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交流專題  >  第八屆  >  嘉賓觀點  > 正文

唐夢:論中國電影藝術和電影産業的多元化發展

2012-10-28 11:22 來源:民進中央宣傳部 字號:     轉發 列印

  導言 

  華語電影要做大做強的論調近年來甚囂塵上,似乎這是中國電影産業的唯一齣路。 華誼兄弟董事長就曾經在一次電影研討會上發表宏論説“如果能整合200億做一製片公司,中國電影一定能打敗美國電影…” 某電影集團公司的董事長也説“中國電影産業進步的很快,我國現已擁有具備國際一流技術水準的多桿萬多平方米大型攝影棚區,未來中影數字基地將具備年生産若干部電影故事片、若干部電視電影的製作能力… ”云云。 

  所有這些高論給我們的印像是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中國電影産業就能開始走向振興之路。  事實真的如此嗎? 電影製作能力的增強,與 民族電影産業的發展並不是同一個概念。電影産業的發展和電影製作能力沒有太多正比關聯。如果只是製作基地的擴大,而不重視電影文化本身的全面整體的發展,中國電影産業反而可能步隨很多發展中國家民族電影的後塵,走向衰落甚至滅亡:或許每年大量生産低品質的國産商業片在國內市場自行消化,像印度電影市場一樣自説自話,自我封閉;或國産電影業逐漸衰落,緩緩的淪為西方電影的製作基地。據美國官方媒體報道,美國現在的商業大片有70%是在中國和東南亞等地區生産製作的,完成之後再以高價賣給全球,獲得最大利潤。 道理就象美國的製造業在勞動力廉價的地區製作生産,然後在消費力強的地區銷售一樣“兩頭在外”。  

  發達的美國電影業的海外市場票房收入通常佔它總收入的55%以上,動作大片就更多,美國電影業的利潤佔了全球電影業一半的利潤。為何中國電影業不能象美國電影業一樣海外獲利,全球銷售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以為只有在深入精準的了解西方電影文化産業的同時,大力多元化的發展本土電影文化,才能真正促進中國電影業衝出中國走向世界。 

  電影藝術和電影産業的關係 

  電影是一門綜合的藝術形式,同時它也是一項盈利非常可觀的産業,這裡的盈利包括經濟盈利和精神盈利兩方面。就每一部電影作品本身來説它無異於繪畫,雕塑,只不過它的形式更豐富,作品本身在創作,完成及最終被呈現的過程中所設及的因素更複雜,受眾面更廣泛。電影産業是把電影作品看作一種商品來獲取經濟和精神兩方面利益的一個系統。就象美國的一些影片在賺取全球豐厚票房利潤的同時也把正義永遠戰勝邪惡,美國和多數美國人民永遠是正義的一方,他們永遠能戰勝在他們價值系統裏的邪惡勢力等等意識形態的資訊淺移墨化的灌輸給全世界人民,成為全球電影産業市場中最大經濟和文化的受益者。 

  電影藝術本身的發展和電影産業這個系統是相符相稱的。可以説電影是靠這個系統活著,但是沒有電影藝術本身也就無從談論電影産業,畢竟是先有電影后有電影産業。 今天我們談到中國電影産業的發展應該從電影藝術本身,及怎樣在電影産業中最大限度的獲得經濟利潤和精神利潤幾方面的關係談起。 

  所以説,“只要我國擁有國際一流技術水準的大型攝影棚區及高端數字基地等國際一流硬體設施,就説明中國電影産業發展了”及“要有200億資金就能打敗美國”等等的論調其實是非常片面狹隘的。 硬體設備和資金的充足只能是對電影産業鏈條中電影作品的技術製作和發行的幾個因素起到一些積極和保證的作用,完全不能代表整個電影産業系統的發展。 

  電影藝術本身和票房的關係(電影産業中的經濟利益問題) 

  一般來講,電影作品的好壞標準是很難界定的。從電影的內容,藝術形式,到技術製作水準以及欣賞電影群體的文化習慣等多方面的因素對電影作品好壞判斷是不可能一致的。例如:被國人認為匪夷所思的王家衛電影《花樣年華》在西方世界非常叫好,而張藝謀耗資巨大的《黃金甲》卻在美國市場慘敗,可在當年的國內市場卻賺了很多錢。賈樟柯的電影從電影技法上對業界人士來説不算傑出,製作也不算精良,但有很多電影節給他獎項。世界電影的三位巨匠伯格曼,費裏尼,和塔柯夫斯機的很多電影都是當時的票房毒藥,但在一代又一代世界人文精英知識分子階層當中,他們全是傳世的經典名作。所以單純用票房來評判一部電影的好壞是非常庸俗和片面的。不過從短期和長期兩方面的利益來看,沒有票房電影業也不能發展和並生存。怎樣能解決這個矛盾呢? 電影産業的多元化發展才是唯一的出路。 

  所謂多元化的發展就是各種題材類型,各種藝術形式,大中小型投資的電影應共同存在和發展。 當前中國大陸電影業中的主要問題是形式和內容單一,過於強調大成本大製作大宣傳對電影産業的重要性。 近十年來中國能上院線的電影缺乏對當代生活本身的反思能力和對當代生活中個體角色的人文關懷。真正能反映和代表13 億人民生活現狀的影片太少。象《集結號》這樣從內容到形式的少有的好片子,也是對50年前生活的反思。近年能上院線的中國電影也非常缺乏從女性視角來反映在社會轉型過程中不同女性群體和個體的社會心裏和自我價值認同危機的反思類的影片。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我們能看到一系列低成本,製作精良,引人深思的優秀影片,如謝飛的《香魂女》,張暖昕的《青春祭》,胡玫的《女兒樓》… 也更沒有人願意關注兒童題材的影片,更別説紀錄片和實驗先鋒藝術片了。揪其原因不過是票房的原因。主流院線運營成本高,不願冒風險放映不能大量賺錢,受眾群體小的,商業大片以外的其他類型的影片。 這樣國內電影院變成了千篇一律的大眾電影院。沒有精英知識分子可去的電影院,沒有藝術家所去的電影院。於是地下電影,地下放映廳,地下電影節應運而生,異常活躍。很多新人拍了數字電影個人直接賣給國外的藝術電影院和有放映條件的藝術機構及各大學圖書館的音像部。在美國和歐洲大多數城市都有專適於知識分子和藝術家去的藝術影院。這類影院經常放映過時的經典電影,有時是紀錄片,有時是有影響的下了主流院線的外國電影,更多的是由新人執導的低成本但內容深刻的新人電影。他們的放映對象主要是大學裏的師生和精英知識分子。在西方很多知識分子只看這類電影。西方世界經常用你去甚麼樣的電影院來界定你的受教育程度。比如你只去普通電影院而不去藝術電影院説明你不是真正的知識分子等等的電影文化習慣。 我國的現有的社會和人文環境和西方不同,知識份子的比例在民眾群體中的比例雖然不大,但是數量仍然可觀,特別是在一些大中型城市。這個知識份子群體實際上是一個潛在的很大的非商業電影消費群,應予以重視。 

[責任編輯:張瑞宸]

相關閱讀:  

涉臺常識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