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交流專題  >  第二屆  >  嘉賓觀點  > 正文

王曉波:傳統與現代化問題探討

2012-10-29 14:10 來源:民進中央宣傳部 字號:     轉發 列印

  提要 

  一、前言 

  近代世界各殖民地與半殖民地國家在二戰後紛紛獨立,而發生文化上的傳統與現代化問題。中國也在其中,但在一些概念的掩蓋下,其真實的情況如何鮮少學者討論,茲根據歷史事實和概念分析予以探討。 

  二、正名 

  (1)西化和西方文化 

  (2)傳統與傳統主義 

  (3)自由與自由主義 

  (4)現代化與現代化的五項指針 

  (a)理性化 (b)民主化 (c)世俗化 (d)城市化 (e)工業化 

  三、中國的落後與工業化 

  在歷史上中國至十七世紀之前,其實都領先於世界,包括歐洲文明。唯至歐洲蒸氣機出現後,無機動力代替了有機動力,機械工業代替了手工業,生産力大增而中國開始落後了。十九世紀中西再度接觸,中國雖未淪為殖民地,但亦陷入半殖民地田地,受不平等條約的束縛,民族不得解放,國家不能獨立,無法資本積累,而無從發展經濟。1949年後,又受馬列意識型態捆綁,而有“文革”的十年浩劫。 

  四、 中國的民族復興 

  1979年中共宣佈“改革開放”路線,根據中國的具體現實發展經濟,而有快速的成長,中國經濟建設的完成才能奠定中國文化發展的物質基礎。繼之中國應可根據自己文化的主體性建立獨立的文化價值觀和世界觀,重新將中國文化貢獻於世界人類。 

  在近代,不要説中國,包括第三世界,也就是原來西方的殖民地或是半殖民地的地區都發生了傳統與現代化的問題。為什麼會發生這個問題呢?因為近代歐洲的崛起後,衝擊到許多地方的文化,而使得這些文化發生一些難以為繼的問題。他們要如何生存發展下去,受到了傳統之外的一些衝擊與干擾。所以不僅僅中國、日本,甚至於回教國家都有這樣一個嚴重的問題。 

  討論這些問題,有一些基本概念是需要理解厘清的。為什麼要談概念呢?因為人的思想,除了一些直接感官感覺外,都是透過概念來認知事物的。所以一旦一個概念發生問題,我們整個思想與認知就會發生問題,甚至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有幾個概念首先要跟各位厘定清楚,再來進行問題的討論。其實老實講,這幾個概念厘清後,這個問題也就差不多解決了。 

  一、西化與西方文化 

  三十年代,胡適之就提出了全盤西化。是否你一旦不接受西化,你就不接受西方文化了?  

  西化與西方文化其實是兩個貌似而實不同的概念。用英文來説便可清楚看出不同。西化為westernization,西方文化則是western culture。 

  何謂西化?在歐洲向世界殖民地擴張時,當時印度有所謂的英吉利化,越南有所謂的高廬化。以越南為例,法國佔領了殖民地,要把殖民地變成法國人生存發展的空間,所以希望越南對法國人來説能夠像自己國家一樣熟悉,因此,要求越南法國化。印度與菲律賓也是如此。後來由於殖民地的轉換,菲律賓一下是西班牙殖民,一下又變成美國殖民。這些轉換是因為後來歐洲列強互相爭奪殖民地,所以這個名詞概念轉為歐羅巴化,後來演變為西化。所以簡單的來説,西化也就是殖民地化。殖民地化當然要接受西方的文化。 

  何謂西方文化?乃指從古希臘羅馬,經過中世紀,到工業革命之後,所積累的西方文化的經驗。西方文化,作為一個存在的對象,站在科學的立場,就有其研究的價值,而且也一定有供我們參考利用的價值。 

  從西方文化到西化,都是要接受西方文化。這個接受西方文化有什麼不同?西化的接受西方文化,是不具有主體性的。不是我們保持我們的主體性來接受西方文化,而是以殖民地化的方式來接受西方文化。至於接受西方文化,或者稱為西學,是經由學習分析西方文化來接受運用西方文化,是具有主體性的。 

  在整個歷史的過程中,有所謂的西化派跟西學派。西學派是以我為主,西化派是以他為主,這是有所不同的。 

  近代中國以來,坦白説,大概已經沒有所謂的傳統主義或者是説傳統派。沒有人反對學習西方文化,以被指為傳統派的人物康有為為例。康有為首先在廣東開學堂,就是介紹歐西之學的。甚至於第一本介紹馬克思主義到中國來的書,就是康有為的《大同書》,1902年出版。而康有為因為重歐西之學,所以一直到1895年才考上進士。同時碰開工關割臺,於是上萬言書,要求皇帝要下詔罪己,並要懲處文武百官、布新政等,所以中國的新學新政觀念是從康有為的萬言書來。梁啟超是康有為的學生,受康有為影響甚大,後來的康梁變法是為現代中國憲政改革的濫觴。 

  近幾十年來,在港臺之間崛起的新儒家學派也是被視為傳統派。但是,這些主要的新儒家人物的後面都有一位洋師傅。例如:牟宗三是康得﹔唐君毅是黑格爾等。 

  二、傳統與傳統主義 

  何為傳統?傳統其實是人類積累的文化經驗。所以,沒有一個民族是沒有傳統的。若是沒有傳統,我們大概要回到類人猿類去了。所以,人類積累的這些文化是為我們的傳統。 

  十幾二十年前,聯合報在南園開了一個學術研討會,討論中國的民主憲政問題。當時李鴻禧教授在那大言炎炎的説,認為中國之所以沒有民主是因為傳統的包袱太重。我就反問他,請問:“法國大革命前,歐洲人傳統的包袱重不重?為什麼可以有法國大革命後的民主?”再請問:“非洲或是印尼的食人族或者是其他原住民,應該沒有太多包袱,他們的民主比我們這種具有傳統包袱的民族進步多少?”所以説民主與否與傳統是沒有關係的。事實上,歐洲中世紀以來,與中國同時期做比較,保證比中國不自由。以希臘為例,蘇格拉底被處死刑是因為瀆神,是因為他説太陽是一塊燒紅了的石頭。 

  沒有人能夠拋棄斷絕傳統,因為我們今天的語言、衣服、器皿等都是傳統發展出來的。 

  另外,傳統與傳統主義不同。傳統主義是十七世紀歐洲的一股思潮,是所謂的王政復古運動。當時歐洲在變動,他們想要恢復到以往的時代,要恢復當時羅馬教廷的權力和權威。但是,歷史的長河是大江東流一去不復返的。所以,歷史的發展是不可能復古的,是不可能回到傳統的,傳統是往前進的,就如同水不會倒流一般。所以,我們可以説我們不贊成傳統主義,但是我們不可能反對傳統。 

  傳統與現代的關係是一個發展的關係。現代的一切,都從昨天來的,明天的一切也必然是從今天去的。這就是孔子説的:“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也就是説,傳統歷史的發展,中間是有因(因襲過往)益(過去無而現在增加的)損(過去有的減少了)革(過去有的現在沒有了)的發展的。所以傳統與現代的關係其實是一個辨證的因益損革關係。 

  三、自由與自由主義 

  何為自由?匈牙利的詩人斐多菲寫道:“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但是,法國大革命時羅蘭夫人也説説:“自由,自由,多少罪惡假汝之名而行。” 

  人處處都受限,從生理到物理,到大自然的限制,再到經濟、政治、社會、法律等的限制。那自由到底是什麼?在六四事件後,我跟北大學生座談。他們跟我説他們都是自由主義者,我告訴他們我也是,並且反問他們什麼是自由? 

  自由與自由主義不同。人只有按照客觀規律(生理、物理、政治、社會、經濟及法律)來達成主觀願望的權力。例如:我希望太陽從北邊升起,但是太陽仍然不能達成我的願望,每天照樣從東邊升起。人有達成這種主觀意志的自由嗎?沒有。 

  自由主義是十九世紀以來崛起的西方資本主義的資産階級的意識形態與主張。他們主張的自由有兩個:自由競爭與自由貿易。若在自由競爭中每次都贏,當然主張自由競爭;若輸,還要主張自由競爭嗎?不,這時就是要保護弱勢了,不要自由,要平等了。 

  每個人都要自由,都希望把束縛在自己身上的限制取消或者是減少,但是,自由主義指的是自由競爭與自由貿易。所以,自由與自由主義這兩個概念是不同的。也因此,資本主義高度發展的國家都是希望自由主義的,而且自由主義並不等於自由。 

  再來,我們來講一個現代化的問題。七○年代的臺灣曾有過一場現代化的論戰,而我站在反對的立場。為什麼反對?我提出幾個問題與質疑。  

[責任編輯:張瑞宸]

相關閱讀:  

涉臺常識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