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交流專題  >  第四屆  >  報道集萃  > 正文

第四屆海峽兩岸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研討會舉行主旨發言

2012-10-26 10:52 來源:民進中央宣傳部 字號:     轉發 列印

  第四屆海峽兩岸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研討會舉行大會主旨發言和大會交流

  10月6日上午,第四屆海峽兩岸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研討會開幕式後,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教授、孔子學院院長張立文,新黨前召集人謝啟大進行了大會主旨發言。主持人是全國人大常委、民進中央副主席王立平。

  下午,研討會分兩個時段進行了大會交流,共有十位來自海峽兩岸的專家學者發表了論文。上半時段的主持人是臺灣淡江大學行政副校長高柏園,點評人為中央民族大學哲學系教授趙士林;下半時段的主持人是臺灣世新大學兼任教授、視覺文藝群會長莊靈,點評人為北京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鄭萬耕。

  張立文大會主旨發言的論題是《<周易>與和合哲學》。他説,和合學是人類所面臨的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的心靈以及各種文明之間的衝突的化解之道。和諧文化建設是以人為本,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的心靈以及各種文明之間相互協調、發展的文化實踐活動,在這一文化實踐活動中,達到和生、和處、和立、和達、和愛的和諧狀態。

  謝啟大大會主旨發言的論題是《追憶伏羲——再造一個文化中國》。謝先生從追思伏羲與中國上古文化的道統,提出中華文化應當返本歸源、正本清源,重尋古聖先賢的智慧,開創中華文明的嶄新境界。她認為必須做好兩件重要的事情,首先要注意風氣的營造——從我做起;學習與修身——每日必行。其次要讓中國文化傳承在現代基礎教育領域的系統構建與紮根。

  文學評論家、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大會交流的論題是《中華文化面對的挑戰及可能性》。張頤武認為,在目前“全球化”已經取代“現代化”成為中國文化的中心概念的今天,如何闡釋“全球化”帶來的複雜的衝擊是一個關鍵的問題。對於在全球化産生深刻影響的中國內部的文化分化的研究。張頤武認為,全球化對於中國文化的最為嚴重的衝擊在於它形成了與跨國的流動和經濟成長相聯繫的“環球居民”的文化,現在流行的所謂“中産階級”的文化就是這一類。這種文化的含義也並不僅僅是消極的。它往往代表了一種“新”“富”中國的新的形象。而另外一種與社群聯繫緊密,沒有能力加入全球化的本地的“核心居民”的文化也已經引起人們的關切。它們都已經在當下的文化中充分地“浮現”出來。如何在這兩種文化之間構築溝通和了解的橋梁,鑄造新的社會團結是我們面對的挑戰。對於當下文化中的認同問題的研究。張頤武認為,由於全球化的衝擊,民族認同的文化表徵越來越複雜和微妙,“跨界”的文化現象越來越多。這些研究工作都可以視為“文化研究”的一個方面,但他試圖將這些工作放在仔細的文本讀解和對新的文化現象闡釋的基礎上,目前的問題是有太多的新現象有待思考和探索。

  臺灣樹德科技大學資管系主任李志宏大會交流的論題是《中國“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和合傳統探討》。他就中國人“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和合思維傳統,做了分析、整理和歸納,旨在説明中國人愛好和平的文化傳統。他提出,中華民族亙古至今,長期的活動於亞洲大陸之中,在對四鄰的交往裏,最崇尚“親仁善鄰”,自古以來主張“和而不同”的“共存共榮”情懷,努力追求個個種族的普遍和諧。他認為,“和氣”是中國至高無上的第一位倫理品質,因此“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和合傳統,一直深植於民心之中。

  中華伏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陜西博物館研究員楊東晨大會交流的論題是《論伏羲與中華文化的關係》。他在發言中提到,20世紀是西方、東方人喜歡談論文化的時代,內涵和目的各異。中國改革開放後,文化漸成為熱門話題,幾乎涵蓋了世間萬物。在各種各樣的“文化”定義或解釋中,當以物質、精神、制度文化的總和之説較確。伏羲氏是三皇之一,是新石器時代早期(約1萬至7000年前)的代表人物,創造的文化為中國文明起源時期文化,也是近200萬年舊石器時代文化的發展和結晶。伏羲文化是中華文化之根,博大精深、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是伏羲文化的發揚光大和彰顯。因此,中華文化不僅是建立和諧社會的準則和動力,而且也是構建中國與世界各國和諧關係的底蘊與合力。

  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教授鄭卜五大會交流的論題是《略取<周易>思維的文化智慧以因應未來世界的變局》。鄭卜五先生提出以《周易》思維中“知位”、“知樞機”、“知變化”為要義,來應對未來世界的變局,以通世界之志,以定世界之業,以斷世界之疑。他認為,“致‘中和’”是中國文化思想的精髓,是中國人之所以綿延流傳於世界的基石,也是中國人與天地萬物共存共榮的法則。我們應當從先哲的典籍中,粹取中華文化的“精神要義”,以提供每個時代“原則的宗旨”、“指導的方向”,來檢視中國當代處境的問題,以突破當代遭遇的瓶頸,讀書人當融會貫通文化的智慧,更創造出一條今人因應世界變局的路線。

[責任編輯:芮益芳]

相關閱讀:  

涉臺常識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