、ㄔ、ㄕ、ㄖ)合併之“ㄜ”韻字,在蜀語俱讀“ㄝ”韻。例如得、特、勒、者、徹、舍、熱、則、冊、色等字,國語俱為“ㄜ”韻字,而在蜀語全讀“ㄝ”韻。唯一例外是國語之“ㄋㄜ”蜀語讀“ㄋㄚ”,如那、哪、訥等字是也。 

  3ㄧㄝ 

  國語中之“ㄧㄝ”韻字,在蜀語中有三種讀音:一仍讀“ㄧㄝ”,一讀“ㄞ”,一讀“ㄧㄞ”。茲以國語中讀“ㄐㄧㄝ”之字例之。潔、結、傑、皆、街、解、介、界、屆等九字,在國語皆讀“ㄐㄧㄝ”,在蜀語前三字仍讀“ㄐㄧㄝ”,中間三字讀“ㄍㄞ”,後三字讀“ㄐㄧㄞ”。此外還有一條有趣的規則:凡國語中讀“ㄐㄧㄝ”之字,在蜀語中仍同讀者,皆為古之入聲字。除此以外,國語中與其他聲母合拼之“ㄧㄝ”韻字,在蜀語仍讀“ㄧㄝ”。 

  4ㄩㄝ 

  國語之“ㄩㄝ”韻在蜀語一讀“ㄩㄝ”,一讀“ㄩㄛ”。例如月、雪、靴、岳、學、雀等六字,在國語皆為“ㄩㄝ”韻,但在蜀語中,前三字讀“ㄩㄝ”,後三字讀“ㄩㄛ”。國語中無“ㄩㄛ”,而蜀語中卻有之。 

  5ㄞ 

  國語中之“ㄞ”韻字在蜀語中一仍讀“ㄞ”韻,一讀“ㄝ”韻,且讀成“ㄝ”韻之字皆為古入聲字。例如百、拍、麥、拆等字,在國語俱為“ㄞ”韻字,而且皆為古入聲字,但在蜀語俱讀“ㄝ”韻。其餘平、上、去三聲之“ㄞ”韻字,國語與蜀語同讀。 

  6ㄨㄞ 

  國語中之“ㄨㄞ”韻,在蜀語一讀“ㄨㄛ”,例如率、蟀,一仍讀“ㄨㄞ”,例如帥、快、怪、懷等。又,凡讀成“ㄨㄛ”者,皆為古入聲字。其餘平、上、去三聲之字仍讀為“ㄨㄞ”。 

  7ㄧㄠ 

  國語中之“ㄧㄠ”,在蜀語有兩種讀音:一仍讀“ㄧㄠ”,如鳥、要、妙等;一讀“ㄩㄛ”,如藥、瘧、鑰等。且讀“ㄩㄛ”者,皆為古入聲字。 

  8ㄥ與ㄧㄥ 

  國語中之“ㄥ”與“ㄧㄥ”在蜀語中全讀“ㄣ”與“ㄧㄣ”。例如恒、坑、冷、影、京、行等字國語為“ㄥ”與“ㄧㄥ”韻字,在蜀語讀成“ㄣ”與“ㄧㄣ”。唯一例外是“ㄥ”韻母與“ㄈ”聲母合拼時仍讀“ㄥ”韻,如風、鳳、奉等字是也。 

  9帶聲母者 

  在國語中之無聲母字如ㄜ、ㄞ、ㄠ、ㄡ、ㄢ、ㄣ、ㄤ等,在蜀語俱變為帶“兀”聲之字。如俄、噩、哀、矮、敖、歐、偶、安、暗、恩、腌、昂等,在國語為無聲母之字,但在蜀語俱加上“兀”聲。此聲母國語不用,但在南方各地方言中卻有。無聲母字變成帶“兀”聲是蜀語之一大特色。 

  除上面九條,國語、蜀語間有顯著的差別且有原則可尋外,其餘的韻母,國語、蜀語是同讀的,茲不贅述。當然,此外還有很多的例外,如限、鮮、足、沒、給、角等字,在蜀語的音讀顯然與國語不同,且其變化與上述諸條原則不相符。但這也僅能説是例外而已。 

  (三)聲調 

  從上面的比較中發現:國語、蜀語間在聲母與韻母上各有差別,但這種差異變化極其有限,且彼此相同者居多。但在聲調的比較上,兩者間的差異變化甚大。聲調之變化實為蜀語之最大特色。如能把蜀語聲調變化的原則把握住,則講出來的話就可有六七分的四川味。現將這些原則敘述如下。 

  中國語音,大體上分為四聲(當然,有某些方言顯然不止此數,例如閩南話就有八個聲調之多),中國語音之有四聲由來久矣。而四聲之分起于何時則不得而知,但是發現中國語音有四聲之分的則是六朝人的功勞。當時的四聲稱為平、上、去、入。現在的國語仍然有四聲之分,但四聲已非古之四聲。國語四聲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古代只有平聲,國語則有陰陽之分。又古代之入聲字在國語中已化整為零地歸入陰平、陽平、上聲、去聲中去了。例如説、媳、屬、立四字俱為古入聲字,但在國語卻分別歸入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聲中。 

  如把蜀語的四聲與國語的四聲作一比較,馬上就可發現既明顯又有趣的規則來。 

  1國語之陰平在蜀語中讀法與國語相同。例如低、枯、歸、拖、衣等,國語、蜀語同讀陰平。 

  2國語之陽平在蜀語裏變成國語之半上。例如婆、籬、羅、其、如、扶等,國語皆為陽平字,但在蜀語卻讀如國語之半上。 

  3國語之上聲,到蜀語中聲調變了。但所變成的聲調,國語的四聲沒有與之相當者。反之,與南方各地方言的入聲相似,故暫且稱之為入聲。即國語之上聲在蜀語變為入聲。例如我、喊、醒、你等,在國語皆為上聲字,但在蜀語則讀入聲。 

  4國語之去聲,在蜀語讀如國語陽平。例如電、線、斷、掉等字,在國語為去聲,但在蜀語卻讀如國語之陽平。 

  5古之入聲字,在蜀語裏並不如在國語裏化整為零地歸入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聲中,它們仍然被保留著,但是讀音卻變了,與國語之陽平同樣讀如國語之半上。因之,蜀語中的半上聲,實包括國語中之陽平及古代入聲字。例如迫、服、毒、藥等字皆古之入聲字,在蜀語中與上述第2條所舉之婆、羅、其、扶等字同讀如國語之半上。 

  綜上所述,國語、蜀語皆有四聲之分。但國語的四聲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而蜀語之四聲則為陰平、半上、入聲、陽平。 

  以上是國語、蜀語在聲調上的比較。在此有一點需要説明的是:蜀語中之陰平、半上、入聲、陽平四聲之分,乃是以國語為準而加以比附的,並非蜀語本身之四聲是如此分的。就蜀語本身言,其四聲仍是平、上、去、入,不過所讀音值與國語及其他方言之四聲的音值不同。就以“主義”二字為例,在全國方言及國語中,“主”是上聲字,“義”是去聲字,“主”“義”兩字所讀出來的音值卻各各不同。這就是本文開頭所説的中國無共同的語言所造成的差異。中國雖無共同的語言,但卻有共同的文字。自秦朝起,中國已經是“書同文”的社會了。如照上面的原則説:“主”為入聲,“義”為陽平。但四川人自己讀時,“主”仍為上聲,“義”仍為去聲,與國語及其他方言相同。 

  三 

  以上很粗略地把國語與蜀語從聲、韻、調三方面作一比較,發現兩者之間有很大的變化差異,但是這種差異變化卻是有規則可尋的。當然,每一種語言的變化都有或多或少的例外,無法以規則來解釋。但是這並不妨礙語言規則之存在。上面的原則已可以把國語、蜀語的差異變化很明顯地顯示出來。 

  最後,筆者以為這種比較分析的工作有下列兩點意義。 

  1如此做,本身就是一種知識。若説是學術的研究,似嫌太莊重了些,因為從一般的所謂學術的研究觀點説來,這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故用知識一詞較妥。 

  2對語言教學有莫大的幫助。此點又可分為兩層。 

  (1)有利於國語之推行:國語在祖國臺灣推行已有三十年的歷史。到現在,雖然已有相當的成就,但是目前説“帶有鄉音的國語”的人仍然佔大多數。若能把各地方言與國語作一系統的比較,尋出其間變化的原則,以之用到國語的教學上,則定可收事半功倍的效果。 

  (2)同理,可幫助學習方言之用。如能把握住語言變化的原則,則學習方言並非難事。且可于短時期內求其速成。 

  以上兩點,並不僅限于蜀語而言,亦可適用到其他方言上。雖然中國方言複雜到極點,但若能深入其中,把握住其原則,就不會有撲朔迷離之感。這是很有價值與趣味的工作。(作者任職于臺北東方人文學術研究基金會)

[責任編輯:張瑞宸]

相關閱讀:  

涉臺常識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