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交流專題  >  第七屆  >  嘉賓觀點  > 正文

姚樹坤:普及中華傳統文化跨越中醫藥發展的鴻溝

2012-10-28 11:01 來源:民進中央宣傳部 字號:     轉發 列印

  中華文明的車輪駛過五千個春秋,滿載著文化的瑰寶,來到科技高度發達的21世紀。為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巨大貢獻的中醫學,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面臨著新的挑戰。中醫藥的療效是無可爭議的,中醫藥和針灸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國家和患者所接受,尤其在保健(養生)回歸自然的潮流中,中醫藥更顯示了巨大的生命力。要使中醫學發揚光大,必須讓更多的人能接受,尤其是讓服務對象接受。讓人接受的首先是中醫學理論,也就是要讓服務對象明白中醫學的語言。  

  第一,在對外交流方面。目前,中醫學的術語翻譯成外文基本上是用拼音或直譯,如“陰陽”譯成“Yinyang”,“五臟六腑”譯為“五個宮殿和六個倉庫”,中國人都聽不懂,外國人更莫名其妙。一方面,許多翻譯工作者不理解古代漢語及中醫術語的含義,英語詞彙中沒有相對應的詞,採取直譯或使用拼音的辦法,造成了中醫學名詞翻譯的混亂,出現一詞多譯的現象,為對外交流造成障礙,不利於中醫知識的推廣、普及。另一方面,對於不懂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外國人,想讓他們用分析還原的思維方法去理解綜合演繹出來的成果是很難的,所以他們對中醫的理解僅僅停留在青蒿素抗瘧疾、亞砷酸治療白血病、合谷穴止痛、內關穴止嘔的層面,對中醫的接受程度只是認為它是主流醫學之外的替代醫學的水準。中醫對外國人來説如同海市蜃樓,有著令人神往的療效,卻琢磨不清其中的機理所在。  

  第二,面對走向現代化的國人,五四新文化運動帶來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西方哲學開始進駐中國。“打倒孔家店”和“文化大革命”時期“破四舊”等,嚴重危害了中國傳統文化。而改革開放引來了世界各地的文化,所以在文化日益多元化的今天,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中醫服務對象的文化知識背景正發生顯著的變化。目前,對50歲以上的服務對象講“心火”、“腎虛”,他們基本能明白,但這些對於在中學時期較系統地接受了人體解剖學、生理衛生知識的“80後”、“90後”的“新新人類”來説,中醫深奧、複雜的理論和獨特的表述方式,如同天方夜譚。心臟是全身血液迴圈的泵,怎麼還會有“火”?腎臟是泌尿器官,怎麼還有虛實之説?陰陽、五行、藏象這些基本的中醫理論甚至可能被他們歸入迷信的範疇。所以,想讓這樣一個群體接受中醫,把彌足珍貴的生命健康大事交給中醫,談何容易?  

  第三,在臨床實踐中,目前的醫療服務無論診斷還是治療都講知情同意,解釋工作在醫務工作者的臨床工作中佔很大的比例,患者要求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目前的中醫隊伍中,有不少以現代科學為知識背景的年輕中醫,他們在醫學院校學習期間,未能深刻理解深奧的中醫理論,不理解中醫的精髓所在,不能做到以中醫理論指導辨證施治而盲目用藥,以西醫的診斷指導中醫的診療,見到黃疸就退黃,見到高血壓就降壓,見到血糖高就降糖,處方無理無法,幾味降壓、降糖、降酶的“特效藥”堆砌便成一方,有藥無方,已形成“廢醫存藥”的傾向。這樣的大夫不懂醫理,何來治療方案?患者不理解,如何能夠提高治療的依從性?很顯然,明白中醫理論的人越少,選擇中醫治療的患者就會越少。中醫沒有了服務對象,談何挖掘寶庫,談何繼承提高?  

  第四,佔醫務人員大多數的西醫工作者對中醫知識掌握甚少。一部分西醫工作者缺乏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積澱,對中醫藥知識了解甚少,臨床中受中藥引起肝功能損害、腎功能損害等不良事件的影響,對中醫存在偏見,對中醫藥基本持否定態度。另有一部分西醫大夫雖然在臨床中使用中成藥,但難以做到辨證論治,臨床難以達到較好的療效。這些必然制約著中醫藥在臨床中的應用,影響中醫的發展。  

  第五,中醫研究的持續、健康發展,離不開現代科學技術的參與,但在具體研究工作中,由於中醫理論表述的艱深,或概念模糊、思維方法複雜等,導致現代科學不能充分地理解中醫、研究中醫,這也是嚴重制約中醫藥學術研究和學術推廣的因素。  

  以上是時代發展向我們中醫工作者提出的挑戰,解決好這些問題將推動中醫藥的健康發展。中醫與中國傳統文化是一體的,中醫的基本理論來源於中國傳統文化。在《黃帝內經》中形成的系統理論體系,在隨後歷代醫家的臨床實踐中不斷完善發展。中醫根源於中國傳統文化,中醫的發展離不開傳統文化的普及。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要想解決目前面臨的挑戰,必須大力普及中華傳統文化。  

  首先,要以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為媒介,促進中醫藥的對外交流。這是中醫藥向海外傳播歷來所秉承的道路。歷史上,中醫藥伴隨著中國文化的交流傳播,遠渡重洋,流傳日本、韓國以及一些東南亞國家。如今,在當地早已形成了以中醫基礎理論為核心思想的本土化醫學,如漢方醫、韓醫等。當今世界各地的孔子學院已經初具規模,我國每年向海外派遣大量的對外漢語人才,此類人才的需求有逐年上升的趨勢;同時,國外也培養了一批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使者,這些人為普及中國傳統文化做了大量的工作,其中不少人也在孔子學院傳授中醫藥知識。這是一種國外了解中國傳統哲學和中國樸素的宇宙觀、生命觀、健康觀的良好模式。只有了解了中國傳統哲學,才不會對中醫的陰陽、五行、藏象學説等基本理論不知所云;只有了解了中醫的基本理論,才不會在面對中醫的療效時,僅僅感嘆其神奇而無所適從;只有肯定了中醫的確切療效,才會主動走近中醫,接受中醫。中醫藥對外交流之船需要借文化交流的東風,乘風破浪,繼往開來,駛向更美好的明天。  

  其次,普及傳統文化要從娃娃抓起,提高全民中華傳統文化素養。目前,中華大地上正在興起一股傳統文化的潮流,《三字經》、《弟子規》這些誦讀起來瑯瑯上口的優秀的古代傳統文化普及讀物,可以像兒歌一樣誦讀,重新受到人們的青睞,不少年輕父母也同孩子一起學習,一些地方還出現了專門教授中國傳統文化的私塾。中國傳統文化日益受到國人的重視,我們要順應這股潮流,讓其發揚光大,提高國民的中華文化素養,為中醫學的全面發展提供廣泛的社會文化背景。人們懂得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自然會接受中醫的四季養生法;學習了《易經》的哲學思想,才能理解中醫陰陽學説的道理;中醫的全息理論、藏象學説、五行學説無一不能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找到其根。一旦廣大人民群眾能夠理解中醫,接受中醫,認為中醫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治療、保健方法,何愁無人來叩中醫之門!  

  再次,全民普及傳統文化,為多學科合作研究中醫奠定基礎。中醫學涉及天文、地理、人文、社會、生理、病理等多個學科的知識,其對健康的定義遠遠超出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生理—心理—社會”模式。中醫學與統計學、預防醫學、流行病學、氣象學、電腦、網際網路等學科相互合作,可以有助於其尋找循證醫學的證據,探索氣候、地理等自然因素與健康的關係,建立中醫藥資訊交流的平臺。21世紀的科學成就往往産生於多學科合作的交叉學科,在多學科合作的複雜系統中需要以傳統哲學的整體思想為指導,統籌協作,應用系統方法進行科學探索與創新。  

  最後,培養一批具有深厚傳統文化功底,了解現代醫學基本知識,掌握中醫診療精髓的中西醫結合工作者。這一類人才,是在傳統文化熏陶下成長起來的,對中國哲學思想、生命觀、宇宙觀、健康觀有深刻的理解,能夠很好地理解中醫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並應用於臨床實踐。同時,他們具備現代科學知識,能夠在充分理解傳統哲學及中醫理論的基礎上,結合現代科學的先進方法對中醫理論進行現代表述。中醫理論的現代表述建立在現代醫學、現代科學研究的基礎之上,以中醫基本理論為研究對象,一方面通過對文獻、典籍的研究和翻譯,對中醫基本理論進行現代語言的闡釋,另一方面以先進的理論,如系統論、方法論、資訊論思想為指導,對中醫理論進行闡釋。通過這樣的工作,中醫理論成為白話文,既方便對外交流工作者的翻譯,又利於西醫工作者在臨床中正確地應用中藥,還能為更多的想研究中醫的其他領域的人提供方便。如能做到這點,中醫藥將以更具親和力的姿態展現在世人面前。  

  中醫學在21世紀的確面臨諸多的挑戰,這是挑戰同樣也是機遇。中醫學借助傳統文化的普及與傳播,定能完成時代交給我們的答卷,讓中醫學這一中華民族的瑰寶在世界醫林巍然屹立,煥發燦爛的光輝!  

[責任編輯:張瑞宸]

相關閱讀:  

涉臺常識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