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交流專題  >  第七屆  >  報道集萃  > 正文

交流 互鑒 合作——大會交流精萃之一

2012-10-26 12:54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近年來,大陸和臺灣、香港、澳門地區醫學交流日益頻繁,合作水準不斷提高。相互介紹兩岸四地醫衛工作取得的顯著成就,增進醫衛界的相互了解和友誼,促進事業共同發展,是11月1日進行的“首屆海峽兩岸醫學文化與醫學發展論壇”主旨演講與主題演講環節的重要內容之一。介紹經驗、分享心得,互通有無、互補長短,專家們的卓識宏論使論壇異彩紛呈。 

  臺灣中醫傷科醫學會的黃蕙棻理事長介紹了臺灣歷史的文化源流與臺灣中醫的演進,以及中華文化復興與臺灣中醫的現代化之路。她深情回憶起一位浙江籍人士——臺灣中國醫藥學院董事長陳立夫先生對臺灣中西醫一元化醫學體系的貢獻,把中醫理論用現代方法闡釋,使中西醫結合成為世界進步醫學,開創了全世界獨一無二的中西兼修學程體系。1988年,臺灣中醫研究所博士班核準設立,博士班要求研究生在畢業以前必須有SCI的投稿,要有創發性的內容,並且得到科學上的驗證。臺灣中醫藥的研究水準大輻提高,中醫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的人數也快速增長。現在,臺灣除了中國醫藥大學設有中醫學系以外,長庚大學、義守大學也設有中醫係。 

  來自臺灣醫事聯盟協會的高明見名譽理事長多次以醫學專家身分應邀赴大陸出席醫學會議。演講中,他回顧了自己眼中的海峽兩岸醫療交流情況。他説,臺灣至今旅居大陸的臺商及其臺胞眷屬已達百萬以上,但他們最大的心痛問題及最迫切需要的,則是有關生命健康的切身醫療照顧問題。基於當地臺商對醫療照顧需求的急迫性,高明見與幾位理念相同的臺灣醫療界人士,倡議籌組了醫事人員聯誼會,即臺灣醫事聯盟協會的前身。一方面增進醫事人員的聯誼,溝通與團結,爭取權益,提升醫療品質,維護國民健康。另一方面促進兩岸與國際的醫事交流,開發與加強對旅居大陸臺商的醫療與健康照護。在他們的努力下,經過多年互動,兩岸醫界交流更為頻繁。 

  龔文華是臺灣長庚醫院行政中心主任,通過他的描述,我們了解到臺灣的醫療環境和長庚醫院的發展經驗。他説,臺灣已經從公立醫院為醫療主體轉變為公、私醫療並濟。1995年實現了全民健保,各醫院競相引進新技術建立特色,競相開發更有效率的資訊管理平臺,來追求醫療服務質與量的提升。從2000年至2009年臺灣醫保六次調降藥價,醫界逐步走向規模整並、節制浪費、發展特色醫療的方向。具體到長庚醫院,他們不以營利為目的,而是以從事醫療事業,促進社會公益福利為宗旨。在他的介紹中,我們感到剛剛開業一年的廈門長庚醫院,猶如大陸醫療領域的一股清風,與其他國有醫院形成了很好的互動協作關係。 

  林俊龍是臺灣慈濟基金會醫療志業的執行長。他的演講中充滿了一個個慈濟四十餘年來“以人為本、尊重生命”的動人故事,他展示的幻燈片中包含有一段段慈濟工作的生動視頻。他説,慈善與醫療密不可分,慈濟在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國際賑災、骨髓捐贈、環保、小區志工等方面,以行動關愛社會,無私付出、殷殷不輟。從1972年成立“慈濟義診所”,照顧無數家徒四壁的貧困家庭,至1987年佛教慈濟綜合醫院啟用的十五年之間,一共為14萬人次免費施醫施藥。從慈濟的理念與實踐中,與會嘉賓感受到了“感恩、尊重、愛”的醫病互動關係,以及愛與人文的糅合。 

  澳門醫務界聯合總會會長李安定從澳門的醫療環境、醫療衛生歷史沿革、衛生行政機構等方面做了詳細闡述。“積極提升和優化醫療保健素質,以保障全民健康為長期的工作目標”,是澳門特區政府對居民的鄭重承諾。從他的演講中,我們了解到澳門地區提供的醫療衛生服務來自多方面,包括以提供初級保健為主的衛生中心和提供專科服務的仁伯爵綜合醫院;非政府提供的醫療服務的又可分為接受政府和團體資助的醫療單位,以及各類私人診所和私人化驗所。他重點介紹了澳門的衛生中心和私立醫院——鏡湖醫院。澳門所有居民都可以在自己的居所附近享有免費或可以負擔的初級衛生保健,基本達到了世界衛生組織所倡議的“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的目標。而鏡湖醫院作為一間私立的非牟利綜合醫院,經過百餘年的發展,已發展成為一所現代化的綜合性教學醫院。 

  交流中還不乏對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深層問題的思考。浙江大學醫學院教授郭永松從看病貴、看病難的現象入手,探討了衛生服務公平性的構成、現狀與思考。他説,衛生服務公平性是社會公平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實現衛生服務公平性的目標是多層次、結構性的,不僅體現在衛生資源的分配和衛生服務的實際獲得上,也體現在衛生服務的其他方面,如醫患交往、衛生服務程式、資訊獲得等。他認為,解決衛生服務公平性問題,不僅要解決衛生資源分配、衛生服務的可及性問題,而是要從多方面著手:制定相應的政策與措施,在宏觀層面逐步實現結果公平,在工作層面儘快做到交往公平,在機制層面努力實現程式公平,在關係層面力爭解決資訊公平。 

  從專家學者們誠懇的言語中,我們體會到了他們為兩岸四地醫學交流更加密切所作出的積極嘗試與努力,體會到了他們為提升醫療護理品質的責任感與使命感,更體會到了他們為增進兩岸四地民眾身心健康福祉的心願和期待。 

[責任編輯:張瑞宸]

相關閱讀:  

涉臺常識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