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交流專題  >  第八屆  >  嘉賓觀點  > 正文

吳冠平:建構以兩岸四地為核心的亞洲華語電影區域

2012-10-28 11:21 來源:民進中央宣傳部 字號:     轉發 列印

  論文提要:在全球化經濟時代,區域化的經濟合作體,已經成為具有獨特相關性的地區和組織展開闔作的重要途徑。對電影這樣一種具有文化屬性的商品來説,區域化的電影合作與交流是保持文化藝術多樣性的重要方式。華語電影的區域化建構是以兩岸四地的電影版圖為核心圈,以東南亞華語地區為輻射帶的具有地緣性的電影區域。這樣一個華語電影區域的建構,一方面可以使兩岸四地的電影産業資源進行最有效的配置與整合,提昇華語電影的整體産業效益。而更重要的是,這樣一個華語電影的區域化建構,有利於保持華語電影本身所具有的文化魅力,能夠使亞洲的華語電影在一種更加緊密的産業聯繫中,逐漸形成一種可替代性的電影文化的價值觀。 

  在全球化經濟時代,區域化的經濟合作體,已經成為具有獨特相關性的地區和組織展開闔作的重要途徑。對電影這樣一種具有文化屬性的商品來説,區域化的電影合作與交流是保持文化藝術多樣性的重要方式。歐洲國家間的電影合作,中北美地區的電影合作,都為世界電影創造了不同的電影文化景觀。而從産業經濟的角度來看,區域化的電影合作也為不同地區和國家的電影創造了低風險高回報,文化自主的産業運作。而亞洲的華語電影,由於歷史的原因一直缺少體系性的整合,雖有局部合作,但始終未能形成具有影響力的區域電影力量。近些年來,隨著兩岸政治氣氛的和諧、寬鬆,香港與內地電影的合作日益緊密,中國大陸電影産業的高速發展,使得建構亞洲華語電影的區域化的條件逐漸成熟起來。 

  亞洲華語電影的區域化建構是以兩岸四地的電影版圖為核心圈,以東南亞華語地區為輻射帶的具有地緣性的電影區域。在這樣一個電影區域內,兩岸四地的電影産業首先需要形成一個相對統一和完整的工業體系。在這個體系中,兩岸四地的資本、人員應具有相當的流動性,並且在影片的銷售、放映等環節形成統一的排映機制。而在電影創作及電影相關政策的制訂上,兩岸四地亦應有共識性認知。其次,通過這樣一個核心圈的産業輻射力,去整合東南亞華語電影的産業資源,最終形成一個區域化的亞洲華語電影産業地帶。這樣一種華語電影區域的建構,一方面可以對兩岸四地的電影産業資源進行最有效的配置與整合,提昇華語電影的整體産業效益;另一方面,也有利於保持華語電影本身所具有的文化魅力,能夠使亞洲的華語電影在一種更加緊密的産業聯繫中,逐漸形成一種可替代性的具有文化自主性的電影文化的價值觀,並可以有效地與以好萊塢電影為代表的霸權主義的價值觀進行對話,以保持亞洲文化的獨特性與自主性。當然,文化話語權的確立是以經濟自主性為依託。如果兩岸四地以及東南亞華語電影的資源無法形成有經濟效益的區域化自足産業,這樣的對話也是不可能存在的。在這方面,兩岸四地都有慘痛的教訓。上世紀90年代,臺灣地區本土電影産業的全面退場,以及最近美國利用WTO對中國進行的反壟斷的裁決,都非常清晰地説明瞭,沒有一個區域性的華語電影的産業體系,那麼兩岸四地包括東南亞的華語電影市場將無力抵禦好萊塢電影的侵襲。眾所週知,電影不同於一般性的消費型商品,電影在作為商品傳播的同時,包含在電影之內的文化價值觀也在大眾中擴散。因此保護華語電影在文化上的價值是華語電影區域化建構最根本的目標,而這一目標的達成有賴於一個具有規模經濟效益的華語電影區域化産業形態的建立。 

  一 

  從歷史上看,兩岸四地以及東南亞華語電影曾經有過階段性的,局部的區域合作。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臺灣與香港地區有過非常密切的相互交流與合作的時期。不僅人員、資金流動熱絡頻繁,而且創造了流行一時的愛情文藝片、武俠片、黃梅調影片、賭片、槍戰片等。這些類型影片一度成為亞洲電影市場最有商業價值的電影。有些電影在港臺地區的票房收入甚至超過了好萊塢影片。並且,以臺港兩地電影業為主導,創設了亞太國際影展。雖然亞太影展現在已風光不在,但在當年卻是最有影響力的區域性電影盛會,對亞洲華語電影的推動助力頗多。當然,由於政治的原因,亞洲最大的中國大陸市場在那個年代的缺席,也減低了這個小區域合作的持續影響力。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了,香港國泰電影公司(後合併改組為“電懋”公司)與香港邵氏兄弟公司,在南洋的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區建立了龐大的現代化的電影製作發行集團,不僅使香港電影獲得了更大的市場空間,也讓東南亞市場接受了華語電影的趣味和風格。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國大陸、臺灣、香港地區也形成了一股合作製片的潮流。1992年至1995年,中國的合拍電影在數量上形成了一個高峰。1992年,合拍片佔到了當年影片産量的近一半。其中,中國內地與香港、臺灣地區的合拍片幾乎佔到了合拍片數量的90%,形成了“臺灣的資金,香港的技術,內地的勞務(或者説內地市場)”的合作模式。這樣一種合作模式,不僅在短期內解決了內地生産機構缺少流動資金和先進設備的窘境,也在一定程度上為當時不景氣的港片尋求新的融資策略提供了很好的方式;而對臺灣投資人來説,廣闊的內地電影市場在理論上也有可觀回報率。2004年1月1日,隨著CEPA的正式執行,香港和內地的電影合作變得日益密切起來,合拍片數量不斷增多。“從2006 年1 月1 日至2009 年6 月的三年半時間裏,據不完全統計,在內地上映的香港電影(包括合拍片)共計118 部。其中,2006 年上映29部,佔當年上映影片總數的26.4% ;2007 年為34部,佔當年的24.5% ;2008 年為32 部,佔當年的24.6%。而從票房來看,卻分別佔到了當年年度票房總額的65%、58% 和79%。” 中國內地與香港的合作,不僅擴大了內地市場的國産片市場份額,為香港電影創作提供了更廣大的市場空間,更重要的是,通過合作拍片,不斷更新著中國內地電影創作人員的創作觀念。應該説,這些歷史上曾經有過的華語電影區域性的合作,為建構更深入的華語電影區域性産業體系提供了有益的經驗。 

  二 

  從現實條件來看,兩岸四地目前處在歷史上最為寬鬆的意識形態氛圍之中。香港、澳門回歸已經十餘年,內地與港澳之間的經濟、文化合作逐漸深入,彼此的關聯性也更加緊密。中國大陸與臺灣的關係,也在近一兩年中取得了跨越性的發展,兩岸直航,以及正在討論中的兩岸經貿協定(ECFA),都為兩岸關係的深入發展釋放出令人高興的信號。這些都為構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華語電影區域化的産業體系,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條件。在電影方面,中國大陸的電影産業正在快速的發展,“全國城市院線票房總收入卻高達62.06 億元,同比增幅42.96%,而全球電影市場近年的平均增幅只在8%左右。中國已成為全球票房增長速度最快的市場之一……全年電影綜合效益106.65 億元,同比增長26.47%。”  

  2010年初,國務院頒布了《關於促進電影産業繁榮發展的指導意見》(9號文件)。指導意見中的許多措施,對構建華語電影區域化體系是十分有利的。如,關於積極培育新型企業的措施,就為區域化建構提供了很好的體制上的便利。以往,中國大陸的電影企業長期政企不分,公民營企業待遇不平等。但在2009底,中國內地的國有電影機構全部完成企業化改造,允許外資和民營資本進入國有製片企業,這使得國有企業朝向規模化和國際化的方向有了體制上的保證。並且,9號文件在企業的政策待遇方面也進行了鼓勵性地調整,明確提出“對非公有制電影企業在投資核準、土地使用、財稅政策、融資服務、對外貿易等方面給予國有電影企業同等待遇”。這一規定為專業的大型電影企業在華語電影區域化建構中發揮應有的作用,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政策支援。如前所述,亞洲華語電影區域化的建構,離不開有實力的電影企業在其中所起到的推動作用。華語電影區域化的建構也只有依靠這樣一批有實力的電影企業,它才能夠形成真正具有産業效益的經濟統一體,才能真正擺脫過度行政化對於華語電影區域化建構所形成的障礙。同時,9號文件還鼓勵加大投融資政策的支援,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電影企業的金融支援力度。由於中國內地和臺灣地區都已經加入WTO,,港澳地區本身就是亞洲重要的金融中心。利用兩岸四地開放的金融業,能夠為兩岸四地華語電影區域化建構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務保障,這是在上世紀的若干次局部的合作中所沒有的利好資訊。兩岸四地可以充分利用金融機構對於電影業的支援,在一種新形態的融資體系中,完成兩岸四地華語電影的製作整合。目前,中國內地的華誼公司已經上市,中國電影集團和保利博納電影集團也在籌劃上市,並且,有一些合作製片的項目已經獲得了金融機構有限度的貸款支援。這些都為更深入的資本運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對於中國電影走出去,形成更廣闊的華語電影市場,9號文件也提供了很好的政策扶持。加快培育海外行銷的市場主體,拓展渠道,完善網路,對於華語電影區域性的電影産品的行銷和發行提供了基礎性的政策服務。在硬體方面,中影集團數字基地的建立,使亞洲擁有了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前後期的製作工場。它的意義在於,華語電影可以高品質地完成從前制到行銷的整個電影生産過程。 

  而以目前兩岸四地各自的電影産業狀態來看,形成華語電影區域化的産業整合體,對於解決四地各自的問題是有所幫助的。大陸地區電影産業雖然有高速增長的態勢,但整體電影創作依然是面向內地市場的思維。這導致了影片數量激增但出口卻有限。大量影片擠壓在片庫沒有機會上映。而這些影片由於只照顧內地電影觀眾的欣賞趣味,或者遷就中國長期以來所形成的官方電影的思想,使得這些影片基本上沒有海外市場。而從市場角度來看,大陸一線城市的影院基本處於飽和狀態,而二三線城市的院線投資所需的時間和資金又是短期內無法實現他們所應達到的效益。而如果把華語電影區域性建構作為長遠的目標來説,不僅創作觀念會發生巨大的改變,不至出現目前比較狹隘的創作觀,新的藝術方法和觀眾定位都將為中國電影帶來氣質上的變化。並且,有實力的電影院線公司能夠把業務有意識地拓展到亞洲華語電影區域,整合現有的電影院線,那麼,院線就成為跨地域的電影銷售體系,産生效益的時間和規模勢必有一個很大的飛躍。從歷史上看,僅僅一個香港地區的國泰和邵氏公司,能夠在南洋地區建立自己的龐大電影帝國,並成為香港重要的電影工業支柱。因此,跨地域的院線(市場行銷體系)對於中國內地電影的改變是巨大的。而在港澳地區,由於歷史的原因,澳門電影業始終沒有發展起來,而香港電影近些年的發展,又過度依賴大陸市場,致使香港本土市場,以及原本屬於香港電影的東南亞華語電影市場基本淪喪。這種高度的依賴性不僅對於電影內容生産帶來很多短視的做法,也使得香港電影逐漸失去了本應在華語電影區域性整合中,所應該扮演的開放與自由的角色。而對於臺灣電影來説,自上世紀90年代失去本土電影市場以來,始終在苦苦等待崛起的機會。儘管近一兩年出現了《海角7號》《艋胛》等票房收入超西片的電影,但本土工業始終沒有形成自己的競爭力。現在,越來越多的臺灣電影也在尋求大陸以及香港的資本合作,但在一個局部性地合作中,也很難形成規模性的效益。因此,從兩岸四地目前各自的電影産業局限性來看,建構一個華語電影區域化的産業體系,可以最大限度地整合四地的電影産業資源,並最終形成具有輻射性與影響力的華語電影核心圈。 

  三 

  在華語電影區域化的建構中,我們似乎也應該看到其中存在的問題或者説障礙。假如對這些問題沒有足夠的重視和有建設性的研究,它們可能會阻礙華語電影區域化的建構。首先,在華語電影區域化過程中將面臨的是文化認同問題。中國大陸與臺灣地區由於歷史的原因,在政治價值觀的差異,曾經使兩岸長期處於對峙的狀態。兩岸都視對方的電影為政治宣傳。而由政治價值觀所引出的文化價值觀也頗有差異,臺灣比較不認同大陸長期以來所形成的紅色文化傳統。上世紀90年代之後,這樣的情形有所變化,最直接的表現就是,由臺灣投資,兩岸三地合作拍攝了一批具有傳統文化格調的影片,像《大紅燈籠高高挂》、《菊豆》、《霸王別姬》、《炮打雙燈》、《五魁》等,兩岸的電影工作者似乎在另外一種題材中找到了共同感興趣的文化命題。進入新世紀以來,兩岸的電影交流並不算多,而最近的成果就是《白銀帝國》。由此,我們可以看到,隨著兩岸關係不斷地走向正常化,歷史所形成的文化包袱與偏見正在退場,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更為理性的,尋求合作的態度。從兩岸歷史上合作的電影類型來看,具有文化色彩的歷史大片似乎可以成為華語電影區域化後,重要的兩岸合作的題材領域。也就是説,兩岸華語電影的創制,完全可以開闢出一條不同於香港與內地合拍動作商業大片的形態,可以就中華文化中富有意味的,併為兩岸所能接受的題材與命題進行合作。在香港與內地合作方面,由於合作的歷史較長,同時香港電影本身所具有的商業性與去政治化的特色,使得內地與香港在商業大片的合作方面,體現出無可比擬的優勢。從這兩年,中國電影的票房成績可以看到,香港與內地的合拍片幾乎佔到了票房的2/3以上。當然,在票房飄紅的背後是類型的單一與價值觀的紛呈駁雜。一些粗製濫造的商業片充斥電影市場,由於缺少一個大的區域性的市場,香港與內地的合拍始終無法超越香港電影氣質中那些比較庸俗和膚淺的元素。這尤其表現在香港與大陸合拍的一些古裝大片上,比如《花木蘭》、《蘇乞兒》等。因此,在文化的認同方面,香港更多的是用自己對於電影娛樂性的理解,來改造中國文化本身所具有的符號性的意義。但不可否認的是,香港電影本身的商業電影經驗,以及它對最新電影技術的敏感性,使得香港電影始終保持一種有活力的平民本色與精湛的製作水準。而香港電影這一優勢正是華語電影區域化建構中所不可或缺的成分。因此,在文化認同上,兩岸四地的電影應該優勢互補,在文化多元性的前提下,共同創制優良的華語電影。 

  其次,在華語電影區域化的建構中,所面臨的更為現實的問題是,兩岸四地在金融支援和資本流動中所遇到的問題。儘管9號文件對於金融業支援電影業提出了政策性措施,但落實到具體的可實施性方案的時間表還沒有出來。缺少更規範、更強有力的金融與資本的支援,華語電影區域化的建構將缺少血液。兩岸關於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協定(ECFA)還在討論中,臺灣電影享受國片待遇的時間表也未確定,這也使得兩岸四地形成核心圈的進程無法快速運轉起來。香港與內地雖然由於CEPA的關係,港片享受了國片的待遇,使得資本與金融支援更有介入的意願,但目前合拍片的主要資金還主要來自於內地公司的自有資金和一些社會閒散資金,香港的金融體系與內地的金融體系,尚未就文化産業的金融扶持形成統一而有效的體系,因此香港本土電影越來越傾向保守的本港策略,鮮有拓展的資金與市場規劃。而所有這些,都可以看作是金融資本對於兩岸四地華語電影依然處於審慎的觀察之中。 

  最後,我認為華語電影區域化建構的一大障礙來自於觀眾,或者更準確地説是年輕一代觀眾。如果説,上世紀兩岸四地的局部合作得益於老一代觀眾對於中華文化的情感與認同的化,那麼,今天年輕一代的觀眾,這些已經離不開網際網路絡,習慣了好萊塢電影和西方式的情感表達的年輕觀眾是否能夠真正成為華語電影最忠實的觀眾。換句話説,區域化的華語電影將會呈現出怎樣的文化形態、類型趣味追求和美學追求,這是對於華語電影區域化建構的考驗。 

  不論怎樣,建構以兩岸四地為核心的華語電影區域,它的文化意義不僅在於可以在一個經濟互利的系統中,完成對於華語電影的有效整合,更重要的是,這樣一個電影區域的建立,可以漸進式的把華語電影的影響力逐步向東北亞拓展,使日本、韓國等東亞國家也加入到這樣一個泛亞洲的文化區域當中。以電影為媒介,最終達成亞洲文化的自主性,從而形成與西方話語的對話機制,使文化亞洲的理念成為有感召力的充滿智慧的文化經驗。 

  吳冠平  男,電影學博士、《電影藝術》雜誌主編、中國臺港電影研究會秘書長、華語青年影像論壇發起人 

  

[責任編輯:張瑞宸]

相關閱讀:  

涉臺常識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