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冬青:日本養老模式的發展經驗及對中國的啟示

2012-10-29 15:09 來源:民進中央宣傳部 字號:     轉發 列印

  摘要:21世紀是全球老齡化的世紀,人口老齡化使老年人口數量迅速增加,進而導致老年照顧需要的增長。另一方面家庭照護資源減少,老年照顧資源出現斷層。日本和中國同屬亞洲國家,有著共同的東方文化背景,日本十幾年前就進入高齡化社會,老齡化程度大大高於中國,該國很早就開始重視老年人照護問題,2000年4月開始實行的介護保險制度(老年人護理保險制度)在照顧對象的全社會覆蓋,資金的運用,介護程度的認定、評價及專業人才的培養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隨著中國家庭結構趨於小型化,空巢家庭的不斷增多,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已不能滿足現代社會的養老需求,養老問題需要社會和家庭共同解決,借鑒日本護理保險制度的先進經驗,要整合國家、企業、地域和社區、家庭和個人等社會資源,構建中國特色的以社會養老為主的多元化養老照護體系,是解決這一矛盾的最佳途徑。

  關鍵詞:老齡化  介護保險  多元化養老照護

  一 日本老齡化的現狀及發展趨勢

  根據最新出版的日本老齡社會白皮書,到2011年10月,日本的總人口是1.2780億,65歲以上的老年人已經達到2975萬人,老齡化率達到23.3%。日本人的 平均壽命83歲,其中女性平均壽命為86歲,高居世界第一位。65歲以上老年人的人口中,老年人夫婦家庭619萬戶,獨居老 年人502萬戶。74歲以上的高齡老年人1471萬人,佔總人口的11.5%。到2013年老齡化率將達到25.1% , 2035年老齡化率達將到33.4% [1] 。到2050年,日本每2.5人中就有一人在65歲以上,日本將進入名副其實的超高齡社會。平均壽命的普遍增長給日本社會帶來了嚴重的人口老齡化問題,可以説日本是用史無前例的速度進入了老齡化社會,並且社會老齡化的趨勢將進一步加劇。目前每4個工作人員養一個老人,到2025年,每2個工作人員養一個老人,到2050年,每1.5個工作人員養一個老人,社會保障體系將面臨極為沉重的壓力。

  中國自2000年成為老齡化國家以後,正處於快速老齡化的階段,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急劇增加,根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10年底,全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1.77億,佔總人口的13.26%,65歲及以上人口達1.18億,佔總人口的8.9%,且每年以700萬的速度在增加。到2020年,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將達到2.48億;到2050年,將達到4億。另外一個嚴重的問題是到2039年,“人口紅利期”將消失,那時2個工作人員必須供養1個老人,社會養老的經濟負擔明顯加重,中國將迎來深度化的老年人社會。到2050年中國老年人口將會發展到日本的4—9倍, 日本曾經也經歷了比較相似的人口推移,在過去20年當中日本老年人的養老方式和想法發生了一個很大的變化,曾經日本所經歷的過去30年的發展變化歷程,中國要在接下來的二三十年當中會走過同樣的過程。

  二 日本的社會養老保障制度

  日本自2 0 世紀50 年中期經濟起飛之時, 就仿傚歐美福利國家開始建設老齡化社會預防體系。少子化的後果使獨居老年人的家庭不斷增加,家庭護理者的年齡結構偏大,很多是老年人照料老年人,能力和水準均有限;同時,由於文化的影響,日本老年人喜歡居家護理,但社會的進步使承擔家庭護理絕對主力的女性進入社會的機會增大,老年人在家已很難找到合適的照顧者。社會關注的焦點集中在如何通過社會間互助,利用有限的人力資源,使社會保障體系更加高效與公平。經過半個世紀的探索, 日本已經成為當今世界上社會保障制度比較健全的國家。日本的社會保障由面向老年人及殘疾人的社會福祉,面向低收入家庭的公的扶助,提高維持全體國民健康的公眾衛生以及社會保險四大部分構成.其中社會保險包含年金、醫療、介護、勞動保險等幾項內容,是一個綜合性的社會保障網路,涵蓋了從人的出生到死亡的人生的不同階段,涉及到養老的方方面面。

  日本的社會養老保障制度有如下幾個特點。首先,年金、醫療、護理實現了全覆蓋,而且三者都採取了社會保險的方式,也就是説你個人需要繳納保險費才能享受到相應的服務,從實際效果來看,年金制度已經成為保障老年人晚年生活非常重要的制度,日本有70%的老年人實際上主要在依靠年金生活。醫療方面,只要在醫院和相關診所裏提供醫療保險證,自己繳納10-30%的醫療費後,即可享受先進的醫療服務,沒有地域的限制。日本人平均壽命世界第一,可以説與健全的醫療保障密切相關。照護方面,當身體需要護理時候,可以使用介護保險享受由社會化的服務機構提供的老年人生活所必須的照護服務。其次,日本的社會保障有國家公費投入,經費來源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國家投入;二是保險費;三是保險費運營利息收入等,其中保險費佔60%,佔大多數,公費大約有30%左右,財産運營費大約佔10%。 第三,日本不同的人群享有不同的社會制度,比如工薪階層,主要是被雇傭者,他們加入的是按照職業參加的保險,對於自營業者、農業者等加入的是地域性保險。這主要是由歷史原因造成的,因為首先有企業員工加入的保險,後來才對沒有僱主的人設置了地域性保險,兩個保險費的繳納方式和數量當然也是不同的。第四,日本國家督道府縣和各級政府在社會保障中發揮了不同的作用,比如年金運營等等,主要由國家層面運營,醫療行政主要以督道府縣為主。這期間民間資本也大量參與,在醫療和福利中也發揮了非常大的作用。

  以上是日本社會保障總體概況,從總體來看,日本社會保障在保障老年人晚年生活之中發揮了不可缺少的支撐性的重要作用。但是,另一方面日本目前社會保障也面臨著巨大挑戰和問題。日本的人口現在正處在減少的過程之中,從 2006年以後每年的死亡人數都超過了出生的人數,2010年死亡人數比出生人數多20多萬,也就是説這 一年之中日本人口凈減少了20萬人,以後凈減少的數量還在不斷增加,2020年的時候,日本一年減少大約60萬,根據日本媒體報道,按照目前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來預測的話,到2040年日本總人口將由現 在的1.2億下降到8600萬,下降幅度非常大,標誌著日本進入了一個人口減少的時代。

  日本的公共養老保險制度一般被認為是採取的現收現付制為主,基金制為輔的混合製養老保險制度,所以公共養老保險制度是在跨代撫養的基礎上運作的。20世紀60年代日本平均年齡是60歲,所確定的支付年限為10年,而現在平均年齡延長到83歲,所以現在支付年限比原來延長近一倍。從上面的數據可以看出現代的在職人員的養老保險費負擔顯然大大加重了。在人口老齡化的日益嚴峻的形勢下,日本養老保險制度的進一步改革是人口老齡化的必然結果。

[責任編輯:芮益芳]

相關閱讀:  

涉臺常識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