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廣莘:回歸生命層次,迎接健康醫學新時代

2012-10-29 15:24 來源:民進中央宣傳部 字號:     轉發 列印

  1999年,世界科學大會的主題有兩個。第一,就是總結和反思20世紀的科學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的影響;第二個主題是承諾二十一世紀的科學,應當站在全人類更好的生存和發展的高度,去觀察問題和思考問題。

  馬克思説過,幾千年來,醫藥是和全人類最崇高、美好的指標相結合的。因此從二十一世紀開始,我們看到注重自我健康崇尚回歸自然的社會現象和歷史潮流,它的背後蘊藏著社會上強大的對養生保健的需求,對生命的健康需求,這是基於對現代醫療的不滿和反思。

  長期以來人們關注的都是病,什麼糖尿病呀、高血壓呀----。而我們的醫生所談和所治的也都是是病。這是一個誤區,這是我們百年來的誤區,我們百年來是籠罩在疾病醫學的科學性基礎上來討論醫學,就把中醫所代表的自然醫學排除在所謂科學醫學之外、主流醫學之外。

  第二個誤區,討論疾病,它是討論周圍的環境因素是什麼,這樣一些影響因素、刺激因,從刺激因這個角度,線性因果論,這是現代科學的一個理念,即刺激因決定論,化學有效成分的作用靶點論的療效觀和藥理學,所以這兩個問題討論的背後,説明我們的醫學思想的理論基礎非常薄弱。

  二十一世紀,這是應該對全人類需要警惕的問題,所以把醫學發展的主題提到了生命文化的高度。中國的文化是關於生命的文化,“天地之大德曰生”,這是宇宙觀,也是價值觀。宇宙演化中出現的最偉大的事件,就是在物質世界中出現了生命,這是一個最重要的理念。因此中醫的文化、中國的文化,叫參贊天地之化育,幫助生命完成它的歷史任務。這是一個創造生命的偉大實踐,即創生性的實踐。至於民生怎麼説呢?我想我們今天提出來的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我們的科學、醫學、教育等等都是要以人為本,人的生存和發展是一切學問、技術和産業最終的歸宿。二十一世紀的科學要站在全人類更好的生存和發展高度去思考問題、觀察問題。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二十一世紀教育的宗旨也特別強調,就是幫助、培養和發展人的自我生存和發展的能力,這個命題就進一步使我們對人的生存和發展提出最高的目標和要求,這是醫學的終極目的和價值觀;第二,人是具有自我生存和發展的能力的,是可以幫助、可以培養、可以發展的,這是教育學;醫學更是重要的是幫助提高人的自我生存和發展的能力,但是我們現在的診療式醫學沒有這個説法,尋找到的都是病:“努力找病,除惡務盡。”

  《健康管理》雜誌刊登了一篇文章題目是“醫學模式和健康管理問題”。為什麼健康管理在國外搞了二、三十年就深入不下去呢?就是健康是什麼?健康僅僅是一種狀態的描述,生理的、心理的、社會的和諧,生命的活力在哪?健康的動力在哪?這個問題沒提出來,人的自我生存和發展的能力在哪?用醫學的角度來説,也就是人內生的衛生性資源在哪? 

  我們診斷是找病,治療是針對這個病消除病因、糾正病理、清除病灶,這就是今天所謂的科學醫學。世界衛生組織説了,現代醫療在人類健康長壽影響因素中最多只佔8%。所以如果我們引用毛澤東的一句話,為什麼成效甚少呢?就在於沒有團結真正的朋友。在現代醫學的診療思想裏,沒有生命這個主體,沒有健康這個主體,腦子裏就是疾病。疾病就是病因、病理和病位,然後我的診斷就是將疾病找出來以後去治療,消除病因、糾正病理、清除病灶,這是消極被動的疾病觀,因此成效甚少,只有8%的影響,而且還帶來了許多弊病,常見於醫源性和藥源性疾病及過度診療,病似乎越治越多、越治越重,而同時人們為此所付出的診療費用和身心壓力卻越來越高、越來越大,這就是當代全球性的醫療危機,也導致了當代全球性的醫改難題。

  所以我們看來是這樣一個社會現象,背後蘊藏的是社會上對現代醫療的不滿意,從而興起的一個養生保健崇尚回歸自然的高潮。但是養生保健事業和健康産業也蘊藏著一個巨大的危機,生命是什麼?健康是什麼?它的動力是什麼?它的自我生存發展能力在哪兒?也就是説我們的醫學研究對象、目標對象、依靠對象、服務對象、學習對象、發展對象沒了。我們近百年來所接受的現代科學的醫學,實際上就是在建立在消極被動的疾病觀基礎上線性因果論的療效觀,就是我們叫有效成分作用靶點論的藥理學和療效觀,這也是我們中醫百年來境遇艱難的很重要原因。

  所以要讓養生事業和健康産業在21世紀可持續發展,恐怕我們必須回歸到生命的層次,是生命的以物質的依賴性為基礎的自我獨立性問題。也就是人的生命以自我生存和發展為條件,以物質的依賴性為基礎的自我獨立性問題,這是我們醫學、科技、文化、教育、産業在二十一世紀健康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

  清華大學搞了一個現代科技革命,我説現代科技革命的前沿就是研究人的自我生存發展的內在動力學基礎,而我們在物質科學上是無法達到的。這也就是説為什麼我們健康保健事業搞了那麼多年,還在週邊做文章,還在疾病裏做文章,沒有樹立我們生命的以物質的依賴性為基礎的自我生存發展能力的獨立性。健康的動力是什麼?生命的活力在哪?這是我們中醫學要研究的問題,因為現在西醫沒有回答這個問題,我説這是一個思維方向和方法問題。以中醫學思想為代表的21世紀健康醫學將回答這一事關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生命健康問題。

  現代醫學誤區在哪?一個誤區限于疾病學,第二個誤區限于刺激因決定論,線性因果論,而忽視了生命體高於物質層次的客觀事實,它是主體的反應決定論。黑格爾説,一切對生命體發生影響的東西,都是由生命體獨立的決定、改變和改造的東西。所以恩格斯説,只有生命體才能獨立的起反應,這跟機械的反應、跟物理的反應、跟化學反應遠遠不一樣,它們都是線性因果論,機械決定的,與主體反應完全是兩個命題,但是我們醫學研究裏面的中醫理論保持了這個思想觀念和學科特質,但是這個就被認為是不科學,要用物質科學來改造,這是我們二十一世紀還在繼承的中醫不幸遺産。

  這個遺産是什麼呢?就是沿著“西學為用”的方向,走上了中醫、中藥等“中學不能為體”的不歸之路。這是我們二十一世紀初,我們的文化事業、科學事業、醫學事業包括健康産業。

  我們現在的醫學史是疾病史,沒有養生保健史,沒有站在這樣一個高度。科技史、自然科學史、物質科學史沒有把中醫放進去。所以我説今天在二十一世紀的第二個十年,我們討論這樣一個重大命題,我覺得很有價值。

  21世紀的醫學模式應該是一種積極的、主動的追求天人相應、身心相合、生態和諧的健康醫學模式。這種模式應建立在自主生命層次,中醫有一句話,叫“成敗倚伏遊乎中”,你成功、你失敗,你站直了,你爬下,歸根結底是自己內部的機制問題,這是生命層次的一個最主要的觀點。

  健康醫學時代的標誌不再是努力找病、除惡務盡,而是尋找健康的鑰匙、開啟生命之門;也不再是僅僅關注于如何規避損害健康的不利因素,而是更多地關注于如何激發和調動增進人體內在健康的有利因素。

  所以中醫養生就是要找出影響生命自我生存和發展的內在能力,中醫強調“神氣應乎中”,神和氣對外界刺激應答的生命主體性反應決定論,這就是中醫的學問。中醫認為生命的特徵對外具有主體開放性,對內體現為營衛氣血迴圈。人體的生命活力對外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自主防衛功能,二是非特異性抵抗力,三是穩態適應性調節。我們百年醫學教科書的誤區,就是由線性因果論環境因素決定的。這個病怎麼好的?我這個方劑、我這個藥;這個病怎麼得的?細菌、病毒入侵。中醫就説,“四時之化、萬物之變,莫不為利,莫不為害。”這是第一關鍵。環境因素“四時之化、萬物之變”對人體的健康生命的影響“莫不為利,莫不為害”,世界上沒有絕對有利的事,沒有絕對有害的事。因此提供一個條件,讓有害轉化為利,有毒轉化為藥,通過聚合來化害為利,化毒為藥,趨利避害,化腐朽為神奇。

  養生、保健、治病是生命健康工程的三個層次,“上工、中工、下工”,現在“下工治已病”,就被認為是科學的,而把“上工”和“中工”給排除出去了,而且把養生保健用疾病醫學的觀念去詮釋,這是我們小學、中學、大學受的教育,都是物理、化學層次的線性因果論、結構分析的決定論,也就是出身論、成分論和外部因素決定論。所以到現在我們的辯證法內部是根據,外部是條件,怎麼也貫徹不下去。所以我覺得,我們今天提出以人為本的生命科學發展觀,對我們二十一世紀的醫學事業和健康産業發展都需要重新考慮。百年來我們不是以人為本,我們唯物主義認為唯物才是科學的。

  我們從上個世紀開始提出的關注生存與生命品質問題,這個命題實際上就是生命的價值。生命也不光是自己的,也是整個社會的,如果這個人肢體殘廢,但是智力上還可以為社會服務,這樣也算是一個有價值的人生。所以關鍵是追求人生的價值,這也就是人作為地球上進化到最高等的生物,和其他動物的區別所在。

  當然從教育的角度,我們要強調個性,講究個性的、全面和諧地發展,在醫學診療的過程中也要強調個性,強調個性的特點,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但是從健康養生學這個高度,應該是人類最崇高、美好的理想,不是活著就行,活得幸福不幸福?這個幸福問題,所以我想養生這個含義的高度,隨著我們的認識會越來越深化和提高。

  健康教育問題實際上應該是一個全民教育問題,就是我們現在的教育僅僅是教給他身外之物的知識,小學、中學、大學都是如此。所以人到中年、老年了,對健康比較擔憂了,是對生命的規律、健康的規律缺乏自我了解。而且我們長期以來醫學是研究疾病的,盡找病的,於是長期籠罩在疾病的恐懼之中。

  2012年的世界衛生日主題是老年化與健康。老年這個階段就是多病在身,有些疾病可能是終身的。現代人普遍存在著對疾病過度的恐懼,過度依賴藥物、依賴醫療,而對自己是健康的主人不自信。我近年來看到很多百歲以上的老人,他們不一定都吃藥,他身上雖然有傷、有病,但完全可以帶病延年,當然我們更最追求有生活品質的健康壽命,這就更需要我們從小從年輕時就開始注重養生保健。

  我們要以人為本,關注養生和民生,就是要讓廣大民眾從小學、中學、大學都受到這個教育,為什麼物理、化學我們懂,為什麼人的生命健康我們自己不知道?健康教育要從小學開始,這個知識要還給老百姓,進行廣泛的生命健康教育。

  今天人的生命健康管理問題,墮落到找病的問題,努力找病,除惡務盡。愛因斯坦曾就他的一個同行朋友經説過一句話:這個科學家很努力,但是沒有得到很好的成就,他的不幸就是因為他的批判才能始終阻擋了他的創造能力。批判才能,這個問題源於黑格爾講的一句話,德國的語言有一句話,中國人翻譯成“揚棄”。究其“揚棄”這個詞語,中國有沒有相應的詞呢?有!就是“發揮”,發就是發揚,揮就是揮棄,也是個對立的統一。中醫的書起碼有五、六本是以“發揮”為命名的,《十四經發揮》、《景岳發揮》、《局方發揮》、《幼科發揮》、《本草發揮》。“發”是發揚,“揮”是揮棄。但中國人把發揮一詞主要是正面,是肯定的、發揚的、發揮的,發揮你的長處、發揮你的優勢,發揮你的優良傳統。

  現在我們就用西方的批判精神,所謂的科學批判精神,就批判中國傳統的東西,實際上是用低層次的、物質科學的知識去理解生命、理解人,“以物觀人,以物制氣”。所以我們今天的養生事業、健康産業需要繼承與發展。

  另外説到神的問題,西方也有神,中國的神説的很清楚,陰陽者,神明之府也。陰陽是什麼?這也是一直批判的,“説陰陽五行是兩千年前的封建大本營”什麼等等。你研究過沒有?為什麼生之本,本于陰陽,為什麼治病必求本,本于陰陽?現在我們都不講了,不敢講了。可是韓國的國旗就是陰陽,陰陽圖是他的國旗,不以為恥,反以為榮,這是我們國家的民族性。自卑啊,後來就罵自己家裏,掘自己祖宗的墳。

  咱們清末民初派出去幾萬人到日本留學,學他們的強國之夢。他們怎麼強國?“棄亞入歐”。那麼中國人也學棄亞入歐,不是把我們祖墳都掘了嗎?所以説我們雖然經歷了百年,現在GDP達到所謂世界第二位,可是1820年的時候,我們的GDP比現在還要高,佔到全球的40%,但是1840年我們照樣吃敗仗,GDP管用嗎?一個民族性不行了,做點學問就罵自己的祖宗。所以我説我們今天發展養生事業和健康産業,我説這個是民族性,是民族的就是人類的。咱們能不能找一點發揮的精神,別那麼“揚棄”,什麼叫“揚棄”呀,用我們中國人的話就是破字當頭,立在其中,破了半天立不起來,我們的狀態是這麼一個狀態。

  所以我認為我們中國的學問是關於生命的學問,也是一個實踐的問題,是一個找它的優勢的問題,而不是去找毛病的問題。科學罵我們,我們也沒有必要去罵科學,咱們可以超越、包容,可以厚德載物,可以把它包容進來。

  所以我覺得關鍵是一個境界,第二是胸懷,第三是志氣。以人為本的境界,厚德載物的胸懷,中國的學問“生生之道”的志氣。我們經過幾十年以後,我也許看不見了,但是我們這一代中華民族真正站起來了,腰板真正直起來了。今天存在的一些問題是發展中的問題,該扶正的扶正,該提高的提高。所以我説人類將面臨一個醫學思想、文化理念、健康模式重新建設的問題,這樣才能在物質基礎上將生命健康認識清楚,以迎接健康醫學新時代的到來,實現21世紀人類生命健康全面協調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簡介:

  陸廣莘 中國中醫科學院榮譽首席研究員,國醫大師教授

[責任編輯:張瑞宸]

相關閱讀:  

涉臺常識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