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交流專題  >  第二屆  >  嘉賓觀點  > 正文

白祖詩:論中國傳統文化與教育

2012-10-29 14:05 來源:民進中央宣傳部 字號:     轉發 列印

  諸言 

  1、文明與文化基因 

  人類有過成千上萬的原始部落,他們都在歷史發展中形成自己特殊的心理結構與思維方式。心理結構一旦系統化並相對定型,就成為世代遺傳的文化基因。社會科學中的文化基因與自然科學中的生物基因有相似之處。 

  只有那些本身的內涵有利於創造性展開的文化基因,才可能最終發展為文明。文化基因本身的優勢再加上湯因比所説挑戰與應戰的因素,一個文明才會走向輝煌。 

  世界上真正的偉大文明屈指可數,其數量有限。中國文明是世界上最偉大文明之一,其他偉大文明有古希臘文明、印度文明、西方文明和伊斯蘭文明等。 

  2、文化與教育 

  教育處於文明或文化的中心地位。文化背景從根本上支配教育;教育反過來又對整個文化與文明的發展産生巨大影響。 

  大創造時期 

  1、戰國文明 

  中國文明某種程度上可以稱之為戰國文明。我們民族歷史上的幾乎所有創造都可以從那個光輝時代找到根源。戰國時的社會空氣無疑是充分的精神解放,中國人充滿強烈的創造精神(荀日新,日日新),當時人口不多,受過充分教育的人也不是很多,但幾乎每個人都充分展開了自己的獨立創造。那是一個創造精神瀰漫全社會的偉大時代。 

  以孔夫子為代表的教育思想與實踐也充滿自由思考、自由爭論的特色,充滿創造性的教育培養了充滿創造性的人才。 

  2、創造精神昂揚時代的優秀教育遺産。 

  努力培養全面自由發展的人,把教育提高到社會、家庭第一要務;高度尊重教師;有教無類;重視德育,遠離宗教;因村施教;循循善誘,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文質並重,禮樂俱興;學與思(繼承與創新)統一;學以致用等,是戰國時期教育的偉大遺産。 

  這樣的教育培養了大批才華橫溢、絕少受框套約束、勇猛創新的傑出人物,有如群星璀燦照亮中華大地。這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基礎。 

  文明的停滯與教育的僵化 

  1、歷史變遷 

  中國文明經歷了發生、發展、興盛,走向定型(範式化)。秦漢以後,雖然國力強盛,社會繁榮,但從精神上説,創造性卻大幅下降。以儒、法為代表的思想與學説日益成為教條與陳規。天才的樂隊指揮培養了出色的樂隊,他們的思想風格被奉為圭臬,新的指揮再也跳不出既有的習俗,出色的創造性遭到報應,國家興旺的頂鋒和創造力的衰退同時出現。 

  最生動、最偉大的創造走向反面,中國社會成了超穩定的封閉結構。它長期停滯不前。 

  2、教育的僵化 

  教育逐步受科舉制的支配最終走向八股化,儘管有過許多成就與創造,但從總的精神發展上看卻僵化了。教育的僵化既是文明停滯的後果又是社會長期停滯的重大因素。 

  3、宋明改組文化基因的失敗 

  在世界另一偉大文明——印度文明衝擊下,以周、陳、朱、王、陸等為代表的一批傑出人物曾經試圖從根本上重新改造中國文明。出現了短暫的精神解放與思想活躍。教育也相應有了一定活力(朱熹《童蒙須知》生動活潑)。但理學定型後卻走上更專制、更僵硬的道路,教育從總體上説不是在啟發、加強孩子的創造力,相反,起著扼殺創造力發展的作用。

  當代教育的深層次弊端 

  1、傳統文化是義務本位基因所主導,個人獨立性一貫被忽視。 

  人際關係被看成社會的根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忠孝大倫,三綱五常),個人人格成了人際關係的派生物。這是中國文化基因的一個基本弊端。個人只是圍棋盤上的一顆棋子,有時雖然很重要,更多時候只是毫無個性與獨立性的棋子,其地位由它在整體中與其他棋子的關係而定。這種文化基因雖然造就了大量為國為民舍生取義的英雄,同時也千百萬次扼殺了生動活潑的首創精神。 

  反映到教育上,整個教育不是以孩子的全面自由發展為中心,孩子作為教育的主體從來不是教育的中心(陶行知:中國沒有“學校”,只有“教校”——何等深刻!何等可悲!) 不是一切圍繞孩子的需要與發展進行;而是以教師為中心,而教師代表著強大的、統一的、從整體需要出發的教化要求,從教材到教育方式都千篇一律。 

  這種教育能培養出有基礎知識和模倣能力但缺乏獨立創造精神的人。 

  這種教育嚴重削弱了全民族的批判懷疑精神、創造競爭精神。 

  這種教育消滅了學生的主動精神,埋葬了自由論辯空氣。 

  這種教育難得培養出才華橫溢的人,現代的知識分子是戰國時代的幾萬倍,但有多少人能達到那時人們普遍的自由創造精神? 

  2、應試教育、聽話教育、保姆教育是文明衰落期教育的三種表現形式。 

  ——應試教育:一切教育活動以考試能力為中軸,分數成為教育成敗的價值尺度。社會(包括我們的媒體)、學校、家長均極力推崇、讚美、追求這一價值尺度。 

  禮 應試教育的弊端極難克服,因為這不是孤立事物,它和整個社會的用人體制、就業體制、評價體系——乃至全社會的主導教育觀念緊緊聯在一起。 

  ——聽話教育:“乖” 、“聽話”成為第一美德,孩子和大人都為此支配。聽話教育從小就壓抑孩子的主動性、創造性和獨立思考勇氣與習慣。一個偉大民族需要科學的懷疑與批判精神,需要標新立異的探索與衝闖精神,聽話教育把這一切都扼殺了。 

  聽話教育的弊端極難克服,因為它和社會的精神自由空間、和整個文化政治風氣緊緊聯在一起。 

  ——保姆教育:孩子精神上的斷奶期延長,獨立人格、獨立精神被弱化。        獨生子女眾多使用這一趨勢有所加強,它削弱一個人的拼博精神,增強依賴性。 

  克服保姆教育的偏向,相對説要容易一些。 

  傳統文化基因的改組 

  1、西方文明衝擊下中國文明的應戰。 

  西方文明是以發展(擴張)、個人自由、重視科學技術(邏輯思維)、法治社會、基督教、市場經濟等為代表的文明。近代史上,西方文明表現出創造精神昂揚與征服擴張的二重性。 

  從西方的擴張(侵略、帝國主義)行動中爭取解放是中華民族面對西方文明挑戰奮起應戰的第一階段,雖然曆盡苦難辛酸,但從歷史眼光看是比較短暫和比較容易的階段。這一階段已經基本結束了。與此相應,民族心態應該作大的調整。應該克服片面的排外心理,向別人的長處學習。“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中國文明對西方挑戰的深層次應戰才開始,最困難的應戰是改組自己的文化基因,在更新的民族心理、民族文化基礎上,創造適應人類進步要求的精神結構、政治結構與經濟結構。從長遠和根本來説,關鍵在於改組我們的心理、文化、精神構造。 

  “五四”運動是中華民族改組自己民族文化基因的序曲,由於國內外種種複雜因素,這一進程停頓了。 

  歷史將證明:中國共産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不僅是偉大的政治事件,它更是偉大的文化事件。從那時起,中國人的批判精神、創造精神有了一定的復蘇。文化基因的改組實際上已經逐步展開:發展觀深入人心(發展是硬道理),市場經濟體制正在建立中,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法治社會的口號,把人權寫入憲法…… 

  必須克服種種狹隘的左的偏見,敝開廣大胸懷,學習並接受其他文明的優點,真正“虛心若谷”,否則我們的偉大文明的前途將是可悲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但作為世界最偉大文明一,除非民族消滅,中華文明絕不應該也絕不可能用其他文明來取代。 

  從“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到“全盤西化”都是走不通的路。這些路是一廂情願的平坦路,沒有這樣容易和平坦的路擺在我們面前。“拿來主義”也早已過時,不能再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 

  2、文化基因的自發改組與自覺改組。 

  現在,在不知不覺中(從電視廣告可以窺其一斑),中國文化基因正在進行著自發的改組。我們需要把這一自發過程變為自覺過程。文化基因的改組主要是在深層次的精神領域。“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自覺、自強是希望所在。 

  文化基因改組的自發性過程表現之一是文化危機:真誠信仰的普遍消失;道德約束的極大弱化,貪污腐敗盛行;一面是色情與暴力,另一面是對封建帝王的歌頌……文化基因改造的自發期産生人們的思想混亂。(作為最近例子之一,體現在奧運會的閉幕式上。張藝謀精心策劃剪短了中國姑娘的旗袍,展現了中國姑娘美麗的大腿,卻在因特網上引來全面的罵聲。) 

  3、教育在自覺改組文化基因中的作用。 

  人類歷史上所有偉大文明的誕生和新生,都有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及作為其後果的智慧爆炸為先導。(百家齊放、百家爭鳴——戰國文明;自由民主精神支配的伯利克利時代——希臘文明;文藝復興運動——西方文明。)中國文明的新生或中國文化基因的重組,沒有偉大的精神解放運動是不可能實現的。權利與義務的平衡、效率與公正的平衡、個人與集體的平衡、追求享受與尋求淡泊的平衡等等都需要有中國人獨特的解決道路……文化基因的重組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哲學與現實問題,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國文明或者能重組、新生,或者淪為其他文明的附屬物,很大程度取決於能否出現相當規模的智慧爆炸。 

  應該努力在學校中,從人們的孩提時代,就培養他們追求社會與自然真理的精神,獨立思考與獨立創造的精神,為祖國為人民為人類不畏邪惡勇於獻身的精神,尊重自由民主與法治的精神……應該在學校中,從孩提時代就形成人們自由討論爭論、己所不欲勿施予人、堅持主見與相容異己並重……的風氣。中國人理當成為世界上具有泱泱風度的偉大民族。 

  教育不只有為中國現代化培養大批人才的任務,從長遠説更有創造性地自覺改組民族文化基因的使命。從這個角度説,教育的改革還沒有真正開始。  

  當然,教育的深刻改造需要社會真正有精神解放、智慧爆炸的背景。反過來也可以説:教育的偉大變革能帶來歷史的深刻變動。我們認為,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從歷史眼光看是必然會到來的。     

  下面引幾首詩詞格言作為本文的結束: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閒識得春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朱熹《春日》 

  天下大勢之所趨,非人力之所能移也。 

  ——(陳亮《上孝宗皇帝第三書》 

  上下千歲,無時不變,無事不變, 

  公理有固然,非夫人之為也. 

  ——(梁啟超《變法通議自序》 

  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趙翼《論詩》) 

  爆竹一聲舊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王安石《元日》) 

  (白祖詩 原昆明大學校長,原雲南省文化廳廳長,國家督學) 

[責任編輯:張瑞宸]

相關閱讀:  

涉臺常識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