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交流專題  >  第七屆  >  嘉賓觀點  > 正文

高資敏:融合中西文化共同構建現代醫學模式

2012-10-28 11:06 來源:民進中央宣傳部 字號:     轉發 列印

  一、引言 

  人的思想決定人的行為,而民族的哲學思想則引導發展出民族的整體行為模式。因而,中西的不同哲學思想分別發展出中西的不同醫學模式,自有歷史的脈絡可循。 

  在中西文化大交融的當今,如何結合中西的不同醫學模式,共同構建共通的現代醫學模式?雖然這是極為錯綜複雜的課題,但解決這項難題必將惠澤天下而使全人類同蒙福祉。因此,這是一項值得當代醫學家竭盡全心全力謀求解決的時代使命。 

  二、中西哲學的殊異 

  整合中西醫學的工程起始,首先必須追溯到中西醫學源頭的不同哲學思想。 

  古今中外有無數的哲學思想家爭鳴過,傳世典籍浩瀚,自無從全面追尋。在此僅能以簡馭繁,探索其間的大綱大要。 

  西方傳統哲學最明顯的特點是本體論。此肇始於希臘柏拉圖的本體論已成為西方理性主義哲學的核心,而理性主義則代表了西方傳統哲學的主流。簡言之,一部西方哲學史就是柏拉圖哲學的註釋。 

  中國哲學中不存在本體論,中西哲學以此形成了鮮明的對照。本體論是通過邏輯概念相互結合而形成的超驗的普遍原理體系,是一個超越感覺的領域,只有理性才能把握。這也是二元論的緣起。二元論泛指認為心靈和身體屬於不同種類的東西的理論。一直到16世紀,才有法國笛卡兒為二元論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明析論證: 

  (1)我無法懷疑我作為一個正在思考的心靈而存在; 

  (2)我可以質疑我的身體的存在; 

  (3)我的心靈和我的身體不是同一個東西。 

  自此,西方哲學對二元論殊少再有反思。二元論的心物二分,漸導向物質論、功能論及機械論,成為西方哲學思想的主流。此一導向主流必然造成近代科技的發展,但相對排擠並邊緣化人本論,毀損人本身的價值。過分發展不具感性的科技,會破壞環境融洽,也會形成人與大自然的對立。 

  中國傳統哲學觀源自於《易經》。《易經》中的“太極”,是大自然,是萬象的根本。它是最原始的狀態,也是萬有之所從出。太極創生天地,又能衍遞天地之間的一切。到了宋明理學家,則更進一步將“太極”發展為“天理”,成為萬事萬物所遵循的、最完美的秩序。因此,從宇宙論來看,自然是天地相會、萬物滋生的溫床。從價值論來看,自然是一切創造歷程遞嬗之跡,而形成了不同的價值範疇,如真的準則、善的境界及美的形態。道家思想以《易經》為本,倡導“天人合一”,語出莊子。儒家則進而主導“天人合德”。《中庸》暢述甚明:“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讚天地之化育﹔可以讚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儒家的“天人合德”略不同於道家的“天人合一”。“天人合德”是以天、地、人三才之道為本,而人道必須建立在天道與地道的基礎上,顯現人在宇宙之中的地位。如此依據宇宙論建立的價值系統,才符合“以天道明人事”。至於“天人合一”,究極而言,可以説是一種生命、生活的境界。使人與自然渾然一體,即莊子所謂“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很顯然,儒教將宇宙秩序具體運用於人、家庭、社會的秩序,強調以個人修德來導引家庭、社會的和諧圓滿。儒家思想至宋明理學,更進展為“心物一體”,則與西方哲學“心物二元論”已有很大區別。 

  三、中西醫學發展的歷程 

  中國醫學最早典籍《黃帝內經》就本著《易經》的哲學思想,倡導“天人合一”,其具體表現為“天人相應”。該書強調人“與天地相應,與四時相符,人參天地”(《靈樞·刺節真邪》),“人與天地相參也”(《靈樞·歲露》、《靈樞·經水》),“與天地如一”(《素問·脈要精微論》),認為作為客觀存在的“天”與作為具有精神意識主體的“人”有著一致的本原、屬性、結構和規律。人體、社會乃至宇宙都可視為環環相因的同一系統。中醫由“天人合一”、“小宇宙中藏大宇宙”的説法推演出“唯象”理論,自是合乎情、合乎理的。 

  中國醫學以人為本,很重視人的心緒與疾病的關聯。《黃帝內經·靈樞·憂恚無言》分析了七情病因,七情就是喜、怒、憂、思、悲、恐、驚。《黃帝內經·靈樞》中的《大惑論》、《癲狂病》、《移精變氣論》等篇也都論及心疾及心理因素。早期的西方各國醫學史,都未能像中醫注意到身心平衡的相關問題。由於中國的哲學思想認為“人”不只是個體,而是自然宇宙功能中的一員,因而,中醫診病注重整體的“人”而不是只看“病”,且關注人與環境中的因果相應。《素問·生氣通天論》、《靈樞·四時篇》就將人對氣候變遷的適應問題,論述綦詳。中國古代醫家就知“未病先防,既病防變”,強調飲食、起居規律化。適當飲食及適度勞動是人類保健的要件。南宋醫家李東垣所著《脾胃論》一書,就由臨床實踐診治驗證社會動蕩不安確實會影響個人健康,造成疾病流行,已略具公共衛生概念。 

  古代中醫就講究望、聞、問、切四診,並辨證論治,已注重對病人整體、全面診察,並論症做個別療法。 

  中醫的經絡學説是醫學史上極為神奇的內容。古代中醫通過針灸、推拿、氣功等醫療實踐的體驗,並受到陰陽五行學説的影響,經過漫長的歷程,總結出人體有一個細密的分佈系統負責傳送“氣”、“血”等精微物質。這個輸送網路被稱為經絡,分別由經脈和絡脈組成,將身體內外不同地方聯繫起來。《黃帝內經》已記載了經絡的概念:“經脈為裏,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經絡學説內容廣泛,解説人體的生命迴圈活動、生理功能、病理變化表徵,經絡中血氣的運作與自然界的關係,經脈循行路線上的穴位及其主治作用,經絡與臟腑的關係,等等。 

  在數千年前,古代的中國醫家就能推斷人體有整體而全面的某種循環系統存在,且由此系統可偵察內部腑臟疾病,已足令人欽服。 

  西方哲學的二元論,將身體只看成存在的物體,是一種運作生命功能的物體。根據由二元論發展出的機械論,人體也就是一部運作機械,若發生故障當然要予以修理,談修理就必須了解內部結構及功能。循此方向,西方醫學必然會首重人體結構的“解剖”及人體功能的“生理”,且逐步朝向細部探究。 

  在西元2世紀,希臘醫學家蓋倫就開始研究人體解剖與生理,並著書出版。他也嘗試過腦部手術。蓋倫與東漢末的華佗大致同時代。華佗對人體解剖,也有相當知識,也已知以麻醉藥施用於外科開刀。西方醫學,在蓋倫之後,繼續走微觀,朝向個體機械論,而逐漸發展出精確的解剖學及生理學。但中國醫學則以宏觀為主,仍邁向整體功能的方向。中國醫家也有力主了解實體者,清代名醫王清任就是其一。王清任主張:“業醫診病,當先明臟腑。”他對人體解剖學的研究,以動物解剖實驗為基礎,並親臨刑場察看屍體。此情況與西方醫學可直接研究實體的處境,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陳定泰在他于1844年所撰寫的《醫談傳真》一書中,將王清任《醫林改錯》中的“臟腑”與西洋人所繪“解剖圖”加以對比。在來華的外籍醫生中,也不乏深入探究中國醫學者。可以看出,19世紀中期,中國醫學家對中西醫學已開始進行比較研究及整合的初步嘗試。但以陳定泰的方式來比較中西醫學的優劣是不公平的,因為“微觀”與“宏觀”的發展是各有所長的。但王清任敢以實證的臟腑圖來“改錯”古代醫家所假想的“五臟六腑圖”,實事求是則值得稱許。 

  從中西醫學史看,中國醫學直至19世紀末,在各方面都未落伍。事實上,中國比西方更早拋棄以巫師驅邪治病。在周代,醫家扁鵲就斷言:“信巫而不信醫者不可治。”早期的中國醫學,在藥理治療方面已大幅超前于西方醫學。中醫史上,漢代張仲景所著的《傷寒論》已是一部實證醫學。《傷寒論》在醫療上使用麻黃頗多;直至20世紀,西方才從麻黃中提煉出麻黃素,證實其對哮喘等疾患有特定療效。張仲景特別説明,麻黃必須去節,因麻黃節與枝有相反作用。現代藥理也證明,張仲景的説法是完全正確的。明代李時珍所編著的《本草綱目》,也是那時代最先進的藥典。李時珍主張藥物必須先排除對人體有害的成分,這是很正確的現代藥理學概念。 

  西方醫學也有諸多食古不化、迷信謬誤的“古醫術”。例如,蓋倫所創的拔罐放血術,是本著西方古代人體“四液平衡論”。實際上,它不但無療效,且有害,過度施用是會致死的。但很不幸,謬誤的蓋倫放血術竟被西方醫家沿用了1 500年之久。1799年12月寒冬,美國前總統華盛頓騎馬淋雨,次日感到喉嚨疼痛,經三位名醫會診,施行三次放血術後,華盛頓脈搏逐漸轉弱,與世長辭。顯然,碩壯的華盛頓是因大量流血致死。依現代醫學來看,如不對華盛頓施放血術,他的感冒可自然痊癒。美國醫界檢討此病例,醫學教授約翰·M湯普森(John MThompson)作了結論:“醫學對華盛頓做了一件英軍無法做到的事——置他于死地。” 

  美國的醫學已居於現代醫學科技之首,也最足以代表西方醫學。然直至19世紀末,美國的醫學仍雜亂無章、幼稚落伍。當時哈佛醫學院院長哈姆斯(OHolmes)就慨言:“假如能將現在所使用的醫療貨色全都丟進海中,是造福人類,但會殃及魚類。”近半個世紀以來美國醫學的長足進步,除了拜現代科技之賜,還應歸功於像哈姆斯這樣的眾多醫學家終於坦然面對問題,以實證醫學(evidenced medicine)去蕪存菁,淘汰無效無用的醫術及藥物。 

  美國醫學雖是當代西方醫學的重鎮,然其思維仍是源自西方哲學的理性主義。因而,儘管美國醫學隨著科技而躍進,但仍無法避免日趨物化。美國醫療企業,是一座以牟利為目標的白色巨塔。巨塔愈來愈高大,而在塔下的人則愈來愈渺小。美國醫療費用極為昂貴,若沒有醫療保險,一般人是付不起的。但醫療保險費也相對日趨昂貴,因而愈來愈多的人買不起保險。美國總統奧巴馬説,美國在醫療保健方面的開銷遠遠超過世界上的任何國家,但是美國人並沒有因此而比別人更健康。現在已有4 700萬美國人沒有健康保險,且每天就有14 000名美國人因交不起費用而喪失健康保險。奧巴馬坦率地指出最先進的西方醫學所面臨的困境,就是徒有最先進的科技醫學,卻不能有效地照護人民。 

  區域住民的平均壽命可大致反映區域的保健醫療水準。依據2009年美國的統計:區域而言,每人平均壽命美國是781歲,中國臺灣是7796歲,中國大陸是7347歲。美國與中國臺灣約相同,比中國大陸則略高。中國人較密集的小區域——中國澳門則達8436歲,是世界上最長壽的地區。中國香港是8186歲,排名世界第六。另一華人較多的地區——新加坡是8198歲,排名世界第五。 

  中國澳門、香港地區與新加坡由於歷史因素,都同屬中西醫學並存的地區。此三地均位列全球最長壽區域的前六名,彰顯了中西醫學合一的醫學模式可發揮較大的保健醫療效益。  

[責任編輯:張瑞宸]

相關閱讀:  

涉臺常識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