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交流專題  >  第二屆  >  領導聲音  > 正文

許嘉璐在開幕式上的講話(全文)

2012-10-29 14:14 來源:民進中央宣傳部 字號:     轉發 列印

  (第十屆、第十一屆民進中央主席許嘉璐在“第二屆海峽兩岸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研討會”開幕式上的講話全文) 

  各位來賓、各位領導、各位朋友: 

  作為會議的倡議人、協調人,首先,我要向大家介紹一下,為什麼要把會議地址選在淮安。我是淮安人,當然希望在自己的家鄉舉辦這樣一次盛大的、高規格的學術會議,以便向海峽彼岸歸來的朋友們,向國內各界的朋友們展現一下家鄉的新貌。同時在客觀上淮安也具備舉行這樣會議的條件。這個條件就是:第一,正如剛才丁解民先生所説的,淮安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我想即使我們到會的百十來位學者都來談淮安文化,也不是兩三天能談盡的。在我的老家淮安市的楚州,也就是老淮安縣,至今還有胯下橋、漂母祠,這就是説,時隔兩千多年,淮安人民仍然把韓信這名大軍事家視為自己的驕傲。用文化學的術語説,韓信的符號與標記依然存在。韓信之後有漢賦大家枚乘,以及梁紅玉、吳承恩、關天培、周恩來,還有清初的文獻考據大家閻若璩,如果尋根的話也是淮安人。古往今來,多少文人才士,多少雄才大略的武將都出在這塊土地上。但是,最讓人感到興奮,也是我作為淮安人最引以為驕傲的是,中華民族經歷了那麼多的劫難,淮安的文化卻沒有中斷。我隨便舉一個生活中的例子。前幾年申辦奧運,何振梁先生把“中國結”贈送給國際奧會的委員們,在全世界興起了一股購買和佩戴“中國結”的熱潮。而想到這樣一個創意,把古老的、民間的、生活中的文化提升到國際規格的,卻是淮安的一位普通女工。如果這個女工沒有受到古往今來的文化的熏陶,她是不可能想到這個主意的,也不會有這樣的巧手。再比如,藝術作為一種中層文化,我們有周信芳這樣的京劇大師,他不僅創造出一個麒派,而且對於京劇的普及也起了非常重要的感召和影響作用。又比如書法,我舉這樣一些數字:淮安市在全國省級以上書法協會的會員就有218位。在第8屆全國書法比賽中,淮安有100人獲提名獎,50人獲國家獎,其中有3人獲金獎。民間各種市級的藝術協會,如音樂舞蹈協會、作家協會、攝影協會等等,就有會員2166人。這還沒有包括各鄉鎮的情況。例如鄙鄉博裏鎮就有民間畫家100多,他們的作品已經多次出國巡展。據我了解,在淮安400萬農民當中,業餘喜歡書畫、自己辦展覽的就有六、七千人。農村家家戶戶都貼對聯、中堂,這些對聯有的是請朋友寫的,很多都是自己寫的。 

  正是因為有這樣的文化底蘊,淮安才能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特別是在近十年的時間裏,把一個相對貧窮的淮安發展成為嶄新的淮安。幾年之間淮安交通網路四通八達,工商業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除了國家、江蘇省等外部的支援外,我想更重要的是當地政府依託著千百年來沉澱在這塊土地上的文化,帶領著淮安人民不斷前進。可以説,淮安依文化而存,依文化而興。有了這樣的經歷和體驗,所以就有了第二個方面的條件:淮安的四大班子,各個方面的領導,都沒有異議地歡迎支援大家到這裡來舉行這次研討會,他們願意為中華文化的振興,為海峽兩岸學人的溝通儘自己的力量。在這裡,我想以我個人的名義,也想以與會各位學人的名義向淮安市各方面的領導和機關表示衷心的感謝! 

  我要向大家交待的還有另一個問題。這次研討會的主旨是:在經濟全球化大潮中如何傳承和發展中華傳統文化。選這樣一個題目,是基於我和葉聖陶研究會的朋友們,和中國民主促進會的會員們共同感受到以下幾點: 

  第一,經濟全球化是當今時代的特徵,是不可逆轉的大勢,是促進世界各國不斷發展、富強的潮流和機遇。但是,經濟的全球化也向世界文化的多元化提出了挑戰。強勢的經濟裹挾著強勢的文化向全世界瀰漫。文化底蘊不足的民族,面臨著民族文化泯滅的危險。就全世界來説,一旦文化的多元化消失了,變成了文化的一體化,那將是人類的末日。大家都按照一個模式來生活,按照一個模式來思維,處處以自我為中心,享樂至上、消費至上、慾望至上、時尚至上,資源就將枯竭、環境就將惡化,人與人之間唯一的維繫——感情與和諧也將消磨殆盡。於是,處處是爭鬥,你死我活地搶奪僅有的一點點賴以生存的資源。當然,文化有其自身的規律,文化本身就是多姿多彩的,文化多姿多彩的終結也就是文化的終結。所以,文化一體化雖然是某些人的夢想,但終歸是夢想。但是我們為什麼還要發出警訊呢?這是因為在某種強勢文化向全世界瀰漫的過程中,就會給文化造成巨大的損失。呼籲保持民族文化、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就是要抵消這種損失,為的是人類更加和諧,世界更加穩健地進步。因此可以説,在這樣的浪潮中,民族文化何去何從,就成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學人應該深深思考的問題。所可喜的是,由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所哺育的海峽兩岸的學者幾乎是同時意識到當前世界存在的這個危險,意識到中華文化面臨的險境。既然想到了一起,就要説到一起,所以我們定了這樣一個題目供大家進行研討。 

  第二,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告誡我們,中華民族的延綿,中華民族的振興,固然需要物質,但是更需要精神。中華民族正如《三國演義》開卷所説: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最後要落到“合”字。何以如此?正是由於我們共同擁有的中華文化。目前祖國還沒有統一,2300萬台灣骨肉同胞與祖國大陸相分隔。用中華文化振興中華、統一中華,我對此充滿信心。當然,也有一些人不啻為癡人説夢,整天喊著“去中國化”,自己整天卻説著“中國話”——而“話”,語言,是民族文化的最重要載體,是特殊的文化形式。癡人説夢固然是夢,但是給我們帶來的危害是大的,因此,要與“去中國化”唱反調,我們就應該再次不斷高呼:弘揚中華文化! 

  第三,一個民族文化的延續、發展和振興,最重要的是靠民族的文化的自覺。但是不可能要求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所有的人對文化都有理性的、系統的認識。因為無論是哪個民族的文化都是多層次、多元的,中華民族的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尤為如此。人各有所攻,各有所專。所謂文化的自覺,就是指這個民族的知識界,尤其是知識精英的自覺。因而,兩岸的學人就歷史地承擔起了喚醒民族文化自覺的重任。這種文化的自覺又不是靜態的,不僅僅是對歷史的回顧,而是應該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清醒地看到機遇和挑戰。挑戰就是文化一體化的圖謀。機遇就是當今的全球化。中華民族文化的歷史告訴我們,當我們的民族敞開胸懷,勇敢地吸收不同民族文化的時候,我們的民族就前進,文化就豐富、提高;一旦關閉上我們的大門,拒絕外來文化的挑戰和營養的時候,我們就停止、萎縮、衰弱。文化的停滯、萎縮和衰弱就是國家的停滯、萎縮和衰弱。幾十年來,大陸理性地、自覺地把窗戶與門打開,逐步地開放,不斷地擴大,一直到正在進行的全面開放。這使得中華民族不僅僅在經濟上獲得了新生,而且文化上也即將出現盛唐的景象。因為中華文化正在進行一次空前的、廣泛地學習與吸收。世界上眾多好的東西,哪些我們該吸收,哪些我們該拒絕,怎麼吸收,怎麼融合?這些問題都是值得國人深入思考的,而首當其衝的還是我們學人。 

  出於這樣三個考慮,我們就把“在經濟全球化大潮中如何傳承和發展中華傳統文化”作為本次研討會的主旨。感謝兩岸的朋友、專家們同意這樣一個議題。大家送來的論文、摘要,都是用不同的方法,從不同的角度來探索這樣一個宏大的主題。各位的鴻文可以用多姿多彩、妙論紛呈來概括:既有宏觀的,又有微觀的;既有從古論起的,又有就今言今的;既有用傳統方法的,也有用後現代主義的視角與方法的。我很難用語言概括這幾十篇的佳制。有的文章可能是接到通知後趕寫的,但是出於對中華文化的熱愛,基於飽學的底蘊,所以都言之有物。但是不容回避的是,大家的意見並不完全統一。比如説,中華文化到底應該重點弘揚什麼?有的朋友講,應該再次振興儒學,有的朋友説,應該強調墨家。這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從戰國一直爭論到現在。而中華文化不就是在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乃至農家等互相接觸、互相切磋、不斷爭論中前進的嗎?這才是研討,這才符合中華民族“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何況中華文化的多姿多彩本身就應該用多視角、多層次、多方法去研究。我們自然將在爭鳴當中增進友誼,深化對文化的認識。友誼的增加,認識的深化,就是中華民族文化前進的巨大動力之一。 

  既然研討會不可能得出某些一致的結論,這恰好又為我們召開第三屆研討會留下話題。如果各位朋友覺得這次研討會有什麼缺憾的話,讓我們在第三屆研討會上來補償吧!感謝朋友們對這次研討會的贊同與支援。 

  在這裡我想發出一個衷心的呼籲:大家即將參觀的幾個地方都是淮安的主人為我們精心挑選的,如果沒有什麼緊急的事情,我希望大家都能參加4號的參觀訪問,可以進一步了解淮安的文化底蘊和近些年的變化。這也是我既作為會議組織者之一,也作為一個淮安人的心意。 

  最後我代表大家再次向淮安市各方面的領導,以及參與會議籌備和服務的工作人員表示衷心感謝! 

  預祝會議圓滿成功! 

[責任編輯:張瑞宸]

相關閱讀:  

涉臺常識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