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交流專題  >  第七屆  >  領導聲音  > 正文

嚴雋琪:打造包容中西醫學精華的21世紀新醫學

2012-10-26 13:07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在“第七屆海峽兩岸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研討會暨首屆海峽兩岸醫學文化與醫學發展論壇”開幕式上,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進中央主席嚴雋琪發表重要講話,並重點就與“海峽兩岸醫學文化與醫學發展”相關的三個問題發表了看法。 

  在講話中,嚴雋琪回顧了以往六屆“海峽兩岸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研討會”的概況及成果。她説,本屆研討會是在成功舉辦前六屆研討會的基礎上,以中華傳統文化為背景,以醫學文化為主題,務本溯源、認識當前、面向未來,在中西文化的碰撞與交流中,在文化與科技的互動與對接中,探討有關醫學文化與醫學發展的議題。這是既有利於人類身體健康和精神健康,又有利於社會健康的議題。 

  關於中華文化與醫學的關係,嚴雋琪將其分為兩個方面,首先是中華傳統文化對中醫學發展的影響。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文明進步的寶貴精神財富。中醫學既是一門科學,又融會了文化和哲學的成分,在歷代中醫名家的不斷探索中發展完善,為中華民族的生存繁衍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其次是中華傳統文化和現代醫學的關係。伴隨科技成就的不斷引進和自主性科技創新,西醫已成為中國健康事業的主要力量。但必須認識到,中華民族對疾病、藥物、手術、死亡等的看法,依然深深打上了中華文化的烙印。掌握這個文化背景,善於運用人文智慧,將會大大提高臨床診治效果、明顯減少醫患糾紛。名醫是有高超醫術和深厚文化底蘊的醫生。醫務工作者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吸取營養,深刻理解“醫者仁心,醫乃仁術”,以高尚的醫德去履行“救死扶傷,實行人道主義”的天職,永遠懷著一顆慈悲之心去體恤患者、對待患者、治療患者,患者也以感恩之心去尊重醫生、配合醫生,就可以構建起更加和諧的醫患關係,醫患協同共同戰勝疾病,促進健康。  

  關於中醫與西醫的關係。嚴雋琪認為,二者的確存在明顯差異,並且必須看到,中醫學正在受到現代科學分析還原的方法論和現代醫學的巨大衝擊。中醫學的現代化一方面要重視歷史,在溯源中吸取養料、弘揚精華;另一方面要對話,要在中西醫的衝突、對比、滲透、融合中從全世界、從各種其他領域吸取豐富的啟發。即,要有世界眼光,要有中西融合或“綜合創新”的底氣。對醫學,無論中西,只有博採眾長、綜合創新,既珍視傳統又注重文明開放,就能既古老又年輕,中醫藥就能對人類有更大貢獻。她強調,要尊重我國中醫與西醫兩种醫學體系並存發展的局面,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與特色,相互取長補短,中西醫並重為人民健康服務,打造包容中西醫學精華的21世紀新醫學。 

  關於人才教育問題。嚴雋琪指出,現代教育的發展正從分化走向綜合,走向匯通,走向跨學科。而中醫可以説是借助於現象,或直接從現象中來的理論,它已被幾千年的生活實踐所證明,但卻難以以物理、化學等現代科學角度去解釋。往往是採用學徒制的方式來培養人才。其實,中西方各有長處,所以要從文化生態的角度把傳統結合到現代教育體制中來。她提出,是否可以用通學的要求構築基本的課程體系;在體制內劃出“特區”,以便採用不完全同於西方的教育方式、評估和授學位機制;師資可以用專才組合來滿足通才的需要。 

  嚴雋琪還提出,傳統文化應與時俱進,中醫與西醫應互相借鑒,可以和而不同,共同為人類的健康事業服務。臺灣中醫藥界在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用現代科學理論發展中醫、促進中西醫結合等方面有獨特優勢,這是大陸需要學習的地方;同時,大陸中醫藥界也有自己的特色,各地域、各民族都有豐富的經驗與獨到的貢獻。正所謂,兩岸在中醫藥發展中各具優勢、各有特色,也有互補需求。 

[責任編輯:張瑞宸]

相關閱讀:  

涉臺常識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