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交流專題  >  第七屆  >  報道集萃  > 正文

滲透融合弘揚精華——大會交流精萃

2012-10-26 12:53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醫學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與國粹,是在中華文化母體滋養下成長髮展的,醫學文化的發展與繁榮離不開中華傳統文化的推廣和普及,這是“首屆海峽兩岸醫學文化與醫學發展論壇”與會嘉賓的一致共識。在11月1日的主旨演講與主題演講中,兩岸四地醫學界專家學者懷著維護兩岸同胞健康、保護中華傳統文化的憂患意識,談醫學、談文化、談理念、談實踐,每一位嘉賓的真知灼見都可謂意義深遠的指導和警策。 

  中國中醫科學院曹洪欣院長多年從事中醫診療與教學。他強調,中醫藥是傳統的,又是現代的;中醫藥是中國的,又是世界的。他認為,中醫蘊涵著豐富的中華傳統文化,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是我國自主創新的優勢領域,在服務人類健康、弘揚中華文化、構建和諧社會和建設創新型國家中具有重要作用。中醫學之所以歷經幾千年的歷史而不斷發展,並日益為世界所重視,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就是由中醫理論與實踐的先進性所決定的。 

  浙江中醫藥大學的連建偉副校長與曹洪欣院長的觀點不謀而合。他説,中醫確實是文化,中醫的源頭就是中國傳統文化,如果缺少了文化源頭,中醫的發展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所以要長時期不斷堅持研究經典文獻,讀經典、跟名師、多臨床,成就新一代名中醫,並且要將中華醫學鋪軌到世界各地,為中華醫學風行世界而努力。他還特別強調,集各家所長為我所用,一直是中醫文化的一大特點,中醫藥確實是一個寶庫,應該深入挖掘,不可視而不見。 

  來自中日友好醫院的姚樹坤副院長把傳統文化與中醫比作“源頭”與“活水”的關係。他認為,要讓中醫學發揚光大,必須讓更多的人接受,尤其是讓服務對象接受。一方面要以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為媒介,促進中醫藥的對外交流;另一方面普及傳統文化要從小抓起,提高全民中華傳統文化素養。他説,培養一批具有深厚傳統文化功底,了解現代醫學基本知識,掌握中醫診療精髓的中西醫結合工作者,是目前的當務之急。 

  北京中醫藥大學的高思華校長對陰陽五行學説頗有研究,他以此為切入,與大家探討中醫學的思維模式。他説,以自然之理來探討處於自然界之中具體事物的變化規律,是中醫學的基本思維模式,陰陽五行學説是中醫學的基本思想方法。從天地人一體的角度出發來研究人體生命現象的基本觀點的科學性,隨著許多新興學科的研究發現並逐漸被證實,陰陽五行學説所倡導的因時、因地、因人而辨證論治的診斷治療方法在臨床上也愈來愈顯示出其獨特的優越性。  

  無論是中醫還是西醫,都有其各自的醫學文化,但共同的一點便是二者都強調“懸壺濟世”的公益性和醫生道德文明修養。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的蔡秀軍副院長回顧了外科的發展史,他指出,以人為本、以病人為中心是醫學的核心精神,人類對幸福和健康的追求是醫學得以不斷發展的原動力,減少痛苦、最大限度提高患者生活品質,是每一個醫生的努力方向。這恰恰都體現了創新精神與人文精神的融通與共建。 

  來自美國亞太醫學中心的高資敏副主席有一個鮮明的觀點——融合一體的現代醫學將無中西之分。她舉了一個形象的比喻,猶如一部車子有兩位司機,司機合作無間,方向一致,車子當然可順利前進;但若二位司機見解互異,方向不一,車子必然動彈不得。因此,中西醫學殊途同歸,現代醫學應集所有各區域、各時代的最優越、最有效的醫學于一體。中西文化必將全面交融,中西醫學也將全盤交會,而中國傳統醫學的宏觀圓融哲學思想,仍是構建現代醫學模式應秉持的大方向。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的鄭樹森院長致力於以活體肝移植為代表的器官移植技術研究,他給在座的與會嘉賓講述了一個又一個感人至深的肝移植故事。他説,多年的工作所見所聞令他深刻感受到了中華親情文化的源遠流長,雖然儒家文化在經過漫長的歷史演變和外來文化衝擊下,已發生了重大變化,但其核心的親情文化卻被完好得保留了下來,影響著整個中國文化和社會的發展。如今,天倫親情和“家”、“國”同構的倫理觀,使器官移植事業既能被人們所理解、接受,又能成為人們主動參與的自覺行動,反過來這項事業的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繼承和推動了這一傳統文化。 

  為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巨大貢獻的中醫學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正面臨新的挑戰,然而與會嘉賓深思熟慮的高見和豐富多彩的實踐,堅定了兩岸四地醫學界化挑戰為機遇的信心,也使我們感到,中華傳統文化一定會在傳統醫學與現代醫學的交匯交融中得到更大的昇華與弘揚。 

[責任編輯:張瑞宸]

相關閱讀:  

涉臺常識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