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交流專題  >  第七屆  >  報道集萃  > 正文

綜述:發展中醫藥:我們的共同責任

2012-10-26 13:03 來源:團結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11月1日至2日,由民進中央和浙江省政府等聯合舉辦的“第七屆海峽兩岸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研討會暨首屆海峽兩岸醫學文化與醫學發展論壇”在杭州開幕。兩岸四地文化與醫學界專家學者就“中華傳統文化與醫學發展”、“中西文化交融與醫療衛生服務”、“中華傳統文化與醫學模式轉變”等議題,交流海峽兩岸醫學文化發展的思考和經驗,共同促進海峽兩岸醫學文化的融合與創新。 

  繼承弘揚中華醫藥文化 

  中醫藥是我國各族人民在幾千年的生産、生活時間和與疾病的鬥爭中,逐步的形成並不斷的豐富發展的醫學科學。同時,中醫藥作為中華民族的瑰寶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和人文精神,是我國文化軟勢力的重要體現。中醫藥的療效是無可爭議的,中醫藥和針灸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國家和患者所接受,尤其在保健(養生)回歸自然的潮流中,中醫藥更顯示了巨大的生命力。 

  衛生部副部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表示,中醫藥在海峽兩岸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兩岸同胞對中醫藥感情深厚,高度信賴。中醫藥事業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弘揚中醫藥文化,大力發展中醫藥,是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維護兩岸同胞健康的重要內容,也是兩岸中醫藥界同仁的共同責任和光榮使命。 

  民進會員、中日友好醫院副院長姚樹坤認為,要使中醫學發揚光大,必須讓更多的人能接受,尤其是讓服務對象接受。讓人接受的首先是中醫學理論,要讓服務對象明白中醫學的語言。在對外交流方面,目前中醫學的術語翻譯成外文基本上是用拼音或直譯,如“陰陽”譯成“Yin Yang”,把“五臟六腑”譯為“五個宮殿和六個倉庫”,中國人都聽不懂,外國人更莫名其妙。要想解決目前面臨的挑戰必須大力普及中華傳統文化。 

  民進會員、浙江中醫藥大學副校長連建偉認為,中醫的源頭是中國傳統文化,如果缺少了文化源頭,中醫的發展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我們要長期堅持研究經典文獻,讀經典,跟名師,多臨床,成就新一代名中醫,並且要將中華醫學鋪軌到世界各地,為中華醫學風行世界而努力。 

  交流融合中西方醫藥文化 

  20世紀以來,我國的傳統與現代的關係主要表現為中華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的關係,隨著西醫學的發展和不斷的壯大,使中國傳統醫學面臨著嚴峻的挑戰。2003年頒布實施了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條例》規定,國家保護扶持中西藥事業,實現中西醫並重的方針,鼓勵相互學習,相互補充,共同提高,推動中醫、西醫兩种醫學體系的有機結合。 

  中華醫學會副會長吳明江認為,作為中國的醫生,沒有理由不了解中華傳統醫學;作為當代的醫生,也沒有理由不了解世界的現代醫學。在正確處理傳統與現代的關係方面,醫學界仍需要更深刻的反省和更艱辛的努力。 

  民進會員、浙江大學附屬邵逸夫醫院蔡秀軍認為,以人為本、以病人為中心是醫學的核心精神,人類對幸福和健康的追求是醫學得以不斷發展的原動力,減少痛苦、最大限度提高患者生活品質,是每一個醫生努力的方向。 

  兩岸醫學交流日益頻繁 

  近年來,隨著兩岸經貿合作與文化交流的加強,兩岸醫學交流日益頻繁,合作水準不斷提高。多形式、多渠道的醫學交流增進了兩岸間醫學界的相互了解,也促進了兩岸間民眾的血脈親情。 

  上世紀90年代,由李政道博士牽線搭橋、浙江省血液中心與臺灣慈濟幹細胞庫和HLA實驗室建立了合作關係。1997年,浙江大學醫學院第一醫院接受了臺灣慈濟幹細胞庫送來的骨髓,成功實施了大陸首例非親緣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手術。自此以後,浙江與臺灣衛生界開啟了愛心接力,十餘年間有上千份臺灣同胞的幹細胞送往大陸各地,僅浙江大學醫學院第一醫院就有216位患者接受了臺灣同胞捐贈的造血幹細胞。 

  林俊龍是臺灣慈濟基金會醫療志業的執行長。他的演講中充滿了一個個慈濟40餘年來“以人為本、尊重生命”的動人故事。臺灣醫事聯盟協會名譽理事長、臺灣大學醫學院名譽教授高明見表示,由於兩岸之間彼此經過互通有無、互補長短的學術研究與臨床經驗甚至醫管體制的密切交流,除了會促進兩岸的學術發展,提昇華人的醫學水準與醫療品質,更能促進兩岸人民間的溝通,加深彼此的了解,共同促進兩岸雙贏的局面。 

  民進會員、中華醫學會全科醫學分會副主任余海認為,大陸具有豐富的中藥藥材、中醫醫學資源和較高的科研水準;臺灣擁有發達的海外中藥行銷網路,雙方聯合起來有利於優勢互補,也體現了兩岸同胞增進交流合作,共同發展的美好願望。 

  相關連結: 

  從地域文化轉向領域文化 

  ——歷屆海峽兩岸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研討會回眸 

  自2002年以來,中國民主促進會與各有關方面共同努力,在“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這個大主題下,已連續7年舉辦“海峽兩岸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研討會”。本屆研討會首次嘗試將文化研討系列從地域文化轉向領域文化。 

  2002年5月,第一屆海峽兩岸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研討會在蘇州舉行。 

  2004年11月,第二屆海峽兩岸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研討會在江蘇淮安舉行。 

  2005年10月,第三屆海峽兩岸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研討會在陜西省咸陽舉行。 

  2006年10月,第四屆海峽兩岸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研討會甘肅天水舉行。 

  2007年6月,第五屆海峽兩岸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研討會重慶舉行。 

  2008年11月,第六屆海峽兩岸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研討會在廈門舉行。 

  2009年11月,第七屆海峽兩岸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研討會在杭州舉行。 

  高層觀點: 

  傳統文化應與時俱進,中醫與西醫應互相借鑒,可以和而不同,共同為人類的健康事業服務。文化因交流而豐富,因交融而多彩,中醫學現代化一方面要重視歷史,另一方面要進行對話,樹立世界眼光,有中西融合或綜合創新的底氣,才能既古老又年輕,對人類有更大的貢獻。她希望,包容中西醫學精華的21世紀新醫學早日建立。 

  ——民進中央主席嚴雋琪 

  現代醫學和當今衛生服務政策應以“以人為本”為發展核心,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發展目標。當前,我們需要檢討過度消費、過度索取的現代生活,建設節約型社會。發展要重視人口、資源、環境的挑戰,注意當代人的發展,更要注意人類的可持續發展。 

  ——民進中央常務副主席羅富和 

  今天醫學發展離不開不斷的融合和創新,我們傳統醫學文化也要跟隨現代醫學的發展。目前,海峽兩岸從和平發展追求生活的需求已經進展到追求生命的需求。 

  ——臺灣新黨主席郁慕明 

[責任編輯:張瑞宸]

相關閱讀:  

涉臺常識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