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交流專題  >  第四屆  >  嘉賓觀點  > 正文

魏萼:從伏羲緣起的中華經濟文化

2012-10-26 12:29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一、伏羲氏的緣起 

  中華文化始自伏羲氏。伏羲氏王天下,作結繩而為網罟,以佃以漁。②《周易?係辭》。可知早在七千多年前已有了農牧漁並存的生活方式。繼之神農以耒耜之利教天下。神農氏不但重視農業的生産工具以增加農業的生産力,而且提倡日中為市,展開了中國農村市場經濟的歷史。神農氏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②傳説中的神農氏乃在伏羲氏之後,而在伏羲氏之前則為燧人氏、有巢氏。燧人氏鑽木取火,有巢氏構木為巢。燧人氏、有巢氏、伏羲氏、神農氏等傳達了遠古中華民族的用火、居住、務農和漁獵等的社會。其中伏羲氏與女媧氏的關係,此為人文始祖的由來。他們是人面蛇身,發明網罟、製作八卦,此乃中華文化“天人合一”的緣起。神農氏的“日中為市”展現了中華文化中的自由市場經濟本質,各盡所能,各取所值。市場經濟並非西方世界獨有。從物物交換發展到貨幣經濟也是中華經濟生活的一個必然過程。 

  二、從水患到水利的時代 

  中國經濟以農立國,農業經濟離不開土地和水分,因此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乃至於珠江流域等都是中華文化的母親,這尤其以黃河流域最具代表性。長江以南為稻米文化圈,長江以北則為小麥文化圈,而黃河以北逐漸形成畜牧文化圈。以農業為本位的中華經濟與河流脫不了關係。這種現象在世界各國經濟發展過程中也不例外。巴比倫經濟文化源自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裏斯河,印度經濟文化源自恒河和印度河,埃及經濟文化源自尼羅河,等等。中國古經濟文化源自黃河、長江,但黃河、長江洪水不斷,氾濫天下,世界古文明的各民族也不例外。堯、舜、禹三代皆苦於洪水,經濟發展成果遭到嚴重破壞。大禹治水,使人安居樂業。禹是智者,治水靠疏導的方式,這是將“水患”變成了“水利”的功績,這不是“人定勝天”,而是“順天應人”的睿智,也是“天人合一”經濟文化的體現。有夏一代經濟生活的記載始自《尚書》的“禹貢”篇。《尚書?禹貢》源自戰國時代人士之手筆,其可靠性若何,無從置評,但是可供參考。夏氏出自中原河南洛陽地區,該地河水經常氾濫成災。夏禹治洪之後,農民安居樂業。夏代清丈土地、厘清土地等級,並且課以稅款。夏代成為父子世襲的封建制度的開始。由於夏代地廣人疏的農業社會,雖然實施了封建社會,但奴隸社會不容易建立。孔子、墨子、朱子等先聖先賢均稱讚夏禹所領導的和諧社會。②③錢公傅:《中國經濟發展史》,臺北文景出版社1974年版,第22、22、32頁。夏代除了農業有所發展之外,在工業、礦業、植物等方面也皆有進展,這都可以在《尚書?禹貢》中找到答案。②直至夏桀無道,使農業生産敗壞,經濟走了下坡。於是商湯代民伐桀,農業經濟又恢復了生機。這可從《尚書》《周易》和甲骨文等文物看出商代初期繁榮的經濟生活。③殷商本來出自遊牧生活,畜牧業已有基礎。⑤胡原宜:《甲骨學商文化論叢續集》,臺北大通書局1934年版,第365頁。亦可從許多出土的文物看出端倪。⑤ 

  周代的農業發展又是另一高峰。周公一方面加強農業官吏制度,另一方面制定了“井田制度”。“井田制度”不但是中華文化農村經濟制度的典範,也是中國經濟思想的精髓。“井田制度”不只有農業經濟的意義,也有財政經濟、戶籍政治等意義。“井田制度”是以私有制為基礎,並且輔之於公有制,此乃出自中華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是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典型。 

  三、井田制度的興起與衰落 

  井田制度是建立於封建制度之上的。封建制度勢微則井田制度崩潰。周昭王、周幽王等之無道、荒淫行徑,促使封建制度破壞,進而使周代井田制度失去功能。井田制度的勢微也造成西周的結束,遷都洛陽。西週末期,中原已有戰亂,東周乃是春秋戰國之時代,井田制度也失去了功能,於是有商鞅相秦。“廢井田,開阡陌”更是依據井田制度的基本精神,重新規劃土地,並且主張土地私有制,土地也可以自由買賣。秦孝公時代井田制度表面上是崩潰的,實際上是井田制度的重新開始。一般認為法家思想是統制經濟,這個看法是錯誤的。商鞅相秦,“廢井田,開阡陌”的措施是實施“耕田有其田”的辦法。 

  春秋時期始自西元前的771年周室東遷至戰國末年,這個時期的經濟思想是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是中國歷史上學術思想最為光輝的時代。九流十家思想奔放。秦統一天下之後,儒生們對於秦始皇施政不滿,遂有李斯建議秦王行“焚書坑儒”的暴政。 

  憶起三代,夏、商、周政權輪替,夏亡之後有商,商亡之後有周。夏、商、週三代雖然有不同政權,但三者同時並存。③孫同勳總校訂:《中國文化史》,臺北大中國圖書公司1997年版,第10、9頁。夏人執政時為夏,商人執政時為商,周人執政時為周。夏、商、周皆以中原地區為據點,夏人居中,周人在西,商人在東。夏、商、週三代皆以黃河為重心,孕育了中華文化與文明的基石。中華文明先是從石器時代發展至銅器時代,乃至於鐵器時代。中國歷史上的青銅器時代涵蓋了夏、商、週三代。這個時期,中華民族已經能夠使用銅與錫的合金製成青銅器。到了戰國時期,中華文明已經進入了鐵器時代。③從青銅器時代到鐵器時代發展的過程中也發展了中國的文字、官僚制度和社會結構等中華文明。其實在4 700年前的人文初祖黃帝時代已有了舟車、天文、弓矢、指南針、音樂等等初步的中華文明。此文明在夏、商、週三代有了大的進展。可是西周之前的中華文明都是傳聞,並沒有文字的記載。西漢太史公司馬遷《史記》中的《五帝本紀》增強了傳聞的可靠性。《五帝本紀》描述了黃帝乃是顓頊、帝嚳、帝堯、帝舜等人的祖先,繼之夏、商、周等的始祖亦為黃帝的後人。《史記》以黃帝為撰寫的開端。黃帝軒轅氏為人文初祖,而伏羲氏則為人文始祖。傳説中的伏羲氏比黃帝早了兩千多年。傳説中的伏羲氏作八卦、神農氏“日中為市”等為“天人合一”易經思想的源頭活水。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等一脈相承,反映了中華民族取火、漁獵、農業等社會發展的不同文明階段,也是中華經濟文化的原始階段。孫同勳總校訂:《中國文化史》,臺北大中國圖書公司1997年版,第13頁。  

[責任編輯:張瑞宸]

相關閱讀:  

涉臺常識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