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交流專題  >  第二屆  >  領導聲音  > 正文

許嘉璐:忍看塵沙昏日月,遙知浪裏有風雷

2012-10-29 14:12 來源:民進中央宣傳部 字號:     轉發 列印

  (第十屆、第十一屆民進中央主席許嘉璐在“第二屆海峽兩岸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研討會”上的閉幕辭全文) 

  這次會議正如兩千多年前太史公所説,力圖“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中華歷來的學術精神,在我們這次會議上得到了很好的弘揚。大家的發言,不管觀點是否一致,不管談儒家還是道家、墨家,不管談中國還是中西對比,都貫穿著顯著的特點——每篇發言都浸透著兩岸學人對中華文化的珍惜,對國家與民族的摯愛,對人類與未來的關心,呈現出中華學人的良心、良知和良策。當然,我們仍然是坐而論道,難免有書生之見,但是這種珍惜、摯愛和關心的態度,卻集中反映了中華文化的特色。 

  大家的發言中蘊涵了或隱或現的深沉的憂慮。在當今的世界,當經濟成為唯一追求之時,當一切東西包括人格都成為商品之時,當消費成為人生的全部、當慾望被殖民化之時,當物欲成為人的心靈之神、形成拜物教之時,當媒體的資訊技術成為新型的統治霸權之時,當歐洲中心論在本土受到嚴重批判、可仍然是眾多國人心中的聖經之時,我們將何去何從?當兩岸眾多青年認同他人,甚至無所認同,成為蕭瑟秋風中的落葉,成為大海中無帆無舵的扁舟之時,當有人喪心病狂,企圖踐踏中華文化、分裂祖國之時,我們將何舉何措?這種憂慮是對祖國文化的憂慮、對祖國前途的憂慮、對人類未來的憂慮。 

  中華文化五千年來經歷了多次否定—肯定、否定—肯定的過程。不斷的否定之否定,終於錘鍊出14億人認同的文化感受和理念。即便如此,在我們所認同的文化感受和理念中也包含著種種歧解和意見。也就是説,中華文化至今仍在接受實踐與人心的檢驗和錘鍊。與此相對,現代的歐美文化、工業文化,或者叫現代文化,歷史不過300餘年,它所受到的檢驗與錘鍊遠不如中華文化。當前西方發起和推動的全球化,實際上也正在檢驗和錘鍊這種文化本身,否則就不能解釋為什麼西方先後出現了康得、黑格爾、馬克思,出現了法蘭克福學派、解構主義、後結構主義、後現代主義等等。中華文化與希臘—基督教文化二者比較,一個經過幾千年的錘鍊與檢驗,一個經過幾百年的錘鍊與檢驗,並且都在繼續接受著檢驗與錘鍊。那麼,何必非以西為真,而以中為偽呢?何況,當代的西方文化已經顯現了它的弱點,這就是經濟全球化的負面影響。 

  經濟全球化是歷史的趨勢,是不可逆轉的必然。許多國家和人民,包括海峽兩岸的人民都已經享受到了它的好處——豐富與提高了人類的物質生活,同時也促進了地球上不同地區、不同族群之間的文化接觸。但不可否認,經濟全球化也有嚴重的弊端。它不停刺激人類的物欲,使享受成為人們追逐的目標,時尚成為人們乘坐的高速列車,同時疏離了人們相互的情感。對客觀世界而言,則加速了對人類家園的毀壞。在文化上,則抑制並破壞了各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其實,在經濟全球化的大潮面前,每個國家和民族都面臨著抉擇。 

  既然經濟全球化無可回避,也不可能回避,那麼就應該趨其利而避其弊。怎麼樣趨其利避其弊呢?中國大陸在經濟上採取了一些措施,依靠社會主義制度,集中財力用到薄弱地區搞建設。比如西部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等,就是為了減少、縮小地區之間的差距。2004年,政府將財政收入的47.7%轉移支付到西部和中部地區的建設。同時,各級政府把農業問題、農民問題提到日常工作的首要位置,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成為發展的重要目標。此外,或由各級政府提供,或由中央財政支援,對城市待業者、生活貧困者提供“社保”,用以縮減城市中不同人群間的收入差距。1997年到2003年,中央政府已經投入7千億元人民幣用於環境治理,以抵消全球化過程中發達國家轉嫁環境危機所帶來的惡果。這一系列措施可謂“避其弊”,而不斷地擴大開放,就是“趨其利”。除了政府行為,市場規律也會進行自發調節。比如今年在廣東深圳、東莞出現的“民工荒”,就是市場規律對於這種弊病的補償。民工工資過低,農民不來打工,導致工廠停工、半停工,於是企業只好提高工資待遇。 

  以上是就經濟方面而言,但是,趨其利而避其弊,還必須要有文化上的措施。此次與會學者眾口一聲地呼籲——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部分,和當今的時代精神結合,和西方文化中的有益部分融合!如果説中華文化的固有成分中,已有一部分和當代不相適應,那麼我們也應看到,西方的固有文化中,有更多的成分和未來不相適應。正如很多學者指出的,工業化和後工業化的趨勢,不僅導致了對環境的破壞,而且帶來了對人倫的破壞,對人類精神的破壞。那麼,我們需要一個怎樣的文化呢?統而言之,就是符合主客觀規律、有利於主客觀發展的文化。或者用大陸上的話説,就是“先進的文化”。這種文化,以我的理解來説,就是追求和諧、重視義務、渴望穩定、尊重自然、講究道德、推己及人、自律自省、修齊治平的中華文化,與鼓勵創造、重視權利、喜動思變、講究他律的希臘—基督教文化的融合。就中國而言,唯有此道才可以實現中華文化的再生;就世界而言,也唯有此道,才可以避免走向自身的毀滅,因此也可謂之“救世之道”。中華民族在人類文化激蕩的時期,應當主動迎接挑戰,和異質文化接觸,從而豐富自己、發展自己、完善自己,並讓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奉獻給各國人民。這也是中華民族義不容辭的義務。 

  中華文化自周公以來,都是根植于農耕生産的文化。幾千年農耕生産的背景,使得中華民族對人與人、人與天、現實與未來的關係,都有了長期穩定的觀察和積累,同時也對所觀察的現象和規律進行了提煉和概括。用湯恩比的話説,幾千年間,中華民族迎接過多次挑戰。在回應挑戰的過程中,我們的祖先對上述三種關係的觀察和認識不斷提高,不斷醇化。單就儒學而言,戰國時期,它不斷吸收其他各家的營養,使其成為中華文化的主導;中唐之後,又大量地從佛學中吸收營養,孕育了宋明理學;現今,在中華文化又一次迎接挑戰的時候,“新儒學”應運而生。這一過程今日尚在延續,最近一次世紀之交時又出現了“新‘新儒學’”。這是中華民族勇敢與智慧的體現。歷史上,我們多次迎接挑戰,也多次勝利地回應了挑戰。儘管從19世紀起,基於農耕生産的中華文化受到了基於工業生産的歐美文化的強烈衝擊,但是中華民族沒有倒下;儘管當年的槍炮與鴉片極其強烈地震撼了國人的生命與神經,但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先驅們,終於不畏艱險,探索出了富民強國、長治久安之路。這樣一條路可以由一位偉人提出,但裏麵包含的卻是從孔夫子到孫中山無數代人的智慧。例如,在今天內地的建設規劃中,有不少就是孫中山先生當年《建國方略》中的項目。我們在進行工程、措施論證的時候,也常常要引用孫先生當年的論述。這只是一個直觀的例證,至於思想與心靈上的承續,則是不勝枚舉。當前經濟全球化的浪潮席捲全球,這一次的挑戰不是來自槍炮與鴉片,而商品與慾望所帶來的衝擊更為猛烈。但是,憑著中華民族的智慧,憑著幾千年積澱的深厚文化,我相信我們仍然能夠成功地應對這次挑戰。此次會議及大家奉獻的真知灼見,就是最好的證明。 

  憂慮往往是新生的前奏。此次會議有眾多的朋友來自寶島臺灣,大家都極為關注如何遏制臺獨,促進祖國統一。我們知道,唯有祖國統一,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真正復興,中華兒女才能再次共用屹立於世界東方的大國榮耀。開幕時我曾講過,只有弘揚中華文化,才能真正統一中國。這是因為文化的認同必然導出國家的認同;反之,文化的分離和迷茫也必然導出國家的分裂。同時文化也作用於人的心智,心智也關係著國家的分合與存亡。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是一面明鏡,可以映襯出不肖子孫與叛逆者的種種醜態。為了繼承祖先遺留的國土與精神,為了中華民族能以平等的姿態尊嚴生活,為了全人類的和平與幸福,我們應該用我們的腦、我們的口、我們的手、我們的心,築起中華民族新的精神長城! 

  我曾經兩次前往臺灣,雖然每次時間都不長,但我幾乎走遍了全島。寶島使我産生了深深的眷念,那裏也是祖國母親的肢體,每一寸土地、每一片花草,都與我有密切的關聯;那裏也有我推心置腹的朋友,雖隔峽相望而無時不思;那裏更有濃郁的、我熟悉並深愛著的中華文化。而今每當寶島的朋友傳來音信,都能引起我無限的遐想,令我心痛。 

  2004年9月,中國民主促進會網站開設了“關注臺灣”專頁。專頁的主編邀請我撰寫導語。我思來想去,千言萬語又豈是短短導語所能涵蓋?於是謅了一首打油詩: 

  正趨耳順兩遊臺,暫別依依道再來。忍看塵沙昏日月,遙知浪裏有風雷。 

  我是樂觀主義者,我堅信:風雷將烈,塵沙必消;日月潭將真正地清明,我也將真正自由地重踏寶島的土地。 

  在此,我想再次感謝淮安父老鄉親對這次會議的支援,向淮安市各方面的領導,向參與會議籌備和服務的工作人員表示衷心地感謝!同時也請允許我作為會議的主持人和協調人,對海峽兩岸學者的支援、配合、參與和奉獻表示衷心地感謝! 

  最後請所有的與會學者接受我的祝福——祝願我們在弘揚中華文化的過程中,在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過程中,在拯救我們自己的靈魂同時也拯救全世界的過程中,盡更大的力,取得更大的成績!我還想再補充一句,請所有的臺灣朋友回去以後多多珍重。 

[責任編輯:張瑞宸]

相關閱讀:  

涉臺常識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