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交流專題  >  第八屆  >  領導聲音  > 正文

嚴雋琪:以電影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以文化促進兩岸四地攜手

2012-10-28 11:18 來源:民進中央宣傳部 字號:     轉發 列印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進中央主席在第八屆海峽兩岸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研討會——兩岸四地電影産業發展論壇開幕式上的講話全文) 

  各位嘉賓,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 

  大家上午好! 

  李行先生在剛才的發言中提出,“民主促進會”的簡稱和臺灣“民進黨”容易混淆,這是對愛護我們“民進”聲譽的建議,在沒有更好的簡稱之前,我們能做的就是儘量採用全稱“中國民主促進會”。另外,我們要多為社會做貢獻,讓更多的人更了解中國民主促進會!謝謝李行先生! 

  在這裡,我代表中國民主促進會及主辦方,向出席論壇的各位嘉賓,再次表示熱烈的歡迎!向支援研討會的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中華海外聯誼會、中國文聯、中國電影家協會、人民教育出版社、上海市領導,以及各承辦單位、支援單位、社會各界的朋友們,致以誠摯的謝意!向為中華文化發展及兩岸四地交流不懈努力的各界人士、新老朋友,表示由衷的敬意! 

  中國民主促進會是以教育、文化、出版為主要力量的參政黨,弘揚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為中國的現代化和世界的和諧發展服務,是我們的責任。自2002年起,我會先後在蘇州、淮安、咸陽、天水、重慶、廈門、杭州等地,圍繞吳文化、和合文化、秦漢文化、伏羲文化、巴渝文化、閩南文化與客家文化、醫學文化等主題,連續舉辦了七屆海峽兩岸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研討會,這個研討會在兩岸間架起了友誼的橋梁,開通了思想交流的渠道,促進了多種合作。本屆研討會以中華文化與華語電影産業的發展為主題,希望能為兩岸四地電影界的交流和合作做貢獻,為提高華語電影領域的文化自覺發揮積極作用。 

  借此機會,談幾點淺見,就教于各位。 

  第一,關於電影中的文化自主性。自1896年,電影作為一種泊來品在中國落地,中華傳統文化就對它産生了或顯或隱的影響,從而形成了擁有民族特質的中國電影。中國的電影人富有精英意識和對民族對國家的責任感,以積極的入世精神,創造了很多膾炙人口、流傳青史的優秀作品。無論産地是在內地,還是香港、臺灣,這些電影作品都傳遞著中華傳統的文明、倫理親情。我看到有人對李行先生作品的評價,借用過來,就是“無論多麼劇烈的衝突,無論那世間多麼疏遠和隔膜,在‘仁愛’精神、忠恕之道的感召下,對立都化解,問題都消弭,隔膜被穿透,距離被拉近”。經濟的全球一體化、文化的時尚化、商品化,不可避免地對中國電影業産生巨大衝擊。我同意這樣的觀點:西方現代藝術本身也不具有無可置疑的合法性,如果全用它作為標本來加以判定,只會對中國藝術自身的特殊性和豐富性造成遮蔽,對我們還原歷史和拓展未來潛能會有不利的影響。一個民族的文化傳統承載著這個民族的深位文化記憶,是其作為獨立個體、確立文化身份的重要依據,也是構成世界文化多樣性的重要元素。文化血脈的傳承應該是一種理性認知,而不僅僅是情感的延續。 

  費孝通先生説過,文化自覺就是主動自覺地維護一種文化的歷史和傳統,要在對傳統的創造的接受中去看待未來,否則就談不上不同文化的多元共生。文化自覺還要包括理解多種多樣的文化,增強在多元文化的世界裏確立自己位置的能力,然後經過自主的適應,和其他文化一起,建立一個有共同認可的基本次序,以加強對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取得決定適應新環境、新時代的,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中國走的是既要直入、更有應對,不僅學習、更重創新的繼發現代化之路,其間不一定完全符合原發現代化標準的部分。或許這才有中國現代化的原創性與特質的表徵。在世界文化趨同化和多元化並存的大勢下,只有保持文化自主性,才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因此,中國一方面要繼承傳統文化,另一方面也要進行傳統文化的現代詮釋。要在影視作品中對傳統文化進行批量繼承、創造轉化、面向世界、積極吸取國際先進經驗和技巧,將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有效溝通起來。尤其是面對當前西方文化的強勢包圍,中華傳統文化如何實現自身的現代化,如何與現代的電影手段結合,是所有華人電影界同仁面臨的共同課題。 

  中國的知識分子要清醒地自知、自立,同時又要尊重他者,從自身的獨特經驗中提煉出價值,貢獻于全人類,這才是對人類多元生態、世界持續共存的和諧前景的真正負責。希望華語電影更好地表達優良的真實韻味和影像風格,真正使中華文化受到尊重。 

  第二,電影應該反映現實世界的需求。所謂文化,就是要試圖回答我們的一種心理需求,就是知道我們為什麼這樣生活,這樣生活有什麼意義,這樣的生活會給我們帶來什麼結果,就是人們必然想要知道我們的文化從哪來,怎樣生存的,它的實質是什麼,它將把人類帶到哪。我認為這是文化自覺的基本含義。電影依靠什麼來贏得觀眾,贏得市場?它離不開文學精神、思想力量和精良的製作,所以要專注于描繪人心向上、向善的人文情懷和道德力量,著重表現人物與社會和與歷史前行的精神力量,著重揭示社會變革的趨勢,也就是追求真善美。具有審美精神,防止道德滑坡應該是電影的重要功能的自覺擔當。 

  電影是深受群眾喜愛的文化娛樂形式,具有大眾文化屬性,具有和觀眾心理互動的要求。隨著電影市場化機制改革的進程,對電影更加強了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的整體要求。如果把重點放在視覺奇觀和新穎上,疏離現代中國和現代的中國精神,不去反映中國老百姓的喜怒哀樂,不去反映中國社會的現代變革,不去傳遞希望、自由、樂觀等健康理念,中國電影就不會有經久不息的感染力。有大陸機構做調查的結果表明,國內許多青少年對民族題材電影的興趣不高,但又很認同西方電影對中國文化元素的借用和改寫。可能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電影中民族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手段的陳舊,製作的粗糙,不能引起他們的興趣。2009年,大陸全年故事片産量達到456部,但是院線放映的國産影片只有130部,這反映出中國大陸電影産業在數量和品質的平衡上有較大的問題,這同時也和過分追求利潤、忽視電影的文化功能不無關係。所以,在強調電影産業化、市場化的同時,還應充分重視電影的文化功能,支援那些貼近人們生活,有巨大社會價值的影片的生産和放映。 

  我不太了解臺灣的電影資源情況,但是就大陸而言,影院資源的分佈非常不均衡,呈現出馬太效應。有數據説,北京城市人口占全國城市人口的2%,但是電影票房收入佔全國的13%,甚至有的小城鎮十來年沒有放電影。這應該引起主管部門的高度關注。在政府引導下,2009年,農村數字電影院線達到218條,放映農村電影718萬次,關注人次達18.15億人次。2010年,大陸將完成每村每月放映一部電影的目標,這將成為文化公共服務體系的重要內容。我們為此而高興。 

  第三,加強兩岸四地電影交流與合作,共同推動華語電影的發展和走向世界。中國民主促進會一直致力推動文化事業與文化産業的發展。我們認為,與世界各種文化的交流與交融,是中華文化發展的必然要求與活力所在。而且優秀的中華文化必須對人類文明做出應有的貢獻,讓更多的人來共用。在文化産業發展和走出去的過程中,電影具有重要的地位,必須積極開拓華語電影的世界市場,培育有高度市場意識的電影傳播企業,不斷提高華語影片的國際影響力,使承載著中華傳統文化、體現中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影片,為世界了解中國、為中國文明的傳播發揮積極作用。 

  華語電影走向世界,需要兩岸四地的電影界同仁及海外華人華僑共同努力,共同拓展合作交流的渠道和方式,取長補短,形成“大華語地區電影”的理念。李行先生講過,實現兩岸電影交流的良性互動是兩岸幾代電影人的共同心願,期待兩岸電影交流不斷走向常規與深入。侯孝賢先生説過,不是單看臺灣、香港或內地單獨計算的電影,華語電影才是共同的目標,需要拓寬眼界,面向好萊塢。假如華語電影確實有內地濃厚的歷史文化積澱、臺灣的藝術與美學風格,加上香港的技術手段和商業運作,它將無往而不勝。兩岸四地各有各的優勢,中國大陸擁有13億人口,是全球最具有發展潛力的電影市場。2009年,大陸電影票房收入達到62.06億人民幣,同比增長了42.6%。今年,政府又頒發了《關於促進電影産業繁榮發展的指導意見》,可以預見大陸電影的發展會進一步加快。由於文化的同質性,臺灣電影進入內地沒有語言和文化上的障礙,彼此容易感同身受。臺灣電影較早建立了海外的發行體系和銷售網路,在拓展海外市場方面具有豐富的人才資源和寶貴的經驗積累,香港電影則在技術和商業上領先一籌,加上剛才劉先生講澳門在彰顯中國的文化傳統方面有它的獨到之處,因此,兩岸四地電影加強交流與合作,共同開發電影市場乃至全球電影市場,是我們共同的切實可行之路。 

  我高興地看到,近來兩岸四地電影交流十分頻繁:海峽兩岸暨香港電影導演研討會已經舉辦了十屆;2009年,中國電影基金會、臺灣兩岸交流委員會共同主辦的第一屆兩岸電影展分別在兩岸會展優秀影片,福建彰州市舉行海峽兩岸首屆電影發行放映同業論壇;數字動畫片《海之傳説——媽祖》是臺灣中華卡通與北京電影集團合作的成果,動員了兩岸近200名動畫創作藝術家攜手完成,效果非常好。媽祖文化在加強海峽兩岸源遠流長的血緣親情,為電影傳播媽祖文化倡導中華優秀美德,是為全人類和平和發展做出貢獻的一個非常好的範例。 

  兩岸四地的電影交流與合作,可謂具備天時地利人和,我們對華語電影的前景充滿信心。上海,在中國電影發展史創造過輝煌的成就,又是我成長和長期工作的地方,我對這個城市充滿了感情,我希望並相信通過在上海舉辦的此次論壇,對華語電影産業的發展和兩岸四地的電影文化交流起到重要推動作用,也對上海的文化發展做出貢獻。 

  預祝論壇取得圓滿成功! 

[責任編輯:張瑞宸]

相關閱讀:  

涉臺常識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