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交流專題  >  第五屆  >  嘉賓觀點  > 正文

熊篤:巴渝文化論綱

2012-10-26 16:18 來源:民進中央宣傳部 字號:     轉發 列印

  巴渝文化若從龍骨坡文化算起,距今已有200萬年以上,若從巴國算起,距今也有4 000餘年,積澱可謂博大精深。 

  一、政治軍事文化 

  (一)三建國都,四築渝城 

  巴國首都、大夏國首都和抗戰陪都三個時期的制度文化和物態文化;秦相張儀、蜀漢李嚴、南宋彭大雅、明初戴鼎四築渝城。 

  (二)巴渝地區歷代兵家之爭 

  史載巴渝地區歷代兵家之爭有:桓公九年巴楚與鄧鄾之戰,莊公六年巴楚伐申之戰,莊公十八年巴人叛楚伐那處之戰,文公十六年秦、巴楚滅庸瓜分之戰,哀公十八年巴伐楚圍鄾之戰,楚宣王九年楚奪巴黔中郡之戰;東漢巴郡板凳蠻起義;三國時期劉備入川及伐吳之戰,王浚自巴郡伐吳之戰;西晉李特、李雄流民起義,桓溫滅成漢國之戰,南梁蕭紀、蕭繹爭帝位之戰,西魏、南梁之戰,北周陸騰鎮壓冉令賢、向五子王之戰;隋楊素自永安東下滅陳之戰;唐李靖自夔州滅蕭銑之戰,涪陵韓秀升反唐之戰,昌州韋君靖平叛之戰;宋、元合川釣魚城及川東山寨抗擊蒙古之戰;明末張獻忠與明軍之戰,秦良玉伐奢崇明平樊籠之戰,夔東十三家抗清戰爭;民國陪都之抗日戰爭;等等。張曉生、劉文彥編:《中國古代戰爭通覽》上、下冊,長江出版社1991年版;周勇主編:《重慶通史》,重慶出版社2001年版。這些戰爭都留下了寶貴經驗和歷史教訓。 

  (三)文物和遺址 

  巴國軍事關隘有漢中沔關、奉節江關、黃草峽陽關。城堡山寨有白帝城、釣魚城、涪陵三台寨、南川龍岩城、忠縣皇化城和石寶寨、萬州天子城、雲陽磐石城、巫山天賜城等。陵墓有涪陵小田溪巴王墓群、七星崗巴蔓子墓、忠縣烏楊鎮嚴顏墓和陸贄墓、萬州甘寧墓、彭水長孫無忌墓、江北嘴明玉珍睿陵、銅梁張佳胤墓、石柱秦良玉墓、巴南楊滄白墓、潼南楊闇公墓、北碚張自忠墓、紅岩烈士墓等。其他還有忠縣漢闕、雲陽張飛廟、奉節八陣圖、法國水師兵營、鄒容紀念碑、張培爵紀念碑、解放碑及陪都抗戰遺址等。吳濤等編:《巴渝文物古跡》,重慶出版社2004年版。 

  (四)政治軍事雄傑 

  巴渝地區政治軍事雄傑有:楚相春申君黃歇、巴將軍蔓子,秦廷尉扶嘉,漢巴郡太守嚴顏,蜀漢大臣董和及董允、東吳大將甘寧,晉散騎常侍文立、成漢王李雄、丞相范長生,抗元將帥余玠、王堅、張玨(此三人非重慶人,但在此建奇功)。明代重慶籍有:鬍子昭、張佳胤等10個兵部尚書,蹇義、白勉等11個五部尚書,蔣勉、李實等8個侍郎及女都督少保秦良玉。清代有:吏部尚書張鵬翮、兵部尚書周煌、兵部侍郎周興岱、工部侍郎韓鼎晉、刑部侍郎王汝璧及生擒張格爾的總督胡超、清廉按察使李宗羲、甲午勇將徐邦道、抗俄將軍程德全。近現代有:中共領導人趙世炎、楊闇公及開國元帥劉伯承、聶榮臻等。傅德岷編:《巴渝英傑名流》,重慶出版社2004年版。 

  二、宗教文化 

  (一)巫教 

  巫山是中國原始巫教最早的發祥地。《山海經·大荒西經》載巫鹹等“靈山十巫”,“從此升降,百藥爰在”,“操不死之藥以距之”。“靈山”即巫山,“不死之藥”即丹砂和中草藥,今巫溪寶源山即在五大藥山之中。原始巫教孕育了後代的宗教、禮儀、醫學、風水術、文學、藝術等,故任乃強教授説:“十巫既是神巫,又是醫方和制鹽、煉丹的祖師。”熊篤、程世波編:《巴渝神話傳説》,重慶出版社2004年版。 

  (二)道教 

  東漢永和六年,曾任巴郡江州令的張陵在四川鵠鳴山創立五斗米道,後世道教尊其為天師道。道教繼承了巫教信鬼傳統,並融合黃老道而成,故《後漢書·劉焉傳》和《華陽國志·漢中志》均稱之為“鬼道”,足見道教與巫教關係密切。西晉末巴人道教徒李特、李雄領導的流民起義建成漢國,丞相是黔江人范長生,亦天師道首領。李養正編:《道教概説》,中華書局1989年版。 

  (三)鬼國幽都——豐都 

  原始巫教本信鬼,商朝稱西南地區的大方國為“鬼方”“鬼國”。道教繼承巫教信鬼,故稱“鬼道”。晉朝葛洪所著《神仙傳》載:東漢陰長生、王方平在平都山學道,白日飛升成仙。西晉時平都山已有道觀,被列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唐代稱豐都道觀為仙都觀,並留下了宰相李吉甫和段文昌、道士杜光庭等人撰寫的十塊仙都觀碑刻。南梁陶弘景《真靈位業圖》第七階就是“豐都大帝”,而《歷代真仙通鑒》中北方鬼帝張衡(張陵子)、楊雲就治羅豐山。再加上南朝時在此建佛寺,將輪迴報應之説融入其中,故自南宋以後,豐都就有“地獄”傳説。此後,陰、王二姓又被訛傳為“陰間之王”的“陰王”,再經明清小説的渲染,豐都就成為中國乃至世界唯一的“鬼國幽都”了。熊篤、程世波編:《巴渝神話傳説》,重慶出版社2004年版。 

  (四)巴渝著名道教人物 

  1東漢張修:五斗米教首領之一,後為張魯所忌襲殺。 

  2范長生:黔江人,後遷青城山為天師道長,助李雄糧餉,拜成漢國丞相,封天地太師西山侯。後青城山立廟祀為“長生大帝”,黔江也有范公祠。 

  3翟法言:唐代著名道士,字乾佑,雲陽人,曾為唐代宗開啟六甲殿門,賜號“通靈大師”。四川省雲陽縣誌編纂委員會編:《雲陽縣誌·人物》,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陳摶:五代宋初道士,《宋史》謂亳州真源(今河南省鹿縣)人,但《四川通志》《銅梁縣誌》説他是普州崇龕(今屬潼南)人,著有《太極圖》《先天圖》。 

  (五)道觀遺存 

  除豐都鬼城外,尚有自漢唐以迄明清道觀數十座。 

  (六)佛教 

  江津妙勝寺、開縣大覺寺均建於東漢建安年間。石柱西沱鎮南城寺為漢唐古剎。南朝劉宋建大足西禪寺,並在縉雲山建了縉雲、溫泉等八寺。南朝時在平都山共建27座佛寺,潼南明禪院亦建於南梁。唐代在今重慶共建佛寺26座,宋代增至47座,明代增至191座,清代降為146座,今存尚有數十座。分見徐世群主編:《巴蜀文化大典·宗教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七)巴渝著名高僧 

  1行滿:萬州人,唐代天臺宗名僧,其弟子日本僧最澄為日本天臺宗開創者。 

  2趙智鳳:大足人,立柳本真派,宋代為六代祖師傳密印,創寶頂山密宗道場,刻佛像萬尊。 

  3冉道隆:字蘭溪,涪陵人,宋淳佑六年(1246)東渡日本達32年,傳弟子24人,為日本禪宗的開創者。 

  4破山海明:巴縣人,曹洞、臨濟二宗傳人,清初歷任四川八寺住持,創梁山雙桂堂,弟子遍佈西南。 

  5嘯宗印密:巴縣人,破山弟子,成都寶光寺中興第一代老和尚,能詩善書,蜚聲國內外。 

  (八)其他宗教 

  伊斯蘭教元代傳入重慶,元末奉節已有清真寺,渝中穆斯林大廈建於明代,全市現有清真寺8座。天主教康熙四十一年(1702)傳入重慶,咸豐八年(1858)法國在重慶建天主教堂,現全市共有57處教堂和活動點。基督教有渝中基督教社交會堂、解放西路禮拜堂、江北福音堂等50多處。 

[責任編輯:張瑞宸]

相關閱讀:  

涉臺常識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