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交流專題  >  第四屆  >  嘉賓觀點  > 正文

胡軍:“太和”理念的現代解讀

2012-10-26 12:17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和”是中國哲學思想的核心理念。 

  中國傳統的各派哲學思想雖然相互之間有著不小的差別,但似乎都以追求天與人、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及天下國家間的和諧為自己思想的終極目標或最高宗旨。如《老子》四十二章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一既可指道,也可指道生萬物前那種無差別、無區分的渾然統一的狀態。二則指陰陽二氣。三指陰陽二氣氤氳和合形成的“和氣”。萬事萬物都是由陰陽合和而形成的。顯然,《老子》一書中所謂的“和”是指陰陽二氣的和合。其實,細讀《老子》一書,我們就能悟到,陰陽二氣所以能夠和合的根本原因還在於,陰陽二氣均是源於道的緣故。所以説,道才是萬事萬物和諧圓融的源頭活水。儒家也很重視“和”的思想。如孔子云:“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篇》)孔子的學生有子也説:“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論語?學而篇》)這裡所謂的“和”,其含義十分豐富,但似乎都在強調陰陽二氣或各種不同元素之間的恰到好處的調和圓融,而不是偏于某一極端。 

  《周易》綜合了儒、道兩家“和”的思想,進一步提出了“太和”的觀念。用中國傳統哲學的術語“太和”表述的就是和諧。乾卦《彖傳》雲:“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此段《彖傳》説辭是在解釋乾卦的卦辭“元亨利貞”即所謂的卦之四德中的“利貞”。此處所謂的“乾道”,即指天道。此段是説,天道的變化使萬事萬物各得性命之正。所謂的性是天所賦予的,而萬事萬物所受即為命,於是萬事萬物由此而形成了各自的特性,成就了各自的品性。各種不同的事物因此形成了豐富多彩的世界。事物雖然由於各自的品性而形成了差異,但整個世界並不是雜亂無序、相互衝突、相互矛盾的,而是通過差異或特性之間的協調共處的作用使萬事萬物並行而不相害,形成了最高的和諧。這種最高的和諧,就是所謂的“太和”。天道的變化使萬事萬物各得其性命之正,天道的變化能夠長久保持最高的和諧,這就是“利貞”。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周易》的核心思想就是追求以“太和”為最高目標的整體和諧思想模式。而且,更為重要的是,由於《彖傳》是對乾卦的解説,所以為了更清楚地了解“太和”此一觀念在《周易》中的核心作用,我們還須進一步知道,《彖傳》對乾卦解説的前半部分。這段解説是這樣開始的:“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形。”這是説,盛大的乾元之氣是萬事萬物賴以創生發育的源泉,是貫通于天道運作的整個過程之中的。由於乾元之氣得到了陰氣的配合,雲化為雨水沛然而下,於是萬事萬物受雲雨之潤澤而孕育生長,品類繁盛,暢達流行。既然乾卦為萬物資始,當然我們可以下這樣的判斷,即天道就是最高的和諧,就是太和。這裡所謂的太和就是本體意義上的了。 

  中國哲學思想中的“太和”理唸有著非常豐富的內涵,我們試圖從以下幾個方面著眼來挖掘其深刻而豐富的內涵。 

  第一,萬事萬物源自和諧統一的狀態,事物或世界的形成本身就是多樣性的統一。這種意義上的“和”不是多數關係者之間的和諧關係,而是形成萬事萬物的本體或源頭活水。“和”的理念在中國有著悠長的歷史。對此思想作過明確系統論述的首先當數《國語?鄭語》中史伯回答恒公的一段話。恒公其時為司徒,深切地感受到王室興衰無常,極想知道歷史上天下興衰之由。於是史伯答道:天下興衰全係一字,即能否做到“和”。和即興旺,不和即國亡家衰。具體言之,“去和而取同”必亡,“和而不同”必興。他説道:“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故先王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是以和五味以調口,剛四支以衛體,和六律以聽耳,正七體以役心,平八索以成人,建九紀以立純德,合十數以訓百體,出千品,具萬方,計萬事,材萬兆,收經入,行垓極。故王者居九垓之地,收經入以食兆民,周訓而能用之,合樂如一。夫如是,和之至也。”此段話的關鍵是“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史伯將“和”與“同”對立起來。所謂“同”就是純陰或純陽,或者説以水濟水。“同”就是排斥不同的事物,消滅不同的事物。在人事關係的處理上就是唯我獨尊,凡是與我氣味相投的便是真理,其餘的不是異端便是邪説。那麼,什麼是“和”呢?他指出:“以他平他謂之和。”“和”不是排斥不同的事物,而是允許不同事物或不同文化價值的存在。事物的存在方式就是多樣性的。但事物的生存不是不同事物間的簡單的排列或組合,而是事物之間要有協調和諧一致的關係。事物的生成便是多樣性的統一。此正是史伯所強調的,百物的生成是土木金水火相雜而成,而不是單獨的土或木或金或水所能成就的。用現在的話語説就是生命或事物都是由不同的元素有秩序地組合成的。每一個有機體都是多樣性的統一。沒有這樣的多樣性,絕對不可能形成多姿多彩的事物和現實世界。這説的就是“和實生物”。每一事物本身都是多樣性的統一。 

  和是萬物的源泉並不僅僅是史伯的看法,而是中國歷史上眾多思想家的基本理念。老子也是這一思想的傑出代表,不過他是在更高的形上學的層面上提升了這一理念。他説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老子》四十二章)道是萬物的本體,一切事物産生於道。“道生一”的“一”是一種和諧統一的狀態,此種狀態是形成萬物的原始的本真狀態。“二”是指陰陽二氣。“三”生萬物,事事物物中也就自然而然地含有陰陽二氣。萬事萬物由道而生,最終又將返回于和諧統一的狀態,即“和”。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道在老子處就是一種形而上學意義上的或者是事物或這個世界形成之前的和諧的本體,而且這一和諧統一體本身隱含著還未實現的陰陽或事事物物。萬物源於和諧統一體,又將返回于和諧統一體之中。又如明清之際的哲學家王夫之曾在其《張子正蒙注》中如是説:“太和,和之至也……未有形器之先,本無不和,既有形器之後,其和不失,故曰太和。”根據他的説法,事物形成之先的宇宙本來即是一最完滿和諧的狀態,因為其時差異或區別還未現實,還處在一種潛在的狀態之中。如果事物形成之後,還能夠保持這種和諧狀態,這就叫“太和”。他的思想很清楚地表達了這樣的看法,即事物是由和諧的狀態派生出來的,“太和”既是形成事物的源頭活水,也是保持事物既成狀態的基礎。其實早于王夫之的哲學家張載就明確地説,“太和”是現實世界的源泉。他説道:“太和所謂道,中涵浮沉升降、動靜相感之性,是生缊,相蕩,屈伸之始。”(《張子正蒙?太和篇》)和諧完滿的狀態本來是事物形成的源泉。顯然,在張載看來,道就是太和,太和亦即是道。 

  西方哲學思想強調認知的模式,竭力主張將人和認識的對象割裂開來,將認識的主體和客體區分開來,把外在的自然看作是征服的對象。這樣的思維模式自有其合理性。但問題在於,一旦我們將其割裂或打開,那麼就永遠沒有可能再將其整和起來。與此不同,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從不主張這樣的認知模式,而是主張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和諧完滿的狀態才是最高的思想境界。差異當然也很重要,但差異是隸屬於和的,它們是和的另一種暫時形態,而且差異最終還將返回到和的狀態中去。 

  第二,和並不僅僅是事物的源頭活水,是形成萬事萬物的本體,也是事物或世界存在、生存和發展的一種最佳狀態。在事物形成之先,差異只是潛在的;事物既成之後,差異性也隨之出現。任何特定的事物、任何特定的人都是特殊的,即都具有其獨特的個性或差異性。但這種個性或差異性不僅僅是存在於個別事物之中。如果囿于某個獨特的事物或人,我們就將永遠也不能理解什麼是真正的個性或差異性。因為所謂的差異性是在與其他事物和人的比較中才會顯現出來。事物因為其他的事物而顯現出自己的差異性,我的個性也只有在與你和他人的比較中才能彰顯出來。如果這個世界只有一個事物或孤零零的個人,其個性或差異性也就相應地不存在了。此種情形在人類社會中更是明顯。人的本質並不僅僅是他的差異性或個性,因為每一個具體的人都必然地反映出他存在於其中的社會關係的性質,他是這種社會關係的本質的體現。每一個人越是把自己投射到其他人身上,他也就越因為其他的人而成為了自己。我的特性因為他人的特性而實現或彰顯。沒有了他人的特性也就必然地沒有了我自己的特性。所謂的孤立的人的特性只是我們一相情願的抽象的産物。因此個人的特性因為他人的特性而存在,所以事實也就是個人的特性是與其他人的特性互相滲透、互相瀰漫的。這就是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存在的價值因為有了你而實現,你存在的價值也因為有了我而彰顯。任何個人、任何國家作為地球村的一員,是與其他人和國家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的。部分不能脫離整體,而是與整體有機地聯繫在一起的,只有在整體中才能生存和發展。 

  強調自身的價值或利益在一定的範圍或一定的程度上是有其合理性的。但是過分地強調自己的價值或利益,將會導致自我中心主義、唯我獨尊、唯我獨優、霸權主義、單邊主義。單邊主義或霸權主義依靠強大的物質力量可能會得逞于一時,取得短暫的勝利,但由於它切斷了自己與他者的關係,因此自己的個性也就喪失,嚴重地妨礙了人際間的交流和溝通,更嚴重者會導致衝突或戰爭,結果損傷的是自己的利益。這樣的人或集團實質上是在以人類為敵,自以為強大到天下無敵,其實他們就像一支受困在堡壘中的守軍,四面楚歌,毫無逃生的希望。除非與他者和諧相處,把整個世界都包容在自己之中,我們才能獲得真正的生命的希望。因此,我們應該時刻牢記莊子的話:“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張載的“民胞物與”也應該成為我們永記心頭的座右銘。人民都是我的同胞,一切物體都是我的朋友。張載指出,事物之間是處在普遍的相互聯繫之中。他説道:“物無孤立之理,非同異、屈伸、終始以發明之,則雖物非物也。事有始卒乃成,非同異、有無相感,則不見其成。不見其成,則雖物非物。”(《正蒙?動物篇》)這就是説,任何一個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都處在與其他事物的密切的聯繫之中,不通過事物之間的同異、屈伸、終始等關係的比較,那麼事物也就不成其為事物。事物之間是相互影響的(“相感”)。如果沒有這樣的相互影響和相互聯繫,就會事不成事、物不成物。  

[責任編輯:張瑞宸]

相關閱讀:  

涉臺常識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