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交流專題  >  第七屆  >  報道集萃  > 正文

綜述:用文化跨越那淺淺的海灣

2012-10-26 12:51 來源:人民政協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西子湖畔, 煙柳畫橋。10月30日至1月2日, 來自臺灣、香港、澳門以及大陸醫學界近兩百位專家學者來到杭州, 參加第七屆海峽兩岸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研討會暨首屆海峽兩岸醫學文化與醫學發展論壇的各項研討活動。 

  作為民進中央的品牌論壇, 本屆海峽兩岸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研討會進一步拓寬交流領域, 深化合作方式, 為臺灣學者對祖國的全方位了解以及兩岸醫學文化界的相互理解與溝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嶄新平臺。 

  從“地域文化”到“領域文化” 

  加強與臺灣各界人士的交流交往, 是民主黨派的一項重要工作。自2002年以來, 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的對臺工作部署, 在國臺辦的支援、指導下, 民進與各有關方面在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大主題下, “海峽兩岸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研討會”已連續舉辦六屆。江蘇蘇州、 淮安、 陜西咸陽、甘肅天水、重慶和福建廈門, 細數這些往屆舉辦城市,很容易理解其“吳文化”、“ 和合文化”、 “秦漢文化”、“伏羲文化”、“巴渝文化”和“閩南文化與客家文化”的論壇主題。歷屆研討會為兩岸學者架起了一座交流交往的橋梁,目前“海峽兩岸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研討會”已成為中共中央統戰部和國臺辦對臺工作支援的重要項目之一, 在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發揮了應有作用。 

  “細心的與會者會發現, 這個研討會此前都是以舉辦地的地域文化為主題, 而這一次我們首次嘗試以領域文化為主題增進兩岸的深人交流。"在新聞發佈會上, 民進中央宣傳部負責人坦率提出本屆研討會的最大特點。 

  ”本屆論壇的召開還有一個特殊背景。"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所説的“特殊背景”指的是, 近日衛生部稱在世界範圍內肆虐的甲流病毒已成為我國流感的主導病毒, 海峽的另一端也並不能倖免于難。 傳統文化的現代化過程為什麼不能為現實問題服務? 兩岸對醫學領域的探討已成為共同需要。” 

  中醫藥文化是祖國傳統文化的瑰寶, 中醫中藥的交流也是兩岸合作的重要內容。近年來, 大陸通過選派中醫藥名家赴臺開展學術講座, 贈送名中醫專著等方式, 大力推動中醫中藥在臺灣的影響力, 讓更多的臺灣民眾感到傳統醫藥的神奇魅力, 而臺灣醫藥領域亦有眾多經驗可以借鑒。 

  “海峽兩岸醫學文化與醫學發展”、“中華傳統文化與醫學發展”、“中西文化交融與醫療衛生服務”、“中華傳統文化與醫學模式轉變”……研討會在兩天的時間裏, 兩岸四地文化與醫學界專家學者圍繞各種議題, 坦率展開討論, 真誠共議心得, 認真交流著海峽兩岸醫學文化發展的思考和經驗。 

  臺灣醫事聯盟協會名譽理事長、 臺灣大學醫學院名譽教授高明見一直是論壇上的活躍人物, 他説, 兩岸像現在這樣, 彼此通過互通有無、互補長短的學術研究, 在臨床經驗甚至醫管體制上密切交流, 除了會促進兩岸的學術發展, 提昇華人的醫學水準與醫療品質, 更能促進兩岸人民間的溝通。 

  從消除誤解到達成共識 

  “這次研討會我們盡可能擴大嘉賓邀請範圍, 除了民進, 國臺辦、衛生部、中共中央統戰部、中華文化促進會、中華醫學會、中華中醫藥學會等方面都有相關負責人全程參與討論。”朱永新説, 研討會最終精心挑選的16 位演講人, 都是來自海峽兩岸以及港澳地區醫學界的知名專家學者, 他們多年的從醫經驗、臨床實踐和對醫學文化的獨到見解,必將令論壇更加異彩紛呈。 

  仔細觀察, 臺灣方面一些專家學者更為特別, 他們在醫藥領域有較高造詣, 他們看到你會微笑, 會主動打招呼, 會耐心傾聽你的觀點, 但除了學術問題, 不對大陸及臺灣其他方面問題發表意見, 他們對大陸經濟社會發展情況還不甚了解。 

  “這也是研討會的一個大膽嘗試。” 負責此次研討會組織工作的民進中央社會服務部負責人透露, 臺灣的醫衛界專家學者很少來大陸交流, 他們對祖國的發展還知之不多。“這次我們以醫學文化為橋梁, 力促兩岸醫衛界的接觸, 最重要的是希望更多的臺灣同胞能親自來看看祖國的發展, 親身感受一下大陸包括醫療衛生等各領域的真實情況, 逐步地取得他們的理解, 直至達成共識。” 

  事實也正如此。兩岸學者特別是臺灣人士參加研討會後, 對祖國的認同感不斷增加,他們在尋根求源的探索中能夠真正相互理解,也真切了解到大陸人民的誠心和用心, 研討會在海峽兩岸架設起友誼的橋梁、思想的橋梁、文化的橋梁。 

  從學術探討到務實合作 

  11月2 日, 當研討會即將結束時, 浙臺醫療衛生交流項目正式簽約: 浙江省醫院協會與臺灣怡德醫療投資管理集團關於開展醫院管理經驗交流和推動醫療合作項目協議、浙江省血液中心和臺灣生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關於臍帶血造血幹細胞庫等方面的交流協作協議等, 研討會純粹的學術探討與現實的務實合作始終攜手並行。 

  浙江民進醫衛界的明顯優勢, 以及改革開放以來浙江省醫藥衛生事業所取得的顯著成就也“贏得”臺灣專家的肯定"。“浙臺兩地深厚的文化淵源, 為本次浙臺交流奠定了基礎。浙臺民間交流一直十分熱絡, 進人新世紀的浙臺交流合作更可謂遍地開花。”浙江省臺灣事務辦公室主任裘小玲介紹。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需要從更具體、更務實的方面努力, 兩岸之間的交流與溝通,現在有條件也有必要向更全面、更廣泛、更多元的目標邁進。我們希望此次研討主題的轉變, 能夠使我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探究更為深人, 碰撞出更多的交流合作項目。”朱永新表示。 

  中國的現代化離不開中華傳統文化的現代化,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離不開中華傳統文化在新時代重新放射出璀璨光芒。目前全球一體化進程進一步加快, 國際政治、 經濟形勢複雜多變。民進中央認為, 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 支撐我們坦然應對的不僅僅是堅實的糧食儲備和外匯儲備, 更重要的是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 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與傳統文化的結合。 

  灣學者對此也十分認同, 無論初次來大陸, 還是大陸的常客, 他們都表示, 在深刻的變革之中, 新形勢下如何繼承弘揚並創造性地發展中華傳統文化, 使其貢獻于中國以及世界, 貢獻于全人類, 是兩岸學者、專家的重要責任和義務。 

 

[責任編輯:張瑞宸]

相關閱讀:  

涉臺常識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