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28 11:46 來源:民進中央宣傳部 字號:小 中 大 轉發 列印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進中央主席嚴雋琪在第九屆海峽兩岸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研討會暨第四屆中國·介休清明(寒食)文化節閉幕式上的講話全文)
尊敬的各位嘉賓,各位朋友,各位領導和專家學者們:
剛才聽了幾位的精彩發言,儘管他們的切入點不同,舉的一些案例也不同,甚至描述的一些地域、民族也不盡相同,但相同的是對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熱愛和他們深刻的思考,非常精彩。我很抱歉昨天在北京被一些事留住了,聽説昨天的發言也十分精彩,非常感謝大家共同努力,使我們這屆論壇到目前為止能夠按照預定的計劃完成各項議程。這次的研討會得到了中共中央統戰部、國臺辦、中國文聯、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中華文化促進會、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大力支援;許嘉璐先生、馮驥才先生和近20位兩岸四地的知名學者作了精彩、各有特色的講演,80余位兩岸四地文化界嘉賓圍繞傳統節日文化這個主題進行了交流和研討;山西省、晉中市和介休市的領導高度重視,有關方面作了大量的籌備工作和會務工作,使我們這個論壇開得有序、務實、高效。在此,我謹代表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委員會向各位嘉賓,向為成功舉辦這次會議而付出辛勤勞動的山西省的同志們表示誠摯的感謝!向長期以來積極支援和致力於海峽兩岸中華傳統文化交流,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弘揚與創新作出不懈努力和積極貢獻的專家學者們、朋友們,特別是像饒穎奇先生這樣的朋友們致以崇高的敬意!
中國民主促進會是以文化、教育為主要特色的參政黨,我們認為通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時吸收外來的精華,並加以融合、創造,發展出與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相適應的,滿足人民精神需要的新文化是中國實現現代化的需要,也是對世界實現和諧發展的貢獻。近十年來,民進以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促進祖國和平統一為宗旨,已經先後成功舉辦了八屆海峽兩岸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研討會,搭建了兩岸文化交流的平臺,增進了同胞們的交流,推進了海內外中華兒女的文化認同,在文化界和社會上産生了較好的影響。本屆研討會以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繼承與弘揚為主題,大家就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傳統節日的當代意義、傳統節日的魅力如何能夠長久不衰進行了深刻探討,由於身處綿山,又值清明前夕,使我們與會者的身心都沉浸在濃濃的清明寒食文化氛圍中。
借此機會,我談幾點淺見。
首先,我認為重視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文化自覺的表現。倘若追根求源,“任何雅文化都來自於俗文化”,但某種雅文化一旦形成,也一定會反過來影響俗文化。在中國文化的寶庫中傳統節日的儀式和舉動中孕育著豐富的內涵,因而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中國人的文化基因。必須重視傳統節日的內在精神價值。儘管基於農業文明的中華傳統文化經歷了、並將繼續經歷全球化和工業化的洗禮,但仍然是凝聚海內外中華兒女的重要精神力量。就以清明節來説,剛才劉惠萍教授以嚴謹的學術研究態度讓我們分享了她的一些研究成果,李漢秋先生又提出了清明三重奏,我作為一個年屆花甲的當代中國人,我對清明的認識就是認為它蘊含了尋根、感恩的文化,表達了我們對祖先的祭拜,慎終追遠、生生不息的感悟。清明還是生命力煥發的節氣。這時候我們到戶外踏青,心中一定感受到青春的律動和美好的期待。清明蘊含天人合一、順應自然、欣賞自然的綠色文化。到了介休,特別能感受寒食節裏麵包含著介子推忠君愛國,志在清明的志向。可以説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有著歷史淵源、動人傳説、美妙情趣和深厚廣泛的民眾基礎,集道德教化與休閒娛樂為一體,融儒家倫理和人生理想于一爐,寄託了民族對生活的美好願望與憧憬,具有很強的內聚力和包容性,也充實了民眾的生活。前不久讀書中看到王陽明的話:“安民之術,須以化俗為本”,節日文化對風俗改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研究歷史不是發思古之幽情,而是出於當代人對現實的需要,這表達了當代人的理論自覺,也是當代文化自強的起點。什麼是文化,昨天看電視,看到王石先生在説文化有三大部分:知識體系、價值觀和行為風俗。我想,文化和文明相關又不完全相同,文化走向文明過程中要落地就是通過行為風俗,所以行為風俗是文化落地的載體和形式。文化是變成習慣的精神價值,這當中重要的是“精神價值”,一個民族的終極性精神價值一定會普及到國民中,是最廣泛的存在。傳統節日是行為風俗在特定日子的集中表現,承載和展現著中國人的思想情感、精神信仰、道德觀念及人生理想,以及千百年來的傳承與流變。重視傳統節日是對文化遺産的保護和傳承,是繼承人類精神的血脈,是人類的薪火相傳。它首先是理論認知,不僅僅是情感的延續,這可能是“文化自覺”的一種解釋。
第二,談談節日文化的與時俱進。傳統節日文化作為我們中華民族的重要歷史文化遺産,影響熏陶了一代代人的情感和心理,給無數的家庭帶來了喜悅、團聚和希望,為社會創造了和諧、安寧和吉祥,今天仍然是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依然擁有巨大的現實價值。但同時也看到,近幾年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日益加劇,文化的全球化也成了一種歷史趨勢。費孝通先生在上世紀描述本世紀的局面曾説,“未來的21世紀將是一個個分裂的文化集團聯合起來,形成一個文化共同體,一個多元一體的國際社會”。西方國家長期以來主張用西方的價值觀念來改變世界,現在世界上少數的西方媒體巨頭,支配著全球的文化市場。就拿現在轉播世界各地的新聞來説,90%以上由西方媒體所壟斷,其中美國控制全球75%電視節目的生産和製作,許多第三世界國家的電視節目有60-80%的內容來自美國,幾乎成了美國電視節目的轉机站。還有一些傳媒巨頭,篡改中國古典名著,惡搞中國傳統文化,借助變味的中國文化符號來對我國滲透,輸出其資本主義價值觀和“西方中心主義”的意識形態,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我國傳統文化自身弘揚乏力,西方又擴張加劇,所以洋節大舉進入中國,許多人,特別是年輕人,耶誕節、情人節已經成為他們生活一部分。美國商務部前高官説,“未來世界文化一定要由美國文化支配”,在這種情況下,許多發展中國家民族傳統文化正在不斷被擠壓和蠶食,面臨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
再看看國內,我國社會發展進入重要的轉折期,中國大陸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工業化、市場化、城鎮化、資訊化快速發展,社會轉型加速,人們的思想觀念、生活習慣、過節行為都發生巨大變化,特別城鄉居民收入和生活水準的提高,獨生子女和老齡家庭的增多,通訊和社會資訊網路的發展,都直接或間接影響城鄉不同群體對傳統節日的觀念,使傳統節日方式面臨巨大的轉型壓力。從過節形式來看,傳統節日許多習俗和儀式活動,包括符號,逐漸被人們淡忘,有的已經趨於失傳,過節氛圍越來越淡,其中所蘊含的一些文化內涵隨著習俗的消失也逐漸被人們忽略,或者説起來語焉不詳,各説各的,過分的商業操作使得傳統節日變味和“物化”。這些都導致了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日趨式微。
總之,在當今世界處於經濟全球化、科技一體化、網路普及化、文化交融化的時代,中國傳統文化,包括傳統節日文化,正面臨全球化與工業化的雙重挑戰,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繼承弘揚、創新發展中華傳統節日文化,是我們面臨的重大課題。我想節日文化的與時俱進必須有世界的眼光,現代中國的世界定位是什麼?應該是中國貢獻論和互利共贏論,這是現實的需要,是一種責任,又是一個大戰略。“文化自覺”就是一種自知之明,是為了增強對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取得為適應新環境、新時代而進行文化選擇時的自主定位。文化創新和可持續輸出是大國崛起的重要軟實力地基,也是消除“中國威脅論”、獲得大國文化競爭力的必由之路。應該通過出思想、展魅力來有力回應各類分裂輿論,消除“中國威脅論”。對中國文化的理解,是對中國全面理解的最重要的基礎。中國文化不僅是中國的、東方的,而且應該並正在走出去,成為世界的。節日文化的與時俱進必須有群眾的眼光,中華節日文化是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真正屬於老百姓的文化。人的本質屬性是社會性,節日文化的特點,就應該達到全社會的人人參與,自得其樂,自我滿足,因此對於加強民族凝聚力,建立這個時代和這個民族的核心價值觀,顯現它特有的功能和意義。歷經歲月的變遷,只有具有強盛鮮活的生命力和深刻的寓意,只有群眾喜聞樂見並自覺傳承的傳統節日,才能歷久彌新。不變的是情感傳遞和激發共鳴的功能,對融教化、撫慰、祈福、感恩、交際與時代感為一體的形式和內容的追求。我們不懼怕外來文化的衝擊,中國文化有沒有生命力,不在於外來文化有多少,而在於中華文化活著的有多少,在於我們能不能把中華文化活著的部分弘揚光大。重要的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給予現代闡述,使它在服務現代化建設,服務當代人精神需求中煥發出新的生命力。所以我建議:一要充分凸顯傳統節日文化內涵;二要以百姓為主體,激活並改善傳統節日的方式;三要政府正確弘揚傳統節日文化;四要媒體飽含社會責任感的引導宣傳;五要吸引青年人的加入,這點特別重要。我們每個人都在營造屬於今天的節日文化,不僅用語言,更是用行動。
第三,希望借這個論壇呼籲以傳統節慶為紐帶,進一步推動兩岸文化交流,我們攜起手來,共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現在的時機特別有利,去年我和馮驥才主席到臺灣訪問,給我留下深刻印象,感到中華文化在臺灣根深葉茂。去年兩岸經濟文化論壇通過共同建議已經提出要支援制定擴大兩岸文化教育交流的政策,共同傳承弘揚中華文化。加強兩岸文化交流正處於有利時機。“每逢佳節倍思親”,每一個中國人無論行程萬里,漂流海外多少年,對中國的傳統節日都魂牽夢繞,不能割捨。正像“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所表達的,同樣的時間,相似的節慶情景會喚起我們對民族文化的記憶,喚起對親人、祖國、家鄉的情感,喚起對民族精神的認同,喚起我們同宗同源的民族情。2006年國家發佈了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目錄,把七個傳統節日列為其中,它已經成了我們的文化遺産。今年的2月25日,備受關注、呼籲已久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法》經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傳統節日等非物質文化遺産獲得了法律地位。與此同時,各地的傳統節慶活動也紛紛登場,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和大陸的民間社團共用傳統文化的魅力。去年,中國民主促進會與有關部門在上海共同舉辦了“第八屆海峽兩岸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研討會暨海峽兩岸四地電影産業論壇”,在臺北舉辦了“開明畫院臺北書畫展”,都取得了圓滿成功。我相信,越來越頻繁多樣的民間文化往來,會為兩岸四地的文化工作者、藝術家、理論家、評論家們搭建一個很好的切磋、研討和增進友誼的平臺。
兩岸文化基於共同的中華文化母體上,合作前景巨大,香港、澳門回歸以來持續繁榮發展,為更好地研究繼承發揚中華傳統文化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加強兩岸四地的文化交流合作,不僅符合兩岸四地發展的需要,也符合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共同利益,只要我們在優勢互補和保留各自文化個性的前提下,繼續擴大合作交流,堅持面向社會、服務大眾,不斷提升中華文化的創造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將迎來更加輝煌燦爛的明天。
再一次謝謝大家!
[責任編輯:張瑞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