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交流專題  >  第七屆  >  嘉賓觀點  > 正文

陳瑞燕:德建身心療法—少林禪武醫臨床應用

2012-10-28 11:05 來源:民進中央宣傳部 字號:     轉發 列印

  一、德建身心療法的特點 

  德建身心療法(Dejian MindBody Intervention,DMBI)是基於少林寺永化堂傳下來的禪武醫學發展而來。這一套療法既保存傳統,但又不拘泥于傳統,而是將傳統的智慧現代化,融合現代心理學、生活科學及醫學的觀點編制而成。它有以下五個特點。 

  其一,本療法由修禪、內養功、飲食、通竅四個元素組成,它們相輔相成,四環緊扣,缺一不可,各元素輔助其他元素而達到對人的身體及心理全面的改善。現今的心理治療多是單一的思想改善治療方法,沒有配合飲食及內養功的手法等。所以,對病者不能有全面的幫助。我臨床二十多年,常常有病人告訴我他們是知道自己的問題,也很努力去改善,但總覺得有心去改善,但沒有能力去行動。我還記得有一位患有抑鬱症的病人,她終日感到不開心,很希望自己能愉快,但常常感到疲倦,沒有能力去完成我提議她的方法。因此,她更加痛苦。這是十多年前的一個病例。當時我沒有接受少林禪武醫,沒有改善飲食以輔助心理治療的概念,這個病例是一個失敗的個案,她經過了幾次治療便沒有再回來。相反,我現在用飲食指引來求醫的病患者,效果大致比單一施行心理治療來得有效。而且再配合教導病人內養功法,如病者能配合,一般都可以取得十分滿意的效果。 

  其二,因為德建身心療法是基於中國禪修思想發展起來的,而禪學在中國文化的發展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中國的禪學融合了佛教慈悲施予的精神。道學養生、修煉、自我提升的思想及儒家文化對社會、家庭和睦的觀念,揭示出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源,並且潛意識地反映人的行為及觀念,所以治療方法如不注重本身千年的文化是錯誤的。現在中國大多的心理治療方法都是搬用西方的療法,例如現今比較流行的認知行為治療,這是一個很大的危險!因為西方的根本文化是一種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文化。例如,西方的年輕人16歲或18歲便離開家庭,自己生活,他們沒有回饋父母的觀念,沒有意識要照顧年長的雙親,這些思想與中國傳統的孝道是有很大分歧的。所以,西方的療法主要圍繞個人自我分析、自我了解及如何為自己達成願望,當中很少關注個人與家庭、個人與社會的和諧。而其觀點與中國社會觀念相比也有很多分別。所以,搬用西方的心理治療方法到中國人的社會而不關注中國的文化,或許會與中國的文化不相融合,也許在治療上及社會發展上會産生負面影響。 

  其三,德建身心療法的治療主導思想是引導個人明心見性,從感悟、練功、反思中明白自己人生的方向,而且強調培養平和的心境,在什麼地方遇到什麼事情都能心平氣和。這是西方治療不重視的一環,卻是德建身心療法的一個主旨。另外,該療法主張培養個人與社會的和諧、和睦,以慈悲的心包容地對待身邊的人。這一點也是一般療法不注重的。還有,正品德也是德建身心療法的主導思想。西方的療法甚少對品德加以注重,因為西方的文化強調“自由”,認為個人喜歡怎樣都可以。我從二十多年的臨床經驗中領悟到很多病人的問題源自“不知所措”,他們生活沒有目標,沒有方向,所以心理上感到不實在,沒有信心。所以,德建身心療法從佛學基礎上列出強調正品德的指引——戒殺、戒盜、戒淫、戒妄語、戒酒。這些不是規範人的戒律,而是在不知所措的心理情況下的依據。 

  其四,德建身心療法強調飲食的調整,提倡自然素食。雖然現在也有很多素食的觀念,特別是西方科學越來越多的研究指出素食對健康的重要性。德建身心療法的素食引導有其獨特之處:素食療法強調以進食五穀、雜糧、蔬菜、果仁、豆類、菌類、水果為主,忌食肉、海鮮及蛋類。有一些西方素食主義者認為海鮮類食物都是素食,本療法不主張進食海鮮;佛教的素齋可以進食蛋類,而本療法也不贊成進食蛋類。另外,本療法強調天然食物,不鼓勵精製食物,例如市面上很多的素魚、素雞之類的素食二次加工産品。另外,本療法要求盡可能不進食蔥、蒜、香菜、韭、菜心等“葷”菜。這些蔬菜類在西方的素食範疇內,但本療法強調避免進食這些食物。此外,不宜進食辛辣,如姜、芥類、辣椒及胡椒。有很多人對不食姜的説法感到疑惑,很多人認為姜是驅寒的,有人説冬天女士飲紅糖薑水很好,感冒時飲薑茶也很好。我們提倡當一個人有病的時候,身體內有痰、炎、毒的時候,不宜進食姜及其他辛辣的食物,健康的人可以適量進食。 

  其五,本療法的一個獨特的觀念是“通竅”,這是西方療法從沒有提出的觀念。禪武醫的文化強調禪機即氣機,所以對氣的暢通十分重視,從而發展出各種通竅的思想指引及方法。這都是千百年來歷代少林寺高僧從修行練功中感悟身體的運作與氣機的關係所發展出來的獨特方法。“竅”是人體的開口,人身體內的機能與身體內世界的接觸點。“鼻子”就是一個主要的竅門,因為我們一呼一吸,體內的氣由一呼出了身體,而環繞四週的空氣由一吸進入我們的身體,因此,我們不自覺地每天都與環境和自然互相交流。當大家都處於同一個環境下,我呼出的一口氣,或是你吸入的一口氣,你呼出的一口氣,又或是我吸入的一口氣,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還有這樣一個如此微妙的方法。所以,領悟及掌握呼吸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交流的主要課題。 

  二、德建身心療法的含義及由來 

  德建身心療法之“德建”是一個相關詞,有兩個意義,代表本療法的兩個內涵和精髓。“德建”二字的第一個解釋是:“德”者“品德”,“建”者“建基”,意思是這個療法是建基於正確品德的修養。現今的醫學以“治病”為主流,“醫德”、“醫者父母心”等觀念十分淡化。所以一般的思想就是“對症下藥”:病人有感冒,便給感冒藥;病者患癌,便提供醫癌的手段。病人的心理,病人的生活品質,病人家庭的關懷,都不在考慮之內。所以是“治病非治人”。本療法從“品德”上提倡兩個觀點。第一點是“治人非治病”,除了幫助病人改善身體健康,也注重改善心理、思想、人格的質素,從禪修的基礎上幫助病人培養正確的觀念及行為。我們認為,正確的品德是改善身心健康的關鍵。第二點是本療法提倡“度人先自度”的指標。現今以西方觀念培養的心理醫生或心理學家或諮詢師都是進行主要方法的學習,學生學了不同的心理理論、不同的治療方法,如認知治療、家庭治療等,卻不注重做人的品格、思想的培養。我十多年來教導了不少臨床心理學家,但感慨他們很多都有心理障礙,不能活得快快樂樂。但是,他們卻每天都用不同的手法去幫助別人。這是西方主流的培訓的思想。我們卻提倡,要做一個心理學家先要培養良好的個人品德。本治療提倡以禪學的思想培養醫護人員,使他們建立健康的心態,包括慈悲、關懷、自在、包容、少貪、少怨、少妄想。自己能愉快健康生活,才可以幫助別人愉快健康生活。 

  “德建”兩字的另一個含義是,本療法是傳續少林寺永化堂禪武醫學的文化而發展出來的。少林隱僧釋德建禪師所傳承的禪武醫學,是歷代高僧佛子修為的精髓結合,所以“德建”兩字代表少林禪武醫文化的傳續及與現代醫學的結合。再者,德建禪師無私地傾囊相授少林禪武醫的精髓文化,使人智慧大開,對中國禪學文化及少林傳統修煉方法有了確實及精進的了解。沒有德建禪師的口傳身授,也不會有德建身心療法的出世。所以,飲水思源,我把本療法命名為“德建身心療法”。 

  三、德建身心療法的相關科學研究 

  2009年,我以“德建身心療法”為名,在國際頂尖的醫學期刊——《循證補充替代醫學》(Evidencebased Comple 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上發表了學術論文。這是一項隨機控制研究,40名自願參與研究的成年人,呈現不同程度的抑鬱情緒,經隨機分派到實驗組(德建身心療法)及對照組(認知行為治療)。每組療程共四節,每星期一節,每節90分鐘。用以評定治療效果的指標,包括中文版貝克抑鬱量表評分、反映正面情緒的腦電波指標(即雙側前額葉不對稱活躍指數)及自我評核的身體健康狀況。雙側前額葉不對稱活躍指數是一項情緒指標,不對稱值的高低表示正面情緒的增長或減少。 

  經過一個月的治療後,兩組成年人的抑鬱情緒評分皆呈現顯著下降,t=382,666,p<001。不過,當抽取抑鬱情緒屬中度至嚴重水準的成年人作分析時,接受德建身心療法的成年人明顯地比認知行為組別呈現較大幅度的抑鬱情緒減退,前者的減幅是後者的一倍,t(10)=225,p<0005。這種情緒改善不只是參加者的個人主觀感受,客觀的腦電波數據分析顯示,只有德建身心療法組別的前額葉不對稱活躍指數是明顯地提升了,t(19)=225,p<005,其增長反映著正面情緒的提升。實驗組的不對稱指數升幅亦比控制組高出一倍。本研究結果指出,一個月的德建身心療法已能有效地改善抑鬱情緒。 

  另外,通過兩個治療小組成員的自評報告,我們也進一步研究了他們的腸道改善狀況。結果顯示,德建身心療法小組中55%的成員都報告了腸道有改善,而認知行為療法小組只有15%的成員報告腸道有改善,同時,前者比後者的腸道改善狀況更為顯著,t(38)=257,p<005;在清腸次數上,前者較後者更為顯著,t(19)=254,p<005;在清腸的徹底性上,前者也較後者更為顯著,t(19)=210,p<005。通過此項研究,我們推論,對於中國人來説,無論在抑鬱狀況改善上還是在身體素質提升上,德建身心療法都要優於傳統的西方認知行為療法。 

  除了應用於小區人士的研究外,我們亦逐步發表臨床案例,嘗試對德建身心療法用以治療大腦病人的療效作初步的探討。一名患有亞氏保加症(一種社交恐懼症)的17歲女孩,在治療前經常呈現情緒失控及重復説話等自製能力不足的問題。她每天會因生活中的瑣碎事最少鬧情緒一次,每次平均持續5~10分鐘,最長可達1小時。此外,該女孩亦會重復地向媽媽訴説不如意的事。她自小便對社交活動或結交朋友不感興趣,很少關心身邊人,又容易跟別人産生爭執,嚴重損害她的社交關係。其後,我為她加入一些德建身心療法的元素。結果顯示,三個月的療法對改善其自我控制能力有顯著療效。女孩在接受第一個星期治療後,已明顯減少了鬧情緒及重復行為的頻率,加快了平定情緒的速度。她由每天鬧情緒變為每星期鬧情緒一次,並能于1~3分鐘內自行平復情緒。這些情緒控制的改善更能維持三個月。此外,女孩對一些纏擾的不愉快思想變得較易放下,現在只要對媽媽説一遍她的不快經歷,便能釋懷。女孩亦于治療後增加了對社交溝通的興趣,並會主動關心別人及能表達對自己將來工作路向的喜好。本研究的結果為德建身心療法在治療大腦異常病人方面給予了鼓舞性的例證。 

  德建身心療法是基於傳統的少林禪武醫修行方法,配合現代心理學科學研究而發展出來的。此項療法不僅包含了禪修的道理,內裏也蘊涵著中國儒道佛的思想。它不單講求個人心性的培養,而且還注重社會和諧的發展。所以,無論從文化適應性的角度還是科學論證的角度來説,德建身心療法都應該是一項比較適合中國人的心理治療方法。再者,德建身心療法注重身體和心理健康的關係,不單能幫助我們改善心理狀況,而且能夠提升身體素質,在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也為解決現今中國人的身心健康問題提供了一劑良方。(作者任職于香港中文大學心理係)

[責任編輯:張瑞宸]

相關閱讀:  

涉臺常識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