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交流專題  >  第八屆  >  領導聲音  > 正文

許嘉璐:以中華傳統文化為紐帶 攜手推進華語電影發展

2012-10-28 11:19 來源:民進中央宣傳部 字號:     轉發 列印

  (民進中央原主席、中華文化發展促進會會長許嘉璐在開幕式上的致辭全文) 

  非常高興應邀參加第八屆海峽兩岸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研討會。這屆研討會以電影産業發展為主題,最切合中華傳統文化、現代化的總主題,因為電影作為一種媒介、平臺、管道,是一種形態文化,是需要也極有可能和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相結合的。 

  面對這麼多著名的華語片製片人、編劇、導演、演員、學者、專家,我這樣一個二十年多不進電影院看電影的人,按説是沒有發言權的,但是承蒙主辦方的邀請,我只好打擦邊球。我的發言很少涉及電影本身,但又與電影不無關係。請不要誤解,我不看電影,不是因為現在沒有好電影,是因為我沒有時間,而且恐怕不僅是我不看電影,包括絕大多數的北京市市民是不看電影的,因此,偌大的中國大陸,整個票房只有60多億元。這是我們面對的殘酷的現實,在探討電影産業發展的時候,不能不考慮到這一點。如果我們到大陸的院線門口調查,大概專家學者是不進電影院的,農民和農民工是不進電影院的,白領幾乎也是不進電影院的,剩下進影院的就是大陸流行文化中所謂的小資了。 

  電影是最具有大眾基礎的一種藝術形式,但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電影落到了這樣一個境地——大眾電影開始不再那麼大眾了?恐怕是電影主管部門、電影投資者以及編劇不太了解13億中國人在想什麼、盼什麼、喜歡什麼、厭惡什麼,只是憑著自己的想像在組織拍攝、發行電影,而中國的院線基本上是被少數的大公司壟斷了,因此一年拍攝出來的400多部片子中能夠進入院線的恐怕是很少的。但是我已經預見到了被壟斷的院線的這種日子不會長久了,因為無論是美國的大片還是大陸所謂的預告片,幾乎快變成了千人一面、一種格調了,就算是包括小資去電影院看電影,他們也會這樣想。於是,連篇累牘的,用金錢買來的影評、廣告起著刺激的作用,此景豈可延長啊?自身的弱點決定了要幹一些事情。 

  這個時候召開兩岸四地電影産業發展論壇,也正是中國的電影要走向何處去的一個契機。20多年來的中國電影發展模式要變了。為什麼中國的電影界會出現這種狀況?即使我所説的不是全部,這也是應該引起注意的。我想,這離不開我們今天談電影等一切藝術時所面臨的世界和中國的形勢。世界的形勢是什麼?讓我們超越黨派、超越政治、超越意識形態來看這個問題。我們所面臨的兩個最大的問題,一個是經濟的全球化,一個是科技的現代化。我多次在公開的場合講,經濟全球化的實質,是發達國家的過剩的産品、技術、資金借著全球化,借著他們所制訂的WTO規則,暢通無阻地在全球的上空飄蕩,看到哪可以取得最佳的回報,就在哪落地。當在投資地投資的本土電影例如人工土地的成本提高了,它就要繼續飄蕩,到另外一個地區去。經濟的全球化不是為發展中國家設計的,它的目標是讓跨國集團要永續的獲得超額的利潤、最大的利潤。經濟和觀念是分不開的,為了經濟的全球化,它必須搞文化的一體化。實際上,文化産品也夾裹著文化産品輸出國的意識形態、興趣愛好,走向廣大的地域,衝擊著這些地域的古老的文化、固有的價值和美好的世界,造成了幾乎遍及全世界的物欲橫流,傳統的喪失,價值的迷惑和社會的紛爭。而科技的現代化又縮短了地球的距離,加快了人與人之間資訊溝通的速度,卻疏遠了國與國,人與人,社區與社區之間的人情、感情和親情。在這樣的時候,任何一個從事文藝事業的人不得不思考:在這樣一個浪潮下,自己是隨波逐流還是做中流砥柱。另一方面,中國的形勢最引人注目的一點,是海峽兩岸和平局面的出現和不斷推進,這是中華民族崛起所不可遏制的,且來勢兇猛並愈來愈盛。 

  經濟全球化和科技現代化所造成的種種惡果,是對我們電影工作者的一種壓力,也是一種挑戰。海峽兩岸和平局面的出現,是兩岸的一個極大的事情,是一個里程碑。加上大陸的崛起,這應該是我們中國電影事業發展的動力,也是我們應對世界的壓力和挑戰的一個契機。 

  幾乎在全世界包括西方發達國家,都面臨著2500年來從未出現過的一個嚴峻的課題。對這個課題,各國的學者、政要、思想家都還沒有給出答案。而且,悲觀一點説,意識到這個課題的人,在世界各國是極少數。這個課題是:在現代化的前提下,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我們如何審視和重新處理人與人的關係,人與自然的關係,人的現在與未來的關係,人自身的身與心的關係?其實2500年前,阿拉帕、柏拉圖、孔子、釋迦牟尼已經給出了明確的答案,而且他們的答案在2500年來一直指導著人類的生産生活,只是從200年前開始被人類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給攪得越來越亂了。德國哲學家雅斯貝斯在1949年提出,應該出現另外一個新的軸心時代,現在我們不過是為了軸心時代進行準備。今天再談這個問題,就必須要面對著社會和經濟的快速發展,來尋找到我們物質需求的急速增長與心靈回歸之間的關係,也就是説,在動與靜、快與慢、錢與身、物與心之間求得一個平衡。於是我們面臨著一個問題:無論任何文化形態,不管是物質文化還是非物質文化,我們是引導社會公眾朝崇高走去,還是遷就人們感觀的需求而不是靈魂的需求走下去? 

  我把文化對人的引導分為三類:一類是引導人們走向崇高,一類是讓人們保持平凡,一類是催促著人們走向沉淪。我想,凡是有正義感的文化工作者,都應該提倡崇高,允許平凡,拒絕沉淪。電影是最容易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對人進行影響的,我希望兩岸四地的電影工作者能夠緊密的合作,共同思考世界性的大問題和中國當下面臨的機遇與挑戰,並且能夠連起手來,引導著中華民族走向崇高。 

  的確像嚴雋琪主席剛才精確指出的,中華民族有著偉大的歷史和現實。這就給我們提供了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題材和元素。同時,五千年中華文明中有三千多年曆史文化記載的中華智慧,我説的智慧包括靈感與靈魂,又是可供我們用電影的形式來體現的。 

  當然,市場不可忽視。我們的美好的願景——引導中華民族和人類走向崇高,與適當的功利是並行不悖的,因此我們還是要談票房,沒有票房,電影事業無以為繼。我希望在考慮所謂功利的時候,也就是票房,我們要思考一個更重要的問題,中國的電影如何走向世界。每年世界上幾個著名的電影節都有中國的影片參展。去參展,去拿獎是必要的,但是現在已經到了不要滿足於捧回獎盃的階段,還應該看到中國影片通向世界的精神價值,是介紹並引導中華民族走向崇高,還是保持平凡,還是走向沉淪。同時,金錢價值也要考慮,即獲獎影片在中國大陸這個最大的市場的票房和在世界電影市場的票房。我建議,有關媒體、有關主管部門,每年公佈一次中國電影在世界電影市場所佔的份額和票房價值。那是很可憐的,這種可憐就是挑戰、就是刺激、就是催促。因為世界都沉浸到了物欲橫流、傳統喪失,價值迷惑和社會紛爭之中。如果從中華大地上,不管是大陸、香港、臺灣還是澳門,飄散出一片親民、和諧、甜美的氣氛和主題,我想我們就在世界人類心靈上也獲得了。這就需要如嚴主席所説的那樣,我們要在藝術形式上、手法上、手段上,不斷創新。 

  今年以來,我多次和臺灣立法委員丁守中先生就海峽兩岸文化創意事業的合作進行了溝通。不久前,劉保全先生來訪,我也與他就這方面做了深層次的探討。ECFA中有些條款涉及到文化創意産業,ECFA簽訂之後,我可能會帶領一個較大的代表團到臺灣,與不同的産業面對面的就如何落實ECFA進行研討。我既不是IT業專家,不是金融業專家,也不是房地産業專家、石化業專家,我大概能多説幾句的,就在文化創意産業。我之所以跨行跨業的説,並與臺灣就文化創意産業進行溝通,就是和嚴主席想到了一起:無論電影、電視、服裝、酒店服務、旅遊、乃至廣告、旅遊工業品等等,無不滲透著文化創意,其中,對人內心影響最大的應該還是影視作品。在這一點上,大陸電影界應該虛心地向臺灣、香港和澳門學習。我想,有大陸的廣大市場和一定程度上的資金儲備,有臺灣的無拘束的創意以及國際人脈的廣告,再加上香港和澳門成熟的經營理念和人才的儲備,兩岸四地聯合起來,如果用好了,就不是一個好萊塢可以和我們匹敵的了。這裡,中國電影界要清醒地認識到兩個關鍵:一是認清全世界形勢所給予我們的壓力、挑戰與動力條件;二是不斷的創新。 

  今天的論壇依然是坐而論道。中國的電影要走向光明的未來,要走向世界,再論道不解決問題,應該業者起而行之。我希望,這個論壇不是就舉辦一次,希望隔一段時間中國民主促進會可以再舉行兩岸四地電影産業發展論壇時,要再做一個分主題的第二次的論壇,而在兩次論壇之間我們要行動。我期望,下次來參加論壇時,下下次再來參加論壇時,要讓人感到兩岸四地的合作已經為中國電影的發展做了實實在在的貢獻。 

[責任編輯:張瑞宸]

相關閱讀:  

涉臺常識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