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交流專題  >  第四屆  >  嘉賓觀點  > 正文

邱榮裕:源遠流長文化相隨

2012-10-26 12:23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源遠流長文化相隨——從臺灣民間“八卦圖記”探究伏羲文化蹤跡 

  一、前言 

  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部分,它是位於中國大陸東南邊的一個海島,海島上自古以來即有原住民居住。19世紀末20世紀初,人類學者將臺灣原住民概分為兩大類:一為平埔族,另一為高山族。平埔族部落分居於臺灣西半部丘陵及平原地區,高山族部落則分佈居住在東半部丘陵及山地。 

  臺灣文化的發展,在原住民的部分是有所不同的際遇。平埔族自17世紀中葉開始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初為歐洲的荷蘭與西班牙等早期海權國家的殖民地,明鄭成功入臺至清代則受到漢人政權漢化政策的施行被同化,至目前尚有臺灣東北部的宜蘭縣一群葛瑪蘭族(Kavalan)以及中部南投縣日月潭區域的邵族(Thao),他們漢化很深,母語幾乎消失,但還認同自己的族群。 

  高山族部落一般分佈在山區及丘陵地,目前有十個族群,即:泰雅族(Atayal)、賽夏族(Saisiyat)、布農族(Bunun)、鄒族(Tsou)、魯凱族(Rukai)、排灣族(Paiwan)、卑南族(Puyuma)、阿美族(Amis)、達悟族(Thao即是雅美族Yami的改稱)以及最近定案的太魯閣族(Truku)。在17世紀外來勢力紛紛入侵臺灣以來,因其棲息地的地理環境及生活所孕育出特殊的山地文化等因素,竟然在三百多年期間,在不同的外來強勢政權支配臺灣政局下,仍然保有自己的語言與文化,成為目前臺灣多元文化中醒目的原住民山海文化特色。是故,臺灣高山族的族群意識所表現出的文化韌性是令人欽佩的,而這種強韌的文化特質亦是值得探究的議題。 

  中國文化能夠植入臺灣,主要契機是自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瑯領兵打敗據臺的明鄭軍隊,將臺灣併入清朝統領的疆域起,直至1895年因甲午戰爭清朝戰敗,簽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給日本止,這段長達212年的時間。其中,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由於政局漸趨穩定,社會繁榮,中國沿海福建、廣東兩省份的居民在早期渡臺鄉親的帶領之下,紛紛乘船,大量移民臺灣,進行農業移墾與商業拓殖活動。至清朝光緒年間,漢人已成為臺灣地區的主要人口,原住民人口成為相對少數的弱勢族群。 

  之後,雖然日本曾經據有臺灣作為其海外重要的殖民地,時間達50年之久(1895—1945),但臺灣社會仍是以漢人為主體,社會文化的表現依舊是傳統中華文化的形態。日本佔領臺灣時所進行的“皇民化”努力,其結果影響有限。 

  1945年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無條件投降,臺灣重回祖國懷抱。是故,臺灣更受祖國的影響,社會文化的主流仍是繼續著中華傳統文化。但在提升教育與開放的國際貿易政策下,臺灣社會逐漸開始呈現現代國際的多元文化形態,表現在日常生活當中。 

  本文擬借著現代臺灣社會文化中所呈現的“八卦圖記”之事,一方面探究傳統文化與伏羲文化的傳承關係,另一方面則説明現代臺灣人的生活文化仍是深受傳統中華文化的影響。 

  二、臺灣民間的“八卦圖記” 

  臺灣自17世紀以來,歷史上曾有過六個不同政權的統治,使得社會文化長久以來即存在著許多不同文化的積累,加上現代國際的發展與交流,讓臺灣文化呈現出了多元文化的特質。 

  然而,在這種開放的環境中,由於漢族在臺灣人口中佔有絕對多數的地位,使得社會文化仍然以中華文化為主流,民間風俗的表現也普遍承襲漢俗方式,這些事例可從臺灣廟會的民俗活動中明顯看得出來。但是,如何理解民俗在傳統文化中表現的意義及其起源於何種文化等問題,則是頗費思量的事情。 

  傳説伏羲氏在文化方面的貢獻有:畫八卦、作書契、作甲歷、制嫁娶、造琴瑟、教民佃漁畜牧以及以龍紀官等。因此,本文借著臺灣民間民俗中普遍看得見的八卦圖記,探索文化傳承的意義。 

  目前臺灣民間習俗中有關八卦圖記的運用很普遍,如住家懸挂八卦鏡、貼八卦符;如寺廟與宗祠建築中呈現的八卦藻井、八卦窗戶、八卦雕刻、八卦符記、八卦庭院等;如臺灣文化資産屬三級古跡,保存良好的龍潭聖跡亭,具有明顯的八卦建築與八卦圖記;如傳統婚禮儀式中八卦篩器具的使用;如傳統解厄儀式之八卦圖記的符咒等。茲分別略説于後。 

  臺灣民宅與商家懸挂八卦鏡及貼八卦符,其位置一般選在正門的門額中央之處,或者在室內特定選擇的場所,這些位置選擇、貼卦作為等,均是由法師或風水師以簡單儀式完成。懸挂的八卦鏡,由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圓形鏡子在鏡片上繪製八卦圖記而成;八卦符則是道教的符咒。懸挂的種類,也有以陶瓷燒制的八卦厭勝物為之。這些民宅與商家會懸挂、張貼八卦圖記,主要原因是位於路衝之處(即是丁字路口),或屋外有柱子、墻角等尖銳東西,正對著大門、房間等因素。一般習俗認為懸挂八卦圖記後,可以為這一家人趨吉避兇,化災解厄。 

  臺灣寺廟與宗祠建築,也常採用八卦圖記來設計,以增添神聖高貴的氣氛。一般寺廟的藻井建築是尊貴的表徵,其建築方法慣用鬥拱由外往內縮,層疊而上,抬高屋頂,使空間産生宏大深峻的感覺。此法臺灣民間俗稱蜘蛛結網建築。臺北著名的孔廟正殿藻井即是採用八卦圖記完成,臺灣中部鹿港(清代早期著名商港)龍山寺著名的拜亭藻井建築,亦是八卦圖記的形式。  

[責任編輯:張瑞宸]

相關閱讀:  

涉臺常識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