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交流專題  >  第四屆  >  報道集萃  > 正文

羲皇故里話伏羲 兩岸同胞促統一

2012-10-26 10:47 來源:民進中央宣傳部 字號:     轉發 列印

  第四屆海峽兩岸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研討會在甘肅天水隆重召開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10月6日,正值中秋佳節,由中國葉聖陶研究會、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中華伏羲文化研究會共同主辦,中共天水市委、天水市人民政府承辦的第四屆“海峽兩岸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研討會”于在“羲皇故里”甘肅省天水市隆重召開。來自大陸、臺灣和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百餘名專家學者,將圍繞伏羲文化與中華文化、周易與和合哲學、周易與儒學、伏羲文化與西方文化之比較等議題進行深入的學術交流和研討。

  開幕式由全國政協副主席、民進中央常務副主席張懷西主持。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進中央主席許嘉璐出席研討會並作重要講話。他説,以往每當“海上生明月”之時,自己常有“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感慨。而在此時此地召開的第四屆海峽兩岸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研討會上,真正體現了海峽兩岸全體中國人的大團圓。

  許嘉璐指出,伏羲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源頭,在傳承和不斷發揚過程中,歷久彌新,始終保持旺盛的生機,時至今日仍然是聯結全世界中華兒女和海峽兩岸同胞的重要精神紐帶。兩岸學人要用自己的學識、人格、智慧和力量,喚起人們對中華文化的珍視,開掘傳統文化的瑰寶,以積極的作為搭建兩岸人民的心靈之橋。這是海峽兩岸走向和平統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經之途。

  許嘉璐還就伏羲文化的研究的重點和方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對伏羲文化的研究要做到口傳歷史與書面歷史並重,要用中國人的眼光、中國人的思維,並參考其他國家已被事實證明有效的方法進行研究。要擺脫歷史蒙在傳説上的灰塵,也要擺脫歐洲中心論的影響。

  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交流局副局長賀之軍代表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對研討會的召開表示祝賀。他説,文化是一個民族繁衍、發展的血脈和靈魂,中華文化始終是海峽兩岸同胞共同的精神紐帶。在文化認同的重要基礎上,經過兩岸同胞的共同努力,兩岸關係中有利於和平穩定的積極因素正在增長。同時,對臺獨分裂勢力推行“文化臺獨”、”法理臺獨”的欺騙性、冒險性決不可低估。兩岸同胞,尤其是研究中華傳統文化的學者,自應秉先人之智慧,查現代之情勢,謀民族之福祉,推動兩岸關係繼續朝著和平穩定的方向發展,共圖國家統一、民族復興之偉業。

  中共甘肅省委書記、甘肅省人民政府省長陸浩在會上做了重要講話,他首先代表二千六百萬甘肅各族人民向與會的臺灣同胞,並通過他們向臺灣的兄弟姐妹們致以最美好的節日祝福。他説,伏羲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就肇基於伏羲發明的八卦。天水作為伏羲的故里承載了厚重的歷史文化,我們深感榮幸和自豪。甘肅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面向未來,正處在一個夯實基礎、突出重點、創造條件、加快發展的歷史階段。豐富燦爛的歷史文化,是甘肅的一大優勢。我們既要保護好文化遺産,又要充分利用文化遺産,使之在現代化建設中重放光芒,再現魅力,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

  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副主席金堅范,中華伏羲文化研究會會長賈斌,中共天水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趙春,中國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會主席團主席、世界客屬總會榮譽會長饒穎奇先後在開幕式上致詞。

  全國人大常委、民進中央副主席王立平,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第一副會長、國家文物局原局長張文彬,中華海外聯誼會副秘書長傅鐵生,中共甘肅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勵小捷,甘肅省人大常委會黨組副書記、副主任程有清,甘肅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杜穎,甘肅省政協副主席周宜興,天水市人民政府市長張廣智,新黨前召集人謝啟大,以及中共甘肅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協,天水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協的主要領導同志,葉聖陶研究會、中華伏羲文化研究會、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的負責人,以及來自大陸、臺灣和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專家學者共160余人出席了開幕式。

  自2002年始,民進中央已在江蘇蘇州、淮安,陜西咸陽成功舉辦了三屆“海峽兩岸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研討會”。會議秉承“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促進祖國和平統一”的宗旨,以促進海峽兩岸文化界的交流與合作為己任。三屆研討會就經濟全球化大潮中如何傳承和發展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秦漢對中華文化的影響,和合文化的現代意義等議題進行了研討,凝聚了兩岸三地該研究領域的一批專家學者,形成了比較豐富的研究成果,對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兩岸關係發展,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産生了積極的影響。

  本屆研討會期間還將舉辦2006年海峽兩岸專家學者中秋賞月聯誼會、羲皇故里文化考察等活動。(楊振敏)

 

[責任編輯:芮益芳]

相關閱讀:  

涉臺常識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