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桂江 吳希林:淺析社會和諧對如皋長壽的影響

2012-10-29 15:29 來源:民進中央宣傳部 字號:     轉發 列印

  內容提要:文章以“中國長壽之鄉”和“世界長壽鄉”如皋為研究對象,剖析了社會和諧與人口長壽的關係。人必須融入社會,而社會對人的影響是一把雙刃劍。處於和諧社會,讓人延年益壽,反之,則短命夭折。因此,和諧社會是孕育壽星的溫床。淳樸和諧的民風,是如皋人長壽的重要原因。現代科學研究以及眾多壽星的實踐經驗都充分證明,良好的心態是健康長壽的重要因素,而社會和諧則是産生良好心態的客觀基礎。如皋百歲壽星的良好心態表現在積極向上、樂觀開朗、知足長樂、與人為善、隨遇而安等諸多方面。和諧的社會需要大家共同創造,這是人類創造長壽的共同責任,如皋充分發揮政府的導向作用,社會的調節作用和個人的能動作用,共建和諧,共創長壽。

  關鍵字 和諧 長壽

  世界衛生組織調查認為,人的健康長壽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60%是個人行為習慣因素,15%是遺傳因素,外部因素佔25%,其中,氣候因素佔7%,醫療因素佔8%,社會因素佔了大頭,為10%。從我們如皋的具體情況看,這是非常符合實際的。如皋地處江海平原,雖説氣候條件很好,有利於四時養生,水土品質也很優良,微量元素十分豐富,但無大面積森林覆蓋,沒有人們想像中的深山老林,卻成為了著名的“世界長壽鄉”,這引起了許多專家學者和長壽研究愛好者的關注。國際自然醫學會和世界長壽鄉調查團將如皋定為“都市文明型世界長壽鄉”,這是很有道理的,這説明社會人文因素在如皋長壽中的重要作用。如皋長壽,佔了天時、地利、人和,同時也應了古人的話:“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現圍繞社會和諧對如皋長壽的影響講一點認識和體會。

  一、和諧社會是孕育壽星的溫床

  人是自然界最複雜、最高級的動物,因此,具有最強的社會性。人必須融入社會,成為社會大家庭的一員,接受一系列社會關係和文化模式的制約,這對規範人的行為和意識,確保社會的正常運作和發展具有重大作用。一般來説,沒有“世外桃源”。社會性對人的影響是一把雙刃劍。處於太平盛世,社會和諧發展,人活得自由幸福,當然延年益壽;處於亂世,民不聊生,自然短壽夭折。我國歷史上人口的幾次大起大落充分説明瞭這個問題。比如,東漢末年從黃巾起義爆發到三國鼎立形成的幾十年中,戰亂四起,全國人口從5648萬下降到1000萬左右。我們如皋地區亦深受其害,成為魏國和吳國的拉鋸地帶,加之曹操強令徙民,使如皋變成無人居住的隙地。後來如皋先賢、東吳大司馬呂岱奏請吳主,招撫鄉民回歸,倖存的如皋人才得以重建家園。而在社會和諧的太平盛世,如唐朝經過貞觀之治到開元中興,短短幾十年中,人口從2500萬左右增至5300萬左右;清朝初期人口只有1000萬左右,經康乾盛世,人口激增,乾隆初年突破1億,乾隆二十七年(1762)、五十五年(1790),分別突破2億和3億,至道光十四年(1834)突破4億大關。決定人口的增減無非是兩個因素,一是出生率,二是死亡率,出生率與育齡人口的健康狀況有關,死亡率的高低,除戰爭、瘟疫、自然災害等外部因素,就是人的正常壽命。這充分説明,在和諧社會中,人的壽命普遍要長。反之,社會動蕩不安,人就短命。社會和諧是人體自身和諧、心情愉快的客觀因素。人的心態雖然可以自我調節,正如乾隆所説,“事煩心不亂”。但能達到這種境界的人,必須有很高的個人修養,非常人所及。因此,對絕大部分人來説,和諧的社會環境是長壽養生必備條件。從生理學的角度講,科學家研究發現,一個人心情好的時候,大腦就會生成一種被稱為β–內啡肽的荷爾蒙,就是通常所説的“腦內嗎啡”,而且腦內嗎啡會使人的心情變得更好,這是一種良性迴圈。反之,心情不好就會産生毒素,毒素使人心情變得更壞,變成惡性迴圈。好心情使人輕鬆舒展、自在安祥。只有在這種狀態下,中樞神經才能有條不紊、準確無誤地發揮其指揮協調作用,確保人體各個部位、各種器官協調運轉,使人健康長壽。壞心情會使人産生煩惱,使人的中樞神經受到壓抑與干擾,以至産生各種疾病。如中醫認為,怒氣傷肝膽、抑鬱傷脾胃、驚恐傷腎、苦悶傷心、悲慟傷肺等。現代醫學研究認為,煩惱、鬱悶也是癌症發病的導火索,是細胞“繁殖密碼”發生紊亂所致。因此,現在全世界都倡導由過去單純的“生物醫學” 模式轉變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確保做到21世紀健康新理念,“健康快樂100歲,天天都有好心情”。

  社會和諧與否,從一個國家來説,多是政治因素造成。比如,和平與戰爭、民主與獨裁、仁政與暴政等等。但對一個地區來説,也可以在大環境中創造出和諧的小氣候,創造這種小氣候的關鍵就是民風。明朝時期的如皋縣誌對如皋民風的描述是:“其性馴柔,其俗質實,民畏法而恥罪,士讀書而循理,徵科易集,訟獄稀簡。”而民國時期江蘇省志對如皋民風的評價就是“淳樸”二字。正是這種淳樸的民風創造了如皋社會和諧的小氣候。在這種和諧的氛圍中,人們關係融洽,鄰里友好,如皋人最常説的一句話,就是“遠親不如近鄰”,又説“鄰宅好,賽金寶”。如皋人一向有在親戚之間、鄰里之間相互幫助的好傳統、好習慣。縣誌中記載的“族黨鄉里凡有困難者傾力相助”的典型事例不勝枚舉。

  社會和諧又是家庭和諧的基礎,而且,這种家庭和諧不僅指三口之家的小家庭,而是四世同堂、五世同堂的大家庭。如皋的許多百歲壽星都是生活在這種四世同堂、五世同堂的大家庭中,享受著兒孫繞膝、親情至愛的天倫之樂。如皋嘉慶至民國的4部縣誌中,記載因家庭和睦而長壽的典型就有187例之多。

  這裡講一個典型事例。謝芙英老人原是無錫羊尖鎮人。其獨生子張洪保娶如皋媳婦鄒珍華為妻。上個世紀70年代,年近古稀的謝芙英由於心臟病、腰肌勞損等疾病纏身,常年臥床不起。而她的兒子媳婦都在萬里之遙的新疆和田地區工作,無人照顧,生活十分艱難。鄒珍華與丈夫商量,將重病的婆婆送到如皋娘家。當時,鄒珍華的兄弟姐妹均與父母生活在一起,娘家是一個14口人的大家庭。謝芙英來到兒媳娘家後,受到無微不至的關懷和照顧,住的是通風采光最好的房間,睡的舒適的床舖,吃的是可口的飯菜,看病是縣城最好的醫生,親家問寒問暖,鄒珍華在汽車站工作的姐姐鄒瑞華承擔了料理病人的主要任務,端屎端尿,洗澡擦身,服伺得比親閨女還週到。經過一年的休養和治療,謝芙英的病情奇跡般地好轉,從能下床走動,生活逐步自理到變成一個完全健康的人。現已30多年過去,謝芙英成了百歲壽星,而且身體非常健康。今年10月5日,家人為謝奶奶舉辦了盛大壽宴,謝芙英精神矍鑠,並在壽宴上作答謝發言。問起謝芙英為什麼能成為百歲壽星,她的回答就是“如皋人好,親家人好!”從謝芙英由重病病人變成百歲壽星的典型事例,充分説明如皋社會風氣淳樸,如皋人待人真誠,這正是如皋人長壽的重要社會因素。説謝芙英的事例典型,是因為她是從外地來如皋的,而對於一輩子生活在如皋本地的人來説,就是平常之事了。

  二、心態良好是如皋壽星的共同特點

  2005年,如皋市老齡辦的鄔榮國和郭載群同志對本市92位百歲老人進行走訪調查,得出的結論是:“儘管他們各自都有一定的生活習慣和行為模式,但有一點幾乎是完全相同的,那就是老人們始終保持著一個良好的心態。”並對他們的心態特點歸納了6個方面:積極向上、樂觀開朗、知足常樂、與人為善、隨遇而安、境界高尚。

  如皋百歲老人的良好心態養成,絕非一朝一夕之功,早在明末清初,如皋先賢丁其譽在《壽世秘典》、李漁在《閒情偶寄》等養生著作中,都十分強調養生必須“先養心、次養形”的道理。修心養性使如皋人變得恬淡,使社會風氣變得淳樸。受淳樸平和的民風和良好的社會人文環境長期影響,使人與人之間和善友愛。現年106歲的百歲壽星黃士端,是上個世紀30年代的醫科大學本科畢業生,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受陳毅委派,組建上海衛生防疫站。後因歷史原因回家鄉如皋如城鎮衛生院當普通醫生,並下放勞動,先是打蘆席,後又到清管所拖大糞,直至退休之年才得以平反,上個世紀80年代後期才回到上海與夫人、女兒團聚,這對於常人來説,會感到非常委屈,甚至思想消沉。但2010年,當我們去看望他時,提起往事,他卻十分坦然,儘是回顧工人對他的友好。這既反映了黃士端老人的良好心態,也反映了如皋人的友善。在下放勞動期間工人確實對他都挺好,一直尊稱他黃醫生或黃先生,大家有病都請他看。良好的心態培養了如皋人的友善,而這種親善友好之情又促進了良好心態的養成。

  如皋人心態良好的再一個突出特點就是知道感恩。知恩圖報,有恩必報。常懷一顆感恩心的人,心態自然平和。有位百歲壽星叫崔建芳,去年剛去世,享年106歲。她生前最愛唱《東方紅》,只要有客人來她就唱,央視臺來如皋攝製歡樂中國行“魅力如皋”節目時她也唱。其實,她並不會唱其他歌曲,《東方紅》是曾孫教給她的,而且三段全會,歌詞記得很準確,每逢來客人,都要把三段唱完。我們看望時問她為什麼這樣愛唱《東方紅》,她回答很簡單:“現在政府對我這樣好,我不能為國家做什麼事,就唱個歌表示點心意。”還有一位知識分子壽星叫劉鏡寰,飽受日本侵略的苦難,2002年時他102歲,在市委、市政府舉行的“太平盛世萬歲宴”上展示才藝,情不自禁地揮毫寫下“共産黨好”4個大字。九華鎮還有一對壽星夫婦,男的叫金桂榮,享年106歲,女的叫金李氏,享年95歲。他們在舊社會曆盡苦難,將兩個兒子都送到部隊報效國家,大兒子犧牲後,仍堅決支援二兒子奔赴朝鮮戰場,也光榮犧牲,成為雙烈屬。失去僅有的兩個兒子,他們自然很悲痛。但想到兒子是為報效國家、解放人民而死,又覺很值得、很光榮,因此,很快走出悲痛的陰影,將兒媳當作女兒,招侄為婿組織新的家庭。兒媳和侄子把他們當作親生父母關懷照顧,一家人和諧生活,使兩位老每人平均享高齡。

  如皋的百歲老人,大部分都是由這種良好心態伴隨一生步入長壽殿堂的。

  我們説知足常樂、隨遇而安是良好心態的表現,但這決不是要鼓勵人們不求進取,消極混世。相反,許多老人的生活態度都非常積極,一直保持著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丁玉珍老人100歲時還申請加入中國共産黨,102歲時如願以償,一時傳為佳話。市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楊銀聰離休後幾十年如一日深入農村、基層調查研究,幫扶指導,成為省、市聞名的老有所為先進個人。他的名言是:“在家蹲蹲,頭腦昏昏;出去走走,精神抖擻”。現已96歲,身體非常健康,被江蘇省體育局授予“健康老人”稱號。美國科學家戴維森説:“情緒積極或消極,會使人的免疫力産生強或弱的區別,積極的心態,有益健康”。 

[責任編輯:張瑞宸]

相關閱讀:  

涉臺常識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