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26 12:12 來源:台灣網 字號:小 中 大 轉發 列印
站在新世紀的起點,在中國逐漸走向現代化的今天,我們回望歷史:作為中國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秦代在戰國七雄中崛起,又在農民起義中覆滅,短短十幾載,猶如曇花一現。如今,那個不可一世的始皇嬴政已成土灰枯骨,那個喧囂戰亂的時代也已煙消雲散、一去不返。然而,這個時代給我們留下了偉大的文化財富,博大精深、恢弘燦爛的秦文化在任何時候都是後世的重要借鑒。
一、秦文化首先是對周文化的承傳
秦文化不只是指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的秦代文化,而是春秋戰國以來在甘陜一帶所形成的直接承襲周文化的秦係文化。概括起來説,周文化的主要內容是以“禮”、“樂”為核心的德治,包括“禮”、“樂”、“刑”、“政”幾個方面。“禮以導其志,樂以和其聲,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姦。禮樂刑政,其極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論語?論仁篇》。。顯然,這種文化思想的目的便是要建立起“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層次分明的社會秩序。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核心是“道”和“易”,即“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對立統一”和“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的觀念。這一觀念的兩個方面既是中國人的宇宙觀、世界觀,也是中國人的方法論。秦文化正是在繼承了這些文化精神的基礎上形成的。秦統一中國後的秦瓦當文“維天降靈,延元萬年,天下康寧”(圖一)中就表明瞭立國的目的是“延元萬年”,是“天下康寧”,是建立新的“中和”。秦人的開拓精神,正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傳統觀念與思想的承傳。在當今社會形勢下,中國要前進要發展,就是要建立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就是要不斷進取。只有這樣才能在營造和諧的內部環境中更好的進行經濟建設,使我們的國家不斷走向繁榮昌盛,也只有發揚這樣的世界觀、方法論,才能處理好國內外的各種矛盾,在保持自己民族文化根性和民族利益的同時促進世界和平。
二、秦文化崛起于甘陜交界之地,發祥于隴西,並受 “戎狄之俗”的影響,有著強烈的尚武精神
換句話説,秦文化有著明顯的進取、發展、兼併意識。秦始皇的祖輩秦共公、秦桓公、秦景公時代,其豐富的物質生活與高水準的工藝製作在秦公陵園一號大墓出土的文物中得到了證明。這也是秦統一六國的物質基礎。秦王嬴政 “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禦宇內,吞二周而王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史記》。,于西元前221年消滅諸侯,統一六國,這是歷史的必然。時至今日,在兼併戰爭中一次殺俘三萬的殘酷、修築萬里長城的勞民傷財、秦始皇的剛愎殘暴都已經成為歷史的陳跡而淡化、異化了。重要的是這個短暫的時代給後世留下了在衛星上觀察地球唯一能夠看得到的中華民族的輝煌建築,留下了秦文化中血性陽剛、銳意進取、堅忍不拔、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這種精神是自立於世界民族文化之林的中華民族永恒的精神財富。
三、法家思想是秦文化的精神支柱
從商鞅變法到秦滅六國,秦國的主體思想一直是法家思想。秦始皇採用李斯等人的建議,在全國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法制體系。在全國範圍內實現了“書同文,車同軌,法同律,統一度量衡”。這些法律措施不僅規範了人們的行為,還促進了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大融合,形成了更加博大的秦文化體系。這一由秦建立健全的以法治國的政治體制,幾千年來一直為歷代帝王所沿用,成了中華政體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在要創造和諧社會,要維護世界和平,仍然需要“法治”。這是秦文化留給我們的重要借鑒。
四、以西周以來的秦係文化為主體的秦文化有著極大的開放性和相容性
秦統一六國的過程不僅是血與火的殘酷,也是一次大規模的東西南北的文化融合、碰撞。此時,秦人不斷地吸收著域內的先進文化:秦六國宮殿的建設,在壁畫的製作、建築材料的燒制處理等方面吸取了東方六國建築的先進技藝與風格特點;“書同文”,在對秦係文字“或頗省改”的基礎上,對六國文字“罷其不與秦文合者”,統一文字本身就體現著大融合的精神。這一文化史上的偉大創舉是語音分歧的中華各民族的福祉,各民族聯結的金紐帶,也是中華民族靈魂的標誌。秦所留下的《陽陵虎符》、《新郪虎符》、《秦山刻石》(圖二)、《瑯琊刻石》、《嶧山刻石》、權、量詔版銘文更是幾千年來小篆書法的典範。楚地湖北雲夢睡虎地出土的秦簡,不僅是珍貴的法治史料,也是優秀的篆書、古隸佳作。“車同軌”,秦代集中當時各地的先進技術建造的通向燕齊和吳楚地區、貫通秦地南北的馳道至今還留有痕跡。秦代呂不韋“綜合百家九流之長,暢談天地人物”的雜家巨著《呂氏春秋》一書,也是秦文化有著極大相容性的重要標誌。不僅如此,秦文化還受到中原刑名之學、齊魯儒墨顯學等區域性文化,特別是其“昆弟之國”——楚國文化的影響。“自春秋時代起,楚人飲馬黃河,問鼎中原,楚文化也隨之向北延伸。” 韓養民著:《秦漢文化史》,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朝秦暮楚”的典故就顯示了當時楚文化與秦文的親緣關係。
秦文化在藝術領域更具有空前的包容性和開放性。從秦陵出土的文物看,秦代的雕塑和鑄造藝術是高科技與藝術的結合,融合了全國各地藝術家和科學家的智慧。秦兵馬俑雕塑精細而微、個性鮮明,秦兵俑的髮式多變,我們甚至可以從其頭部、面部區分出關中、齊魯、匈奴、戎狄等不同地域人的形象特徵。銅車馬的彩繪更是秦代繪畫藝術的高峰,咸陽出土的六國宮殿壁畫可以與之相比美。從銅車馬看,秦代的青銅器鑄造技術達到了非常高的水準,以我們現在的高科技所複製的銅車馬也很難達到秦代的水準。秦國的音樂原來是以缶、甕等打擊樂為主的,在秦統一全國的過程中,伴隨著廝殺與兼併,在音樂上也吸收了鄭、衛等國的因素。“棄叩缶擊甕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昭、虞。” 李斯:《諫逐客書》。更值得一提的是,1975年湖北雲夢睡虎地秦墓出土的漆器乃是咸陽所造。漆器製作本不是秦人的技藝,這是因為秦人從楚引進製造漆器的藝人到咸陽,建立漆器作坊,創造了運往各地的精美漆器,也給楚地的老師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五、從秦建都咸陽起,秦文化成了中國漫長封建社會里正統思想文化的肇端,對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産生著巨大影響
由此可見,秦文化的確有博大、開放、包容、進取的特徵。但這並不意味著秦文化是一種完美的文化形態。秦文化也有我們必須加以摒棄的消極因素。
首先,秦代當政者雖然也想實現“天下康寧”的局面,秦代以法治國也曾起到過積極作用,但是過於依賴法治,濫用酷刑、殺伐過度,把本應在全國統一之後安居樂業的老百姓又推入了水深火熱之中。苛捐雜稅名目繁多,種種刑罰殘酷無情。秦代刑罰規定一人犯法,全家同罪,一家犯法,鄰里都要受到牽連。這必然會激起民變。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就是歷史的必然。不附著于德治的法治,無異於從實行法治的第一天就在社會制度的土壤裏植下了動蕩不安的種子。
其次,秦代為了統一政見,實行文化專治主義,焚書坑儒。“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 《史記》。。其目的顯然是為了維護統治,殊不知焚書坑儒的後果適得其反。焚書坑儒所造成的不僅是物質財富的損失,更重要的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扼殺。“坑灰未冷山東亂”,社會是多元的,文化也是多元的。在文化思想領域“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廣開言路對活躍文化思想、形成既有統一意志又使個人心情舒暢的政治開明社會十分重要。“焚書坑儒”使始皇帝開創的江山只有短短的十五年就夭折歸天。歷代英明的政治家和有責任心、有正義感的文化人對此暴行無不反對。此秦大失民心之所在,史鑒如鏡!
從對秦文化的反思中,我們可以認識到以下兩點。
一是在弘揚博大、進取的秦文化精神的同時,重視以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相輔相成,創造和諧的局面,保持法治和德治的平衡。“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禮記?中庸》。是治國之大道至理。
二是要尊重、保護、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多年來我們已經注意到了保護歷代的帝王文化,但對於民間文化、民俗文化的保護意識還比較薄弱。“帝王宮闕東逝水,百姓瑯苑永駐春”,民間文化、民俗文化是幾千年來我們的先民賴以生存繁衍的經濟支柱、精神支柱。有意識的保留一批民間、民俗文化遺産和遺跡,並納入到現代化建設大文化産業的序列,使其成為極有潛力的現代文化産業的亮點,十分必要。
“秦皇掃六合,虎視何雄哉。飛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明斷自天啟,大略駕群才。收兵鑄金人,函谷正東開……” 李白:《古風五十九首》之二。經過了兩千多年的滄桑歲月,今天,我們海峽兩岸的朋友雅集于中國最有魅力的城市古都咸陽,共同探討秦文化與現代化的話題,此當代之盛事也!作為咸陽人我十分高興。我想,只要我們秦都咸陽人弘揚秦文化相容、進取、博大的精神,以民為本,全民同心,發揮咸陽擁有豐厚文化遺産的優勢,高起點、大手筆地規劃、實施咸陽的城鄉建設,就一定能夠使秦都咸陽超過昔日的輝煌,使咸陽從八百里秦川走向全國,走向世界,成為國內外知名的城鄉一體化城市,走在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前列。
中華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文明。從發展路徑上看,中華文明的光輝締造者,中華民族的相容性和生命力乃是相當驚人的。其中,在黃河流域産生的綠色農業文明,對整個中華民族生存能力和生存標準的歷史考量,是最富有基礎性、建設性功效的。尤其是以周秦漢唐盛世文化為代表的文明形態,構成了中華文明的價值基點和生存標準。要充分認識中華民族對全人類的偉大貢獻,正確評估中華文明在人類文明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就必須深入研究周秦文化圈、漢唐文化圈對中華文明標準創新的歷史貢獻。我們之所以探討秦統一對中華文明標準創新的歷史性貢獻,其現實目的也在於此。
必須指出的是,任何一個民族,只要它能夠在地球上誕生、發育並保有球籍,其本身就是對人類文明的多樣性、多元化發展做出了貢獻。但僅僅是多樣性、多元化的發展,還不能代表人類的共同發展和進步。只有科學厘定了適合人類共同需要,並被人類所共同認可的文明標準,才是對人類社會的真正貢獻。因此,研究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就必須從尋求人類文明與共同進步的角度出發,分析研究這個民族在人類生存環境和生活品質標準創新方面的貢獻。可以説,不管是物質層面、制度層面,抑或是意識層面、風俗層面,都是值得我們加以科學探索的
從歷史上看,中華民族在科學技術方面對人類文明與進步作出的貢獻顯而易見。諸如二進位、指南針、造紙術、火藥、印刷術等等,對近代國際社會的發展産生了巨大的現實影響,而且這種影響是多層面、多領域的。它不僅涉及科學技術領域內部的連鎖反應,而且極大地拓展了人類社會的生存空間,提升了人類自身的生活品質。
[責任編輯:張瑞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