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交流專題  >  第八屆  >  嘉賓觀點  > 正文

趙葆華:電影輸出與國家戰略

2012-10-28 11:14 來源:民進中央宣傳部 字號:     轉發 列印

  全球仍陷在金融危機之中,中國經濟卻驚艷世界,依然保持上升勢頭。這不但是中國經濟的幸事,也是中國文化産業的幸事。中國電影就面臨大規模輸出、搶佔海外電影市場的絕佳機遇。 

  中國電影大規模輸出海外,讓世界充分認識中國電影和中國形象,這是中國電影人的夢想。然而長期以來,特別是在中國電影實施産業化之前,我們在一個層面,往往誤讀誤解我們電影的宗旨和方向,而使中國電影輸出不能蔚然成陣。 

  那些年,我們以為我們的電影業其方向和宗旨,既然是服務於人民、服務於社會主義,電影走向海外、輸出海外,就不在服務宗旨之列。於是,重內需輕輸出,重國內輕海外,是順理成章的文化行為。以往,我們也有電影輸出,但常常是單兵突進、單打獨鬥,非規模化非産業化。我們重個體藝術家的個體作品在國外電影節亮相,我們也曾有藝術家在重大電影節上斬獲重要獎項,比如張藝謀、陳凱歌、謝飛、王家衛和張元、賈樟柯、王全安、王小帥等人的作品,次第獲得柏林電影節、威尼斯電影節和戛納電影節大獎,屢屢給中國電影帶來殊榮,讓世界認識和喜愛中國電影。但,這僅僅停留于海外電影節上的驚鴻一閃,中國電影還未能以産業化的姿態規模化地挺進海外市場。其實,中國電影走向海外輸出海外,既宣傳了國家形象和民族文化,也拉動整個中國電影産業鏈,推進中國文化産業,強勢文化産業,這是從更廣義方面為國家服務,為民族服務。在中國電影走向海外問題上,劃地為牢、選擇放棄,不但不可取,也不符合國家發展戰略。 

  中國電影不以産業化姿態走向海外,外國電影卻以産業化姿態走進中國。自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外國影片尤其是好萊塢電影挾資本和製作的強勢同國産電影一起角逐中國市場。好萊塢電影每年從中國電影市場掠走全國電影票房的百分之四十左右。不僅是電影票房的流失,更為嚴峻的是,美國大片在席捲中國電影市場的時候,也在中國銀幕上強勢複印美國形象,向中國觀眾推介美國精神。這是不容商量的“世貿規則”。面對好萊塢電影的強勢文化進入,世界不少國家都充分警醒地樹起保衛民族文化安全的大旗,在本土電影市場與好萊塢電影展開絕地反擊,實施文化競爭與文化保護。保衛文化安全的根本辦法,不是實施文化上的閉關鎖國,而是參與競爭,讓民族文化在與外來文化對話中形成強勢。 

  國家“十一五”發展規劃已經把文化産業作為調整經濟結構的重要舉措,已經推出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戰略方針,這是國家戰略。2010年1月21日下發的《國務院辦公廳關於促進電影産業繁榮發展的指導意見》,將“大力推動我國電影産業跨越式發展,實現由電影大國向電影強國的歷史性轉變”上升至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戰略高度。文化傳播能力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決定因素。現在不是中國電影要不要走出海外的問題,而是中國電影必須要走出海外、怎樣走出海外的問題。中國電影既是中國文化産業的重要部分,參與國際文化産業競爭與互動、對話與共榮已是不可回避的時代課題。就國際電影産業圈流通與競爭而言,不參予就出局,強勢登場弱勢遭逐!中國電影未能規模化輸出海外、佔領海外市場,還有一個主要原因,那就是中國電影在世界電影格局中還未形成強勢,在産業狀態上還難以在海外與“他者”對抗和競爭。中國剛加入“世貿組織”的時候,中國電影年産量在80部左右徘徊,年票房收入不到10億人民幣。中國電影還沒有國産大片可以橫掃市場。中國電影實施産業化道路從2003年開始,已進行七年時間,今日的中國電影已非昔比。單就剛剛過去的2009年而言,年産故事影片456部,全國電影票房(不含農村市場)達到62.06億元,同比增幅達42.9%;電影綜合收入106.6億元,再創歷史新高。中國電影市場是全球增速最快的電影市場。國産影片在國內市場的佔有率超過總票房的60%,連續7年超過進口影片。這一年,我們的主流大片如:《建國大業》、《十月圍城》等票房顯赫,全年票房過億的國産影片創紀錄地達到12部。此外,每一天中國電影市場將增加1.7塊銀幕。自《英雄》問世,中國大片已攪熱國內市場,讓觀眾重回影院漸成文化節日般的儀式景觀。中國電影以中華文化之風貌、産業文化之助力,可以同好萊塢電影進行文化對話,可以行走世界電影市場打拼中國電影天地。而且,我們還有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強大後盾。至此,我們可以説,中國電影已進入快速發展期和黃金機遇期。 

  中國電影走向海外的時機已經成熟,這不僅因為中國電影和中國電影産業已經在大發展;而且因為面對這個充滿危機和變數的經濟時代,需要文化來溫暖人心、振奮人心,這個充滿危機的經濟時代,也需要健康的文化産業來注入活力。1997年亞洲捲起金融風暴之時,多數亞洲國家市場蕭然、經濟萎頓,而日本和韓國當此之時打造本國的文化産業。於是,日本的動漫産業驚艷天下,稱雄國際;而韓國的影視劇也趨勢崛起風靡亞洲、涌向世界。韓國在短短幾年內發展成為世界上的第五大文化産業強國。韓、日的文化産業皆在此時由內向型轉向內外兼顧型,成為本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産業。 

  中國電影走向海外應有明確的發展戰略。首先應堅守中國電影的文化身份,不要在與“他者”對話中,特別是與好萊塢文化對抗比拼中迷失自己。就電影文化而言,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堅守中國電影的文化身份,就是堅守中國電影的文化立場、文化方向、文化精神、文化理想和文化傳統。我們在與“他者”電影文化對話及競爭中,張揚中華民族精神,中華民族氣派、中華文化元素和時代風情,同時融合進步的外國文化,豐富發展中國的電影文化。中國電影的輸出方略,既要憑中國主流大片去打開海外市場,也要憑中國特色的具有人文溫情、人類精神的藝術精品去征服人心。讓海外市場的不同受眾領略、喜愛類型豐富內容豐盈的中國電影。內需與外銷是有區別的,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充滿著美好人性的誠意之作、精品之作。在這一點上,電影的人文主題,真善美的人性主題,是具有普世價值的。中國電影走向海外必須以産業姿態,遵循産業規律強勢出場,規模化推進。小打小鬧必被市場浪潮淹沒。所謂強勢出場,既推出具有文化強勢、藝術強勢、製作強勢的作品,推出本身也要形成強勢,聯翩推出,多方位推出,集團化推出。應有科學的行銷策略,有清醒而準確的走出海外戰略,有後勁有可持續性,關鍵是有聯翩而出的好作品。概言之:渠道為王——建立海外市場渠道是硬道理;而得終端者得天下(市場)。所謂終端,即是海內外觀眾滿意的好作品。 (作者為《電影》雜誌社社長兼總編)

 

[責任編輯:張瑞宸]

相關閱讀:  

涉臺常識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