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交流專題  >  第八屆  >  報道集萃  > 正文

綜述:借電影讓中華文化揚帆出海

2012-10-26 13:16 來源:人民政協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電影如何反映文化?“《非誠勿擾》在大陸以三億人民幣總票房收入,創造了國産片票房紀錄。然而這部炙手可熱的電影在臺灣只賣出兩百萬台幣。”近80歲高齡的臺灣著名導演、兩岸電影交流委員會主任委員李行在研討會上面對提問,每每拿出這個經典事例,寄望兩岸電影人需不斷加強溝通合作,藉以促進兩岸文化的統一與融合。 

  而這,也正是13至15日分別在上海和蘇州舉行的,第八屆海峽兩岸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研討會暨海峽兩岸四地電影産業發展論壇的主題與目標所在,80多位兩岸四地電影人在這場電影的“盛宴”中達成共識——繁榮電影産業,將中華文化推向世界。 

  傾力打造社會服務工作品牌 

  “海峽兩岸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研討會”是民進中央社會服務工作的品牌之一。 

  “早年海峽兩岸同胞的往來並不像現在頻繁,交流交往的渠道也還不多。為了給兩岸學界特別是文化界搭建一個長期的交流平臺,在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葉聖陶研究會名譽會長許嘉璐,全國政協原副主席、葉聖陶研究會會長張懷西的共同提議下,決定每年以中華傳統文化為紐帶,邀請兩岸學者就共同關注的話題進行研討。”在12日晚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民進中央副主席王佐書介紹了研討會的淵源。 

  如今,研討會已經舉辦到了第八屆,影響力逐漸變大,學術水準也不斷提升。民進與部分臺灣學術界和政界也建立了良好關係,並與臺灣數十所大學、科研院所、社會團體建立了廣泛的聯繫。同時,臺灣學者參加研討會後,更增進了對大陸的了解。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需要從更具體、更務實的方面努力;兩岸之間的交流與溝通,有必要向更全面、更廣泛、更多元的目標發展。”在論壇開幕式上,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進中央主席嚴雋琪指出了研討會更務實的目標。事實上,研討會從第七屆開始改變了就文化説文化的主題,而選擇從兩岸醫學交流談文化溝通,取得了全新效果。 

  “電影也是一個獨特的文化載體,幾千年的積澱使得中化文化成為中國電影的根。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就是中國電影的精神。”作為本次論壇的另一家主辦方,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導演李前寬認為,此次以電影作為文化交流的橋梁是一個很好的“突破口”,兩岸四地電影産業都正面臨著壓力和挑戰,共同探討電影與文化的彰顯與交融,無疑可以推動文化的交流和借鑒。 

  為此,第八屆海峽兩岸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研討會的主題著力點——海峽兩岸四地電影産業的發展得以確立,兩岸四地電影人為了電影事業的發展真正地開誠佈公,其中有交鋒,也有共鳴,但大家都認同電影最終的勝利要靠文化的力量。 

  華語電影靠什麼贏得市場? 

  去年以來,《2012》、《阿凡達》等好萊塢大片相繼在中國創下票房奇跡,相反研討會上有關專家透露2009年中國電影400多部中最後放映的只有100多部,“表面”、“庸俗”、“無趣”成為華語電影被詬病的標簽。高成本大製作的西方電影高科技支撐下的巨大成功顯示了好萊塢的魅力,有著共同文化淵源的兩岸四地電影産業又該靠什麼贏得市場? 

  “我已經20多年不進電影院了”許嘉璐的開場白,惹笑全場,卻不是笑話。許嘉璐説,他知道專家學者不進電影院,農民和農民工也不進電影院,普通老百姓去電影院的頻率又是多少?“從什麼時候開始,大眾電影開始不那麼大眾了。” 

  在對這個問題的自問自答中,許嘉璐稱自己將文化需求分為三類,一類引導人們走向崇高,一類讓人家保持平凡,一類則催促人們走向沉淪。他認為,凡是有正義感的文化工作者,都應該提倡崇高,允許平凡,拒絕沉淪,思考當下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引導中華民族走向崇高。 

  無獨有偶,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進中央主席嚴雋琪對電影産業的發展也持同樣觀點。她認為,電影要反映現實,要讓人知道我們為什麼這樣生活,這樣生活有什麼意義。如果電影只考慮視覺享受,不反映老百姓的喜怒哀樂,不能傳遞希望、自由等理想,中國電影不會有長遠的影響力。電影靠什麼來贏得市場?離開製作,但也要有人心向善的力量,揭示社會變革的趨勢,防止道德滑坡應該是電影的重要功能之一。 

  “越是在這個浮躁的時代越要用心拍電影”,臺灣導演王童在短短幾分鐘的觀點闡述中,屢次提及“用心”二字。他認為,如果華語電影只會跟著西方電影做表面文章,就會忽略中華文化的智慧和精髓,失去東方特色就更無法佔領一席之地。 

  北京電影學院講師唐夢也表示, 受到當前經濟發展特徵的影響,現時代的道德困境已經到了必須給予重視的地步。“因此中國電影産業的社會效益,是比其經濟效益更為重要的社會功能上的要求。” 

  在眾多對電影走向崇高的嚮往中,有一個聲音十分特別,他是香港電影導演會終身名譽會長吳思遠。“在一個開放多元的社會,有好的電影也必然會有爛片,對此也該有包容。”以其最熟悉的香港娛樂片為例,他説,電影的功能有很多,如果你還達不到傳遞崇高的道德,能夠用趣味和娛樂讓受眾獲得純粹的輕鬆,這也是一種不錯的功能,很多不説什麼大道理的美劇和韓劇卻是用“笑中帶淚”的方式給人希望。 

  兩岸四地電影産業向何處行? 

  面對當前西方文化的強勢包圍,中華傳統文化如何實現自身的現代化,如何與現代的電影手段結合,是所有華人電影界同仁面臨的共同課題。“華語電影走向世界,需兩岸四地共同努力,取長補短,形成‘大華語’地區。”這是兩岸幾代電影人的心願,在此次論壇上再一次被提出。 

  大陸有全球最具有發展潛力的市場和深厚的文化傳統;臺灣則較早建立海外發行網路,具有豐富人才資源;香港電影在技術和商業運作上技高一籌;澳門在傳承文化上有獨到之處。經過對兩岸四地電影産業發展背景的分析,論壇認為兩岸四地電影産業攜手開拓全球市場是絕對可行。 

  “兩岸四地須以共同的民族人文資源為電影的根脈,構建中華文化主體性的底蘊。這樣華語電影才能與美國好萊塢既抗衡又合作。”北京電影學院教授黃式憲為了此次論壇,專門抽出20多天時間在四地做了實地調研,他始終堅持兩岸四地在電影上的通力合作,為了贏得在國際主流電影市場上的民族話語權,我們需要不斷深入發掘本土民族文化資源的“原點”,不能亦步亦趨跟著好萊塢的腳步走。 

  “中國電影的未來在於青年,關鍵要造就一批青年人才。我們兩岸四地電影界應該為這些年輕的朋友搭橋鋪路,為新生一代的電影隊伍成長做出努力。” 

  “電影有大片也有中片和小片,政府的責任要讓中小片都有發行空間。現在電影院放映的只有大片,政府可以考慮通過免稅等方式給小片生存空間。” 

  “數據顯示,北京城市人口占全國城市人口的2%,但是電影票房收入佔全國的13%,有的小城鎮卻十來年沒有放過電影。專家們認為,華語電影只有打動自己才有可能打動別人。如何讓華語電影先接受盡可能多的中國人的欣賞還是一個任重道遠的問題。” 

  …… 

  電影人的毫無拘束地暢談,相互激發了更多靈感。李前寬在論壇上發出現場倡議,“兩岸四地電影人建立一個電影發展聯盟,在電影投資、拍攝等方面建立協作機構,開展定期對話和協商,促進本地區對電影的政策傾斜,共同提升中國電影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華語電影正處於轉捩點,本屆論壇的舉辦得到了兩岸四地電影人的肯定。電影是文化最生動活潑而易於接受的載體,華語電影如何重新起步,推進當代世界電影在文化和審美上多極均勢、多邊對話的新格局,有待兩岸四地的共同解答。 

[責任編輯:張瑞宸]

相關閱讀:  

涉臺常識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