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交流專題  >  第二屆  >  嘉賓觀點  > 正文

左松超:傳統文化中的黃金教訓

2012-10-29 14:08 來源:民進中央宣傳部 字號:     轉發 列印

  羅家倫先生有《道德的勇氣》一文,選自他的《新人生觀》。這篇文章立論正確切要,文筆暢達活潑,對青年極有鼓舞策勵作用,曾被選入臺灣高中國文課本,産生廣泛的影響。不過現在新出各版國文課本都巳經沒有這篇文章了,這也是意料之中必然的事。羅先生是來自大陸的“舊政府”的官員,出身巳經不正,他的文章有什麼價值?在目前的氣氛裏,屬於所謂舊政府的種種人事,都應該否定,都應該擯斥。在“改革”的偉大召示下,就算新不如舊,革還是要革的。就算從前幹的是好事,也應該都是壞事。今年七月間有個颱風襲臺,風速也不過中度,但雨水豐沛,淹沒了許多南部城鎮街道,特別是中部山區,山洪暴發,土石橫流,林木摧拔,田宅毀蕩,瘡痍滿目,損失慘重。有人説了,這是天災,不是有什麼人故意搞成這樣,政府不必負什麼大責任。又有人説了,這全要怪宋楚瑜,他做省長時撥太多經費給原住民,山區建設太多太好,所以遭受水災才有這麼大的損失。這話倒也可有此一説,要是當年宋某人不必照顧什麼居住在山裏的原住民,最好是斷絕他們在山中的生計,把他們趕到平地,那麼現在豈不是免遭這山洪的荼毒嗎?宋某人要自怪識見淺短,做自己的官好了,幹嗎去照顧原住民同胞呢?至於説如果原住民同胞真的都遷居平地,他們怎麼跟平地居民相處?怎麼在跟平地居民競爭下保有一定的生存條件?還能保持族群的獨立完整?還能持續自己的生活習慣?語言會不會消滅?文化是不是斷絕?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批評者只管批得夠不夠聳動,自己人是不是喝采?選票有沒有增加?那裏管得了那許多事?不過這些人不就是原來也口口聲聲大聲疾呼要維護本地族群、發揚鄉土文化、保護本土語言的那些人嗎?你若是怪他漠視原住民文化,“其實你不懂他的心”(一首流行曲中的歌詞)。他説的是保護髮揚他的本土文化,並不是你的本地文化,原來就不幹你的事。以上扯遠了,拉回來介紹介紹羅家倫這個人。 

  羅家倫(1895-1969),字志希,浙江紹興人,北京大學畢業,留學美、英、德、法等國。曾任東南大學、北京大學教授。1943年任新疆監察使,1946年任駐印度大使。1949年到臺後,曾任考試院副院長、國史館館長等職。著有《科學與玄學》、《中山先生倫敦蒙難史料考訂》、《新人生觀》、《文化教育與青年》等。1919年發生五四運動,羅家倫正在北京大學就讀,積極參與了這場青年自發自動的愛國行動,並且是其中的重要分子、靈魂人物。1919年5月4日上午10點鐘,羅家倫在北京大學新潮社應同學狄福鼎的要求,為北京八校起草《北京學界全體宣言》,雖然心情萬分緊張,但保持鎮定,注意集中,匆匆一揮而就,竟不需要修改。 

  宣言説:現在日本在萬國和會上要求併吞青島,管理山東一切權利,就要成功了!他們的外交大勝利了!我們的外交大失敗了!山東大勢一去,就是破壞中國的領土!中國的領土破壞,中國就亡了!所以我們學界今天排隊遊行,到各公使館去,要求各國出來維持公理。務望全國工商各界,一律起來,設法開國民大會,外爭主權,內除國賊,中國存亡,就在此舉了!今與全國同胞立兩條信條道: 

  中國的土地可以征服不可以斷送! 

  中國的人民可殺戮不可以低頭! 

  國亡了,同胞起來呀!  

  當天學生遊行到東交民巷時,被外國使館警衛阻攔不準進入,於是學生推派四名代表向各國使館遞送聲明書,羅家倫是代表之一。1919年5月26日羅家倫在《每週評論》23期上發表了一篇題為《五四運動的精神》的文章,他是最早提出“五四運動”名稱的人。  

  羅家倫擔任國立清華大學校長時(1928年8月-1930年5月),曾經做了一件傳誦學界也是他自認得意的事,就是破格錄取錢鐘書先生進入清華大學外文系就讀。錢鐘書先生是一位才子,幼承家學,國學根柢深厚,中學讀的是美國聖公會辦的學校, 英文受到良好的訓練,考清華大學時,國文英文都得到了高分,但數學成績未達標準, 按例不能錄取。羅家倫認識到錢鐘書才華橫溢,是不可多得的奇才,特別打破成例錄取了他。我們從錢鐘書先生後來的成就來看,不能不欽佩羅氏當年的慧眼和不拘一格識拔人才的作風。錢鐘書先生對羅家倫的知遇之恩不但當時心存感念,即在多年之後還曾提起過。  

  羅家倫在《道德的勇氣》中指出,道德的勇氣是需要培養鍛鍊的。孟子云:“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蓋要完成“大任”,必須堅持理想,固守目標,百折不回,以達于成,也就是説要具備道德的勇氣。這種勇氣必須經過“苦其心志”等等的鍛鍊才能養成的。孟子的話是大體精要的説法,羅家倫則提出具體的辦法,來從事于這種修養。 

  (一) 知識的陶鎔  真正道德的勇氣,是從知識裏面出來的,因為經過知識的磨煉而産生的道德勇氣,才是有意識的,不是專恃直覺的。在現代人事複雜的社會裏,一定要經過知識的陶鎔,才能真正辨別是非,才能樹立“知識的深信”(intellectual conviction)。知識的深信,是一切勇氣的來源,唯有經過嚴格知識的訓煉的人,才能發為有系統、有計畫、有遠見的行動。 

  我有一位香港的朋友,是一間大學的教授,他有許多不同於一般人的行為,被人目為異類。例如外出,無論是到學校還是別處,一律搭乘公共交通工具,不開自用汔車,他根本也不買車;他們家裏洗滌碗筷用洗米水而不用清潔劑,洗滌衣服也不用去污粉。總而言之,凡是污染環境的都盡可能不用。為什麼?因為他深知人類生存的環境巳經被糟蹋到什麼地步,再這樣下去,人類只有滅絕一途。人類製造的廢氣,使得地球上空臭氧層裂開了一個大洞,還在繼續擴大中。汔車就是排放廢氣的大禍首之一,可是人們使用汔車不但不見減少,反而與日俱增。汔車製造商年年推出新的款式,買車的人趨之若騖。他不能叫別人不開車,但可以決定自己不開車。清潔劑去污粉污染大地,毒害甚烈,但要人不用也難。不開車、不用清潔劑好象不是什麼大事,尤其在文明落後地區或者根本不算什麼事,但在文明發達的地方,要拒絕這些還真不容易,真正了不起。這就要有道德的勇氣,這種勇氣産生於自覺的信念,源於知識的深信。 

  (二) 生活的素養  西洋哲學家把簡單的生活和高超的思想(simple living and high thinking)聯在一起説,實在很有道理。沒有簡單的生活,高超的思想是不能充分發揮的。社會上有些壞人,並不是他們自己甘心要壞的,乃是他的生活享受的標準,一時降不下來,以致心有所蔽而行有所虧。那佔有欲的作祟,更是一個重大原因。 

  現在的社會充滿著各種各樣的誘惑,現代的人充滿著各種各樣的慾望。徵名逐利,求官求財,貪婪成性,競逐虛華,以美服華廈來裝扮門面,用聲色犬馬來填補空虛,心靈由於太多的慾望而充滿嫉妒、怨恨、報復、陰謀,漆黑一團,正義成為嘲弄的對象,道德巳經淪喪殆盡,也就沒有道德勇氣可言了。今時今日,有道德勇氣的人不能説沒有,但直如鳳毛麟角,屬於稀世之珍,有一於此,不免被視為不識時務的古董,目之為今之古人而咄咄稱怪了。 

  (三) 意志的鍛鍊  一個人所過的生活可以有兩種。一種是感覺的生活,一種是意志的生活。前者是屬於聲色香味的生活,而意志的生活,是另一種境界,祇有特立獨行的人才能過得了的。他有有百折不回的意志,堅韌不拔的操行,信念堅定,能以最大的決心,去貫徹他的主張。所以他的遭遇愈困難,精神愈奮發,意志愈堅強,體力愈充盈,生活愈緊張。 

  現代大多數人的生活都屬於感覺的生活。生活的目標在追逐感官的享樂,生活的內容也只能是一些短暫的感官上的享樂。生活沒有中心,混混噩噩,隨波逐流;生活沒有品質,精神空虛,意志軟弱。社會充斥著一片虛華與萎靡,人們沒有正確的生活,沒有人生奮鬥的目標,怎麼可能産生堅強的意志呢? 

  (四)一個人的道德勇氣,祇有到臨危的時候,才容易表現出來。世界上那一個偉大的人物,不是經過多少的危險困難,不為所屈,而後能夠産生的?俗語説:“老和尚成佛,要千修百煉。”修煉的時候,是很苦的。時而水火,時而刀兵,時而美女,一件一件的來逼迫他、引誘他。要他不為所屈,不為所動,而後可以成佛。一個具有道德勇氣的偉大的人物,也要歷經種種危難的考驗,才能成就。   

  愈是危難,愈能顯示一個人的道德勇氣。“風雨如晦,雞鳴不巳。”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忠臣。”  古人早有明訓。一個人在面臨重大危難時,要能明辨是非,堅守原則,知道什麼當為什麼不當為,站穩自己的立場,絕不動搖。要有堅強的抗壓性,頂得住強大的反對勢力,有時可能不顧親人的反對,甚至自己內心的掙扎。這種強大的臨危不懼的道德勇氣,是在平日不斷的磨煉中累積而成的。 

  羅家倫指出衝動不屬於道德的勇氣,虛矯也不屬於道德的勇氣,但對於什麼是道德勇氣卻沒有直接解釋。我們認為勇氣是行動或者行為的表現。凡在道德標準上,屬於應該做的事,或者不應該做的事,不管客觀條件如何艱難,能不計個人的利害,甚至於個人生命的安危,百折不回,堅韌不拔,堅持到底,這種表現就是道德的勇氣。具備道德勇氣的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有“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毀之而不加沮”  的堅定信念,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  的壯烈氣概。在中華傳統文化的壓熏陶下,多少仁人志士在歷史長河中,上演了一齣出艱苦卓絕、血淚交流、動人心弦的場景,給後代子孫留下了寶貴的資産、黃金般的教訓。屈原和司馬遷是其中兩個較早的典型人物,他們選擇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但同樣表現了偉大的道德勇氣。 

  屈原,戰國時楚國政治家和詩人,楚國國君的同姓貴族,楚武王孫瑕的後裔。他知識淵博,了解歷史上的治亂興廢之因,對於楚國當時的情勢也有清楚的認識。內政方面,主張限制貴族的特權,舉賢任能;對外方面,審時度勢,深知楚國在與秦國的鬥爭中,唯一的出路是與東方的齊國結盟,共同抗秦,如果畏懼強權,向秦國屈辱求和,結果只能是自取滅亡。曾經三次出使齊國,以圖達到聯齊制秦的目的。楚懷王起初尚能信任他,後來聽信讒言,在外交上採取親秦的策略,就把他貶了官,逐漸疏遠他。屈原後來又被放逐到江南沅湘流域的荒野之地。在長期流放中,深感楚國政治敗壞,道德淪喪,君臣貪于茍安,不思振奮,國力益衰,國族的前途和個人的命運都如日暮途窮,無盡的憂思深深壓在他的心頭,不能自巳,滿腔的愁憤,只能渲泄于詩歌吟唱了。楚頃襄王二十一年(前278),楚國郢都被秦國攻破,君臣出逃。屈原眼見自己的理想幻滅,國族即將滅亡,就在那年五月,自投汨羅江而死。 

  屈原的死,是因為政治主張不能實踐,自己的理想不能完成,義不受國族滅亡的屈辱。楚國的腐敗,日趨滅亡,有種種客觀因素,不是屈原個人意志可以掌握的,屈原可以完全自主的就是自己的“死”。他用“死”維護了他的理想,完成了他偉大的人格,表現了強大的道德勇氣。有人説得好: 

  中國的高人志士們,在求生不能的時候,亦很重視死之權利。倘不能按照自己的意願和信念完整地活下去,不如選擇死亡。將死看作一種意志與尊嚴的使命。 

  (屈原)他要自擇死,一種自由的,高尚獨立的死。頭戴巍峨之冠,身著蘭草香服,悲吟著,高歌著,行步著,徜徉在汨羅江畔,飽覽他所摯愛的山河大地,從容如歸地赴死。   

  司馬遷,西漢大史學家。十歲始讀典籍。二十歲後遊蹤遍及南北。後又奉使西南地區巴、蜀、邛、昆明等地,並隨漢武帝巡遊,到過不少名山大川和重要都邑。元豐三年 (前108) 繼其父司馬談為太史令,得以博覽皇室藏書。遊歷開拓了廣闊的視野,博覽積累了豐厚的知識,為其後繼承父志撰寫《史記》奠立了良好的基礎。天漢二年 (前99),因為李陵投降匈奴,他替李陵辯解,得罪了漢武帝,被下入監獄,判處腐刑。腐刑是一種令人極為恥辱的刑罰,對於一個知識分子講,身心都遭到無比痛苦的摧殘。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一文中對此有極慘痛的描述。他認為“行莫醜于辱先,詬莫大於宮刑”。他因為“口語遇遭此禍,重為鄉里所戮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復上父母丘墓乎?雖累百世,詬彌甚耳!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受過宮刑的人,不齒於人類,處境簡直是生不如死。生或死,司馬遷心中一定不知多少次詢問過自己。千回百轉之餘,司馬遷毅然選擇了在污穢陰暗的環境中,含詬忍辱地茍活下去。為什麼?“所以隱忍茍活,幽于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于後世也。”司馬遷那時正在寫作《太史公書》,巳經進行五年,最後的目標是完成一部“上計軒轅,下至於茲”,“究天人之際,成通古今之變”的不杇著作。完成這部書不但是司馬遷個人生命最極致的成就,也是對人類文化的偉大供獻,否則縱然活著,生命又有何意義?死可以明志,生卻可以踐志。司馬遷為了能夠完成此一崇高的理想,願意忍受形體的殘害、心靈的斲傷,終身活在羞辱與齷齪之中。他認為如果真能寫成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那麼先前的恥辱就有了補償,就是死一萬次,又有什麼悔恨呢! 

  司馬遷寫出了他的輝煌的《太史公書》,也就是《史記》,中國第一部通史。沒有司馬遷堅忍不拔的毅力、崇高偉大的勇氣,世界上也就沒有這樣一部光耀千古的不杇巨著了。他的忠於理念的道德勇氣,艱苦卓絕堅毅精神,真可以説驚天地泣鬼神,二千年來,令後世子孫欽佩不巳。我們可以拿他稱讚屈原的同一句話來稱讚他,那就是:“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屈原為了堅持自己的理想而投淵自沉,司馬遷為了完成自己的理想而忍辱偷生。他們在人生的進程中雖然選擇了不同的道路,但同樣是真實面對自己的人生,勇敢面對自己的良心,為所當為,不為所不當為。他們以崇高的理想,無比的道德勇氣,為自己建立了璀璨偉大的人格形象。他們以自己的人生實踐,為後來者提供黃金般的教訓,時至今日,價值絲毫不減。 

  今日我們面臨兩個問題。一是一味追求經濟成長,流弊所及是令許多人迷失在金錢和物質的追逐裏。金錢成為主宰,銀子支配一切。官商勾結,錢權交換。有錢有權者利字當頭,競謀一己之私;無知小民,或被環境感染,或迫於生計,也莫不在金錢中茍茍營營。其次是在經濟全球化的格局下,強大的經濟體在擴展經濟活動的同時,更有條件在政治上文化上影響別人,以至某些強權自以為獨一強大,可以支配世界,可以主宰別人的命運,企圖以以自己的生活方式強加於人,以自為是的價值標準淩駕一切,用偽善的面目,進行收買、分化、恫嚇、破壞,用一切手段阻止別人進步,以維護他自己的獨霸地位。若干不肖政客,為了達到個人的政治野心,甘心被操縱利用,搬弄一些似是而非的“民主”,“人權”的漂亮口號,愚弄人民,進行出賣人民利益的事。今日世界許多國家許多地區動蕩不安,紛爭不斷,主要原因在此。這裡有一個嚴肅的問題:就是處今日之勢,一個國家民族能不能自強自立、自尊自主?外力的干涉如不可避免,主要就要看這個國家或地區的人民有沒有脊梁骨?能不能站得直、挺得住? 

  在鋪天蓋地的金權籠罩下,保持清醒,不被收買、操弄;在外在極大勢力誘迫下,自立自強,不懼外、媚外;絕不放棄理想,固守原則,堅持立場。不管從事政治或經濟活動影響較大的人,或蕓蕓眾生小民,都能汲取我國傳統文化中的黃金教訓,發揚道德勇氣,做有利於國族人民的事,不做不利於國族人民的事,則經濟發達,民享安樂,國族和諧,前景無限。舍此不為,還有別的路可走嗎? (作者任職于臺灣淡江大學)

[責任編輯:張瑞宸]

相關閱讀:  

涉臺常識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