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交流專題  >  第八屆  >  嘉賓觀點  > 正文

張會軍:推動兩岸電影多元交融與繁榮發展

2012-10-28 11:15 來源:民進中央宣傳部 字號:     轉發 列印

  中華文明的五千年曆史,維繫于文化傳統和民族血脈,其精神和情感方面的影響力,仍然滋養著我們,是兩岸中華子孫的豐富遺産,並在世界上發揮著重要作用。 

  今天,電影産業仍然是各個國家最後一個面臨全球化的領域,而電影在商業方面具有非常多契機,其主旨是處在沒有完全被文化全球化的邊緣領域。隨著全球化經濟的發展,我們越來越開始注意兩岸電影在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方面的創造力和影響力,其也成為我們視野中越來越聚焦的問題。 

  電影是一個國家歷史和文化的寫照,電影産業既是一個商業經濟領域的概念,也是一個文化傳統意義的概念;電影既是一個文化研究的平臺,也是一個産業研究的範圍。電影藝術本身的形式和內容是一個國家技術、文化、精神的內涵;電影的技術品質和藝術成果也是一個民族文化、藝術發展水準的特徵。目前兩岸電影産業和電影發展的水準,既反映了一個兩岸中華民族對電影藝術的重視結果,也標誌著一個華語電影藝術水準和狀態。電影領域的産業發展,有其相對的特殊性和行業性,也有其特殊的技術性、藝術性、商業性、操作性、綜合性、群體性、形象性和長期性等方面的特點。 

  本次海峽兩岸電影文化與電影發展論壇,將在海峽兩岸電影文化與電影發展方面有著非常重要的促進意義,也意味著我們兩岸電影界的人士有自覺意識要共同搭建一個中華電影文化交流的平臺,要通過一些有針對性和務實性的交流,促進兩岸電影産業的繁榮和發展。 

  一、今天世界電影本身所面臨的共同問題:  

  今天的電影,已經在其本性、特徵、屬性、製作、傳播、影響方面,有了非常巨大的變化,甚至面臨一些根本性的革命。 

  電影特性開始變化:電影誕生並開始的出現,是建立在“照相本性”和“物質現實的復原”的基礎上,其電影影像本身具有紀實性、記錄性和複製性真實、紀實的鮮明特徵。而今天的電影影像創造,不需要物質和景物在攝影機面前真實存在,通過各種方法都可以最終産生不同形式的銀幕影像,影像的創造也已經不具有攝影機、膠片的唯一性,其影像也不再具有真實和紀實的本性,而是完全是由實拍的、技術的、虛擬的、組合的多元方法完成的。人們不再相信電影的影像“真實性”,電影其藝術性也已經完全改變,越來越模糊在商業的運作的過程中。 

  傳統電影面臨挑戰:傳統電影開始就是建立在感光化學和銀鹽技術基礎上的物理幻覺和材料視覺上,使得所有的電影創作者在電影製作的技術環節控制上,在技術上、在藝術上,在技術與藝術的結合上直接面對的現實的被攝對象,所有的技術方法使用,都是為了各種各樣的藝術效果。但是,那時的電影創作中的藝術表現雖然是變化豐富,但是,至高無上的藝術、方法、風格,仍然受到技術的制約,而今天的數字技術(包括三D技術),對影像有著非常大的影響和改變,在電影製作的藝術上不斷探詢和執著創新與電影數字精神的緊密結合成為了具有非常意義的行動。 

  數字電影技術突進:數字電影的技術突進,是現代電影新技術革命的結果。數字電影是現代工業技術的産物,是建立在電腦技術基礎上的視覺效果,是一個綜合影像結果。數字完成影像的過程,會涉及到設備、技術、藝術、硬體、軟體不同領域的人員,數字技術的出現,使創作者在創新實現和創造影像的過程中,藝術效果更多依靠電腦技術、程式和軟體完成,在藝術方法和藝術探究上,與數字技術緊密結合,追求更加新穎的視覺影像效果,從而改變了影像的風格和構成形式,電影藝術借助數字技術有了更加多元的探究、創意和創新。  

  可以預見,現代數字電影新技術的發展,將會對兩岸電影産業的發展帶來非常大的變化。 


  二、未來兩岸電影界合作的重要性與展望:  

  電影作為世界性藝術已經跨越了百年歲月地長河,電影作為人類近代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對人兩岸的中華傳統文化發展的作用和影響是舉足輕重的。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和亞洲經濟的崛起,亞洲主要國家的電影産量和品質在不斷提高,其很多作品在國際電影節獲得眾多的獎項,同時,不同程度地取得了非常好的市場、票房及文化影響。 

  臺灣電影在上一個世紀,對中國傳統文化傳承,發揮了極其重要作用,特別是臺灣的一些本土電影,在老一代電影人努力下,非常關注臺灣現實的電影,這些電影在宣傳中國歷史發展、淵源、文化認同、大陸關係,宣傳中華傳統文化等方面,為臺灣電影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但是,由於後來世界電影、商業電影和電影産業化的發展,這些臺灣藝術性比較強的電影已經很少拍攝,甚至失去了市場,整體的電影生産也銳減,電影市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窘境,但是,臺灣電影的復蘇,僅僅是一個時間的問題。 

  在以前的很長時間,由於政治和歷史的原因,兩岸電影沒有什麼實質性的交流,特別是與兩岸年輕人在電影上沒有什麼溝通,儘管大陸年輕人對臺灣一些本土具有影響力的電影有所了解,但是,仍然看的不夠全面。而臺灣的年輕人更是對大陸電影沒有什麼了解,甚至對內地電影有排斥心理。 

  兩岸在電影方面的接觸和溝通是從電影教育開始的,工作做的也比較多、比較紮實,北京電影學院很早就與臺灣地區的高等院校在電影專業教育方面有非常廣泛地交流,而且,都有各自的經驗和優勢。北京電影學院先後與臺灣藝術大學、臺北藝術大學、臺南藝術學院、臺灣世新大學、臺灣嶺東技術學院及電影製作單位臺灣宏廣有限公司、臺灣西基科技公司、臺灣耀獅科技有限公司(YAOX5D)在進行多方面的交流與合作,共同培養適應兩岸電影産業發展的專業人員。 

  撇開兩岸政治、歷史的原因,我們要具有前瞻性地關注兩岸電影未來合作,怎樣使兩岸電影與中華傳統文化有所結合?怎樣使電影産品在兩岸有更好市場和票房?怎樣的發揮電影作者個人的創意和創造性?怎樣為各自的電影産業發展作出實質性的貢獻?怎樣地培養出更多電影創意和專業製作人才?怎麼樣使我們的電影作品可以適應世界電影産業各自市場的需求?怎樣應對世界數字技術所帶來的産業變革和變化?怎樣的進行兩岸區域的電影資源的整合等等?。 

  兩岸電影的歷史、規模、特色不盡相同,但是,在經濟全球化和文化發展多元化的今天,希望我們加強緊密地合作,充分利用兩岸的文化、地域優勢和以往交流的基礎,積極開展電影上的合作。 

  三、兩岸電影合作可以開展和推進的措施: 

  現在我們相聚在這裡,為我們的電影文化交流熱情和務實再加一些溫,非常必要,為此,為了推動兩岸文化交流,促進兩岸電影産業發展,我經過研究,提出如下的一些建議,供參考: 

  1)我認為,兩岸的電影應該早于政治和經濟進入全面合作的狀態,通過務實的方式,建立兩岸 

  華語電影合作拍攝製作機制和投融資平臺,建立電影院線發行共用模式,電影專業人才聯合培養等方面的構想和務實步驟。 

  2)儘快開展確定兩岸電影工作多元交流的重點,改變目前兩岸電影交流不對等的情況。應該是多舉辦一些主題性、特色性的電影放映,特別是一些在藝術上、商業上有影響力的電影導演作品的放映,通過這樣的方式,全面介紹、溝通兩岸的電影情況,減少生疏、遠離的狀態。 

  3)希望建立一個兩岸共同的電影合作體系和機構,促進電影文化內涵、生存發展空間的擴大。研究如何做大電影産業,注意兼顧並堅持電影地多樣性和多樣化,發展電影産品並促進其産業的上游、中游、下游的各個環節的完整和連接,激勵電影的生産力和創造力,使兩岸電影産業茁壯成長。 

  4)兩岸各自的電影行業主管部門,應當積極共同舉辦電影産業、電影製作和電影技術專題性的研討活動,就兩岸電影産業發展過程中所關心的問題,進行具體地協商和研究,分享兩岸各個地區電影産業發展的成功經驗和取得的成就。 

  5)現在是華語電影的蓬勃發展期,隨著兩岸經濟的開放,電影交流必將成為一種常態,面對這樣一個變化,兩岸在文化同源和語言同樣的情況下,我們要共同建立抵制美國電影的環境,創造條件建立一個華語電影的環境,首先,形成非常獨特的市場氛圍,在亞洲打開電影市場化的局面。 


  6)在電影文化方面要開展更多、更務實的展覽和交流活動,特別是加強電影人員和電影放映方面的文化交流,進行中國傳統歷史和中華文化的宣傳,針對青年人,開展一些電影活動,加大交流和了解,改變青年人對兩岸電影的看法,同時,形成非常強勢電影影響力和文化滲透力。 

  7)開放兩岸電影人士交流機制,制定積極辦法,放寬兩岸電影製作公司合作電影拍攝地限制,提高兩岸演員參加電影拍攝的比例,不限制人員、演員參加的數量,允許在兩岸更多播放電影,積極開展兩岸電影的引進、合拍、放映等相關的工作,特別是研究如何開展內地與臺灣電影節的合作。 

  8)建議加強兩岸電影資料方面的學術交往,可以首先交換各自電影資料館藏的部分資料;聯合資料館、圖書館,建立兩岸影片視頻查詢系統;開設對應、便利地利用網路、電子查詢的方法介紹電影産業、文獻資料、海報劇照、專業知識的平臺。 

  9)不定期的舉辦與電影文化、産業、技術有關的合作。合作開展對歷史電影拷貝進行修復和數字化保存工作,建立互換、查閱、有關兩岸相應電影影像資料、電影學術文獻、部分早期電影、電影、資料照片;引進兩岸各個出版社出版的電影專業書籍。 

  10)合作開展和組織有電影産業經驗、製作經驗、市場經驗的專業人員,研究電影創意、融資、製作、發行等關係,舉辦兩岸電影專業高級培訓班,特別是有計劃的培訓電影專業教師,使之幫助解決不同學校電影專業教學和課程。 

  11)聯合兩岸數字技術製作公司,適應電影數字技術的發展,共同開展數字電影製作和三D電影製作,特別是要研究數字高清三D技術在電影製作中的運用,研討我們如何應對並改變傳統電影專業教學向數字技術地轉變合格發展,使各自電影專業教育、教學和課程能夠適應電影産業的發展。 

  12)溝通兩岸動漫電影製作公司,合作開發、製作動漫電影,共同培訓年輕專業動漫創意和製作人員,開展動漫電影的市場調研,研究數字技術、三D技術在動漫電影中的運用,研討如何獨立研發具有智慧財産權的動漫電影作品和後産品。 

  13)兩岸電影院校的電影教育歷史、規模、定位、特色不盡相同,但是,在經濟全球化和文化發展多元化的今天,希望我們加強緊密地合作,充分利用兩岸的地域優勢和以往電影專業交流的基礎,積極開展電影專業教育、教學上的合作,可以在教師、學生、課程、拍攝、研究等方面具體開始。 

  14)不定期地舉辦兩岸電影院校和電影專業之間有關電影教育、教學課程、教學示範、實踐教學的交流活動,舉行兩岸學生電影作品放映交流活動,特別是加強學生之間的學習製作電影的溝通,通過學生具體作品的專業放映,使其各個院校在電影專業教學上有進一步地相互了解。 

  15)定期舉行電影教育、教學高層接觸和互訪,對口進行電影專業教師之間的教學上交流,研討和解決電影專業教育中的相關問題,特別是互換一些教師、學生到對方學校進行教學和上課學習,交流各自電影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獨特特點,使電影專業教育適應社會和産業發展。 

  16)集中研究網際網路時代兩岸電影工業應該如何應對世界發展,重新思考研究電影産業如何利用網際網路進行做大和傳播,研究電影在今天如何創造條件在影院、手機、網路等相關媒體上進行傳播,就各方感興趣的電影問題進行專題討論。 

  兩岸的電影,有非常多的事情可以做,而且,做好了可以促進兩岸其他方面的深入合作和交流。 

  我們要讓兩岸電影有一個最正式的方式接觸,最緊密的方式合作,讓雙方找到彼此更好的生長的環境,所有的製片人、導演都要學會堅持內心,學會關注商業,真正在電影方面做大、做強。我們要特別鼓勵兩岸年輕電影製作人、導演,早一些進入正規的電影工業體制和領域,開始的時候,由於資金和個性的問題,可以,游離一段時間,做自己獨立電影和作者電影,但是,最終還是要思考,自己的定位,面對電影産業機制和工業體制的問題。 

  進入21世紀,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影響越來越巨大,文化在政治和經濟的影響力中,躍居成為在世界具有舉足輕重作用的第三力量,中華文化歷史、形象和文化實力越來越成為世界性關注的問題,我們不能等待,只有開始工作,通過電影,擴大中華傳統文化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和影響力。(作者為北京電影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教授) 

  作者情況: 

  張會軍,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一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一屆全國委員會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委員; 

  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 

  北京電影家協會副主席; 

  北京影視家協會副主席; 

  中國電影電視技術學會常務理事; 

  中國藝術教育促進會副主任; 

  北京影視研究基地首席專家; 

 

[責任編輯:張瑞宸]

相關閱讀:  

涉臺常識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