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交流專題  >  第二屆  >  報道集萃  > 正文

兩岸學人攜手共築中華民族新的精神長城

2012-10-26 10:09 來源:民進中央宣傳部 字號:     轉發 列印

  金秋的淮安,花壇錦簇,絢麗多彩。11月1日到4日,來自海峽兩岸和香港特別行政區的80余名專家學者歡聚在這個歷史悠久的文化古鎮,參加由葉聖陶研究會舉辦的“第二屆海峽兩岸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研討會”,共同就在經濟全球化大潮中如何傳承和發展中華傳統文化展開交流和研討。

  百脈通流炎黃血,未曾相識已相親

  出席本次研討會的有中國統一聯盟副主席、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王曉波等近50名臺灣學者,香港中國文化研究院教授、常務副院長胡從經等香港特區的學者,以及著名作家王蒙、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主席高佔祥等27名大陸學者共80余人。民進中央主席許嘉璐全程參加會議、常務副主席張懷西到會親自主持。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副主任王富卿以及中央統戰部三局、一局有關負責人也參加了會議。

  當第一批從海峽彼岸遠道而來的客人走下乘坐的大巴時,就已充分感受到了大陸主人的熱情和真誠。一聲聲親切的問候,一張張燦爛的笑容,雖然初次相見,卻讓人感到貼心和自然,讓人不禁想起家的溫暖。

  在接下來的時間裏,大家都用同樣的中國話研討經濟全球化時代下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這個大家共同擔憂的問題。無論是在專題演講、小組討論還是在茶敘中,大家用各種方式表達自己與會的真切感受,不時掀起思辨和情感的熱潮,會場內外一直洋溢著濃濃的同胞情和學者誼,其間體現的 “血濃于水” 的骨肉真情感人肺腑。。

  高佔祥在11月1日的專題演講中誦詩一首,深深打動了在場的每一個人:“多少次峰迴路轉,多少次雪後春寒,多少次隔水相望啊,多少次夢裏團圓。相思樹啊相思樹,你亭亭玉立我心間;大海割不斷你的情意,大溪流不走你的纏綿,長江訴不盡你的鍾情,黃河唱不完你的思念。相思樹啊相思樹,你亭亭玉立我心間------”

  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教授、著名歌唱家呂麗莉在大會交流中激動地説:“我們身上都流著中華民族的血,但是兩岸同胞卻隔海相望。文化人懂得尊重人民的心聲,是不分大陸、臺灣的,讓我們用文化帶動政治,早日成為一家人!”

  在淮安市委、市政府舉辦的文藝聯歡會上,臺灣師範大學文幸福教授朗誦了因病不能到會的陳新雄教授為這次會議寫的《水調歌頭》,表達了與會臺灣學者的共同心聲:“漢唐盛世,還須空待幾春秋。近日人常亡本,立國不知文化,真令祖宗羞。從今清舊恥,宗社永無憂。” 在研討會閉幕式上,臺灣淡江大學教授王甦專門題寫了藏頭詩,祝願“中華一統,兩岸和平”!  

  同究中華文化之血脈,共求傳承發展中華文化之良策

  研討會期間,學者們進行了大會交流、小組討論,提交了論文70篇,從不同的視角闡述了各自的見解,既有宏觀的,又有微觀的;既有從古論起的,又有就今言今的;既有用傳統方法的,也有用後現代主義的視角與方法的,可以説是多姿多彩、異彩紛呈。大家的意見並不完全統一,體現了中華民族“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大家在爭鳴當中增進友誼,深化對文化的認識。

  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園、共同的感情紐帶,也是海峽兩岸“和”的基礎,這是兩岸學者的共識。 正如高佔祥先生在演講中指出,從文化上説,兩岸不存在統一的問題。因為兩岸在中華文化這個問題上從來也沒有一天分離過。一樣的説中國話,一樣的姓中國姓,一樣的取中國名字,一樣的過大年過小年,一樣的燒香拜佛祭祖宗,從古到今天天這樣,月月這樣,年年這樣。中華傳統文化早已深深融入兩岸同胞血液中。王富卿先生在開幕式上深情地説,中華文化的根在大陸,臺灣的文化與大陸文化一脈傳承。兩岸血脈親緣山隔不住,水攔不斷。只要維護一個中國,兩岸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經過兩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中華民族全面復興的一天,一定會早日來到。

  全球化下中華文化面臨的挑戰和機遇,是與會學者重點研討的問題。無庸置疑,全球化給中華文化帶來很多新挑戰:傳統的生活方式逐漸改變、傳統的宗教逐漸消失、傳統的社會組織産生動搖,交通的便捷,鄉村聚落人口遷移至城市……也産生新文化。花蓮師範學院民間文學研究所楊振良教授認為,傳統文化對當代中華文化的影響是重要的,當代中華文化內容卻不完全等同於傳統文化。在經濟結構調整中,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環境相激蕩,融合中西文化的精華,最後導入世界文化系統,但前提是:中華文化傳統的內容是否先為世人所認同,炎黃子孫是否掌握了這份契機。旅美臺灣學者、現代禪文化倡導者王紹璠認為,中華歷史文化精神前後至少經歷了五次大的和合交融,最終將促成今天以及未來百年間的中國文化新的復興和光大。當前,進入WTO之後,又是中國新經濟文化千載難逢的時機;它使得當代中國無論在體制上、觀念上還是社會行為上都得到徹底的解放和開放。這種解放和開放正是第五次內外交融的真正之契機。現在是國泰民安的時候,我們中華民族欣欣向榮,而且國內已很開放了,中國人應該有所作為了。中國文化的新生,將為人類和世界繼續做出更多更大的貢獻,進而引領二十一世紀的人類文化走向智慧、和諧與幸福之路。

  全球化下如何傳承和發展中華文化,是本次研討會的主題。經濟全球化的浪潮已不可逆轉,無論是已開發國家還是開發中國家,都自覺不自覺地融入其中。在此背景下,發展民族文化必須順應歷史潮流,面向世界,向一切先進的文化敞開胸襟。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民族文化創新的需求。明道管理學院中文系助理教授許淑華認為,全球化中的中華文化有三大走向:(一)發揚文化精髓確立對話空間。中華文化應該在和其他各種文化的交流中,取長補短,充實和更新自身,以適應當前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新形勢。(二)發展創新使傳統與現代接軌。不斷擴充傳統文化,由過去「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再注入「人與物質」的新架構。(三)拓展文化産業促進國際合作。

  淡江大學助理教授周德良在論文中指出,相對於全球文化之衝擊,中華文化亦非處於被動狀態,做為中華文化成員之一,大有可以努力之空間。簡單的説,對內,我們可以深耕固有之文化內容,厚植既有之優良傳統,這是學者專家可以努力的方向;而文化不能只停留在學術殿堂,僅供瞻仰,而是必須落實到人倫日用之中,由人表現出文化成績,體現文化內容,故普及教育民眾,使文化精神深植于毎個受文化教育之人,這是首要努力的工作,亦是中華文化族群所應有之認知。

  復興中華文化,使其貢獻於世界人類,當是兩岸學人的重要責任和義務。許嘉璐先生在開幕式講話中指出一個民族文化的延續、發展和振興,最重要的是靠民族的文化的自覺。但是不可能要求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所有的人對文化都有理性的、系統的認識。因為無論是哪個民族的文化都是多層次、多元的,中華民族的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尤為如此。人各有所攻,各有所專。所謂文化的自覺,就是指這個民族的知識界,尤其是知識精英的自覺。因而,兩岸的學人就歷史地承擔起了喚醒民族文化自覺的重任。這種文化自覺不僅僅是對歷史地回顧,而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勇敢地吸收不同民族的文化,不斷豐富提高本民族的文化,反對文化一體化的圖謀。與會學者一致呼籲海峽兩岸的知識界聯合起來,弘揚和合文化,捍衛中華文化;建立正確的文化心態,對中華文化要批判地繼承,創造地發展。他們建議,把握復興中華文化的歷史契機,進一步拓展兩岸學者交流的空間,開闢兩岸民俗文化、民間文化交流的新途徑。

  統一祖國,要統一文化

  正如許嘉璐主席在閉幕式講話中指出的:“本次會議浸透著海峽兩岸學人對中華文化的珍惜,對國家對民族的摯愛,對人類對未來的關心,呈現出中華學人的良心、良知和良策。” 他呼籲,為了中華民族的祖先們留下的國土與精神,為了中國人能以尊嚴、平等的姿態在地球上生活,為了全人類的和平與幸福,兩岸學人應該用腦、用口、用手、用心,築起中華民族新的精神長城,推動祖國和平統一早日實現!

[責任編輯:芮益芳]

相關閱讀:  

涉臺常識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