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鋒:中國傳統養生觀念的文化內涵與歷史經驗

2012-10-29 15:03 來源:民進中央宣傳部 字號:     轉發 列印

  內容摘要:中國傳統養生以"天人相應的整體觀"、"精氣神為基礎的生命本質觀"、"生生不息的運動觀"等踐行了天人合一、陰陽平衡、五行生克、精氣神、太極八卦、五臟六腑、經絡腧穴、風水環境等八項基本理論學説。並以這些養生理論為源流,形成了精神情志(調攝養心)、勞動運動、調氣修煉(吐納服氣)、飲食調養、經絡穴位(導引按摩)、藥餌補養、房事固精、自然療休、文藝書畫、時空養生(“四時養生”“子午流注”)等九大類別養生方法。

  關鍵字:中國傳統養生 基本理論學説 九大類別養生方法

  (一)

  中國的傳統養生學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的經典《黃帝內經》就全面地總結了先秦時期的養生經驗,明確地指出“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的養生觀點,為我國傳統預防醫學和養生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數千年來,民間不斷地積累和總結的養生保健經驗,歷代的中醫藥學家和養生學家著有大量的養生學專著,促進了我國傳統養生學的發展。

  中國傳統養生學在數千年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不但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理論體系,而且也積累了一整套實用有效的實踐方法。

  中國的傳統養生學用"天人相應的整體觀"、"精氣神為基礎的生命本質觀"、"生生不息的運動觀"等踐行了八項基本理論:一是天人合一理論,以整體觀念強調人與自然的協調統一、全身各系統組織的協調統一,以“天人相應”的理論為主導思想;二是陰陽平衡學説,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陰陽平衡的失調會影響臟腑功能紊亂,如果有一個臟器受損,其他的臟器都會受到影響,從而導致人體平衡的失調,因此要提早清理體內不利因素,調節平衡、補充營養;三是五行生克學説,人與自然都與陰陽五行相生相剋而孳生、衰亡。凡是因五臟太過引起的疾病,都可以用五行相剋的方法對治。同樣,凡是因為五行不足引起的疾病都可以用五行相生的方法解決。四是精氣神理論;人生一切事業,皆以精神為根本,而精神之衰旺強弱,全賴心神之靜定不亂,人生以血氣流通為主,氣滯可以阻血。五是太極八卦理論,即是闡明宇宙從無極而太極,以至萬物化生的過程。太極生八卦,八卦歸太極。宇宙就是這樣一個物質化、生命化、陰陽化、辯證化是太極八卦圖;六是五臟六腑學説,人體的五臟---肝、心、脾、肺、腎,在陰陽平衡的狀態下,相互資生、相互助長身強體壯延年益壽;七是經絡腧穴學説,經絡腧穴系統是人體的隱性系統,全身的經絡腧穴系統就像是隱於人體內的一條網狀的連綿起伏的山脈,有峰有谷,在其上,任何相對區域皆可成為“腧穴”;八是風水環境學説,綜合環境景觀生態風水,對人群養生非常必要。

  中國傳統養生學流派較多,各有所長,總體來講主要分為精神情志(調攝養心)、勞動運動、調氣修煉(吐納服氣)、飲食調養、經絡穴位(導引按摩)、藥餌補養、房事固精、自然療休、文藝書畫時空養生(“四時養生”“子午流注”)等九大類別。各類別學派的養生學説自有體系,各有所長,又兼收並蓄,形成了我國獨具特色的養生保健方法。 

  經常使用這些方便操作的方法對養生保健,強身健體,預防疾病有特殊的療效. 古法以“固本養元,補氣強精”為基礎,兼溫、補、和、清、下五個部分,雙向調節人體內部功能,並最終達到自然平衡狀態,從而起到治療和保健雙重功效。全面調整人體的生理機能的量活力,使機體內部協調平衡,促進細胞組織的新陳代謝和細胞源生命活力的提高。有效消除血液迴圈障礙,滌清血管膽固醇積澱,提高血液迴圈的活力。

  人生活在自然界中,強調人與自然的協調統一、全身各系統組織的協調統一,是要靠陰陽五行的作用來調節人與自然的平衡,要因人、因時、因地制宜,在不同的時節、地域、時間的狀態下要有不同方法進行調補,方能達到“天人相應”。

  目前人群分為三類,一類是健康者佔有5%,一類是患者佔有15%,一類是約80%的人群是亞健康人群,這種亞健康狀態的人群就是沒有發病前時常體內有所隱患,如果不注意保健將進入生病的危險狀態。

  因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陰陽平衡的失調會影響臟腑功能紊亂,如果有一個臟器受損,其他的臟器都會受到影響,從而導致人體平衡的失調,因此要提早清理體內不利因素,調節平衡、補充營養,正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幹”,正氣是指人體正常的功能活動和抗病能力,而邪氣是指各種致病因素,當病邪作用於人體,正氣奮力抗邪,引起邪正相爭,破壞了人體的陰陽平衡或使臟腑功能失常,氣血運作紊亂,而産生一系列的病理變化,若正氣強盛,邪氣消退,則疾病趨於好轉、痊癒。若正氣虛弱,邪氣強盛,則疾病日趨嚴重,甚至惡化、衰亡。

  所以,在這個亞健康時期人們需要的是清、調、補,清理脾胃腸道;調節氣血陰陽;補充營養不足;從而達到預防保健的目的。

  當今社會環境、食品污染嚴重、氣候變化異常,人吸氣人飲食難免吸收一些有害物質,而使身體受到侵害,因此首先傷害到的是脾胃,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主持機體的消化吸收功能。而先天之元氣(腎氣)充足與否要看脾胃功能有無傷害,人體所需的能量是靠脾胃吸收、運化、輸送到全身,然後調心肝肺之氣血,補充腎之元氣,預防病害侵入。

  中國的傳統養生學,通過五臟六腑與形體諸竅的聯繫,與精神活動的關係,來溝通體內外環境之間的聯繫,維持其相對的平衡協調,五行以生克來調節體內臟器而達平衡,就五行而論可説明人與自然的關係,木火土金水與人體五臟肝心脾肺腎;六腑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三焦);五官目舌口鼻耳;五季春夏長夏(中)秋冬;五氣風暑濕燥寒;五味酸苦甘辛鹹;五方東南中西北;五志怒喜思悲恐;五液淚汗涎涕唾等等。

  在了解五行與自然界的關係後,能分析可能發生的疾病,因而推演出方位、季節、邪氣、臟腑及口味的變化,五官九竅的感應及神經的反射,無處不在提醒著身體改變的預兆,由此可做到未卜先知,防患未然,預防保健,強體健身、延年益壽。這是中國傳統養生文化的特長。

  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經過一代又一代的不懈努力,終於積累、創造出了一系列與疾病和衰老抗衡的獨特理論方法,逐漸使養生成了一種極具華夏民族特色的文化現象。這是非常寶貴的財富。

  (二)

  中國傳統養生文化有著數千年的歷史,在發展過程中融合了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諸多的因素,集中華民族數千年養生文化于一身,以獨特的理論體系為基礎,以豐富的民間經驗為特點,在世界傳統養生文化中舉世無雙,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長壽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目前,我國由中國老年學學會正式認定並授匾的“中國長壽之鄉”數量達到24個,還有不少地方正在申報中。這些“長壽之鄉”的人民群眾長期受傳統養生文化的熏陶,至今還積累著許多寶貴的養生經驗。   一、風水環境好,生態宜居。綜觀世界及中國的長壽之鄉,大都地處偏僻、山青水秀、生態良好的地方,主要表現在1、綠化好(空氣好);2、水質好;3、土壤好;4、磁場好。

  1、綠化好(空氣好):在許多長壽之鄉,綠化率高,空氣清新,工業污染甚少,廣西巴馬陽光充足,溫度適宜,年平均日照時間長達1531小時,並且陽光中80%是被稱為“生命之光”的遠紅外線。這裡空氣清新,巴馬盤陽河沿岸及石山溪谷負氧離子的含量高達2萬個/立方米,有名的長壽村巴盤屯則高達4.5萬個/立方米,高出工業城市和平原地區十倍到幾十倍。?山東?萊州的山水是“長壽”的“不老仙丹”。萊州依山傍海,是環渤海黃金海岸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沿海8萬畝、70公里長的松林是當地的天然氧吧,使萊州大氣品質優於國家大氣環境品質一級標準。江西宜春市袁州區溫湯鎮坐落在明月山下,四面環山,氣候溫和,園區森林覆蓋率達73%,空氣負氧離子含量為每立方釐米7萬多個,高於國家標準的35倍,是一個"天然氧吧",還有世界少見"高硒低硫"泉。永福縣森林覆蓋率達74.1%;空氣清新,有“生活在樹上的城鎮”之譽。貴州從江縣、山東平邑縣長壽現象與當地的生態環境良好、飲食接近自然、民風健康向上、終生體力勞動、敬老風尚和社會保障等有著密切的關係。

  2、水質好:如海南三亞南山村的水呈小分子團弱鹼性的負離子水,含人體有益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廣西巴馬的泉水由於含有豐富的抗氧化元素——硒,已經遠近聞名,盤陽河處於石灰岩地質區的水可以直接引用,純凈甘甜。還是小分子團的六環水和鹼性離子水,富含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也被科學家稱為健康水,長壽水。長壽者的生活用水取自河川,這些水具有無污染性、弱鹼性、高溶解性、高滲透性、負電性、營養性等6大特徵。廣東澄邁全縣地下水水源富含人體所需礦物質元素,如鈉、鈣、偏硅酸、硫酸根等微量元素,人體攝入後,可大大增強抗病能力和延年益壽。山東萊州城鄉用水PH值屬微鹼性,接近人體血液PH值;山東乳山、江蘇如皋等處於近海地區(可能它們的位置使然,使當地的水質的弱鹼性恰到好處)等;據新疆和田地區有關部門測定,拉依蘇村的水中含有充足的對人體健康十分有益的微量元素,包括鎂、錳、鐵、鋅、鈣等,其中錳元素為抗衰老元素,可以起到延年益壽的作用。

  ?3、土壤好:長壽之鄉——湖南麻陽、廣西永福、四川彭山、湖北鐘祥、廣東三水、河南夏邑、江蘇如皋和四川都江堰。在於良好的水土環境。均是富硒區。永福土壤中的硒含量為每千克1.1毫克,是全國平均值的3.8倍,可稱作是富硒土。廣東澄邁土質以紅壤和沙土壤為主,富含硒等多種人體所必須的微量元素,産出的農作物對人體健康長壽有促進作用。浙江奉化市莼湖鎮南岙村經檢測發現南岙的土壤、水質甚至種植的蔬果中,硒含量十分豐富,其中土壤中的硒含量是全國平均水準的5倍。

  4、磁場好:巴馬是一個天然的大磁場地區。研究表明,高磁場可以遮罩陽光中的有害射線;長壽村的水受到磁力線的切割變成小分子團的六環水,也就是對人體有益的天然鹼性離子水。同時,一定的磁場強度能改善人體的血液迴圈,調節人體的離子平衡和陰陽平衡。

  環境風水對人養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這就是為什麼人在空氣清新的深山老林裏,會把痼疾養好的道理。因為深山老林中的負離子會通過人在放鬆情況下的深呼吸把它吸收到人體內部,從而滋潤孕養五臟六腑,使人重新煥發活力。還有重要的一點常人並不所知,就是人不僅僅是通過口鼻來呼吸,人身體的每個汗毛孔都是可以呼吸的,而且正是它們吸取著天地的精華。

  長壽地區長壽人群共同的養生經驗,

  (1)喜歡勞作運動、許多長壽人終生體力勞動:廣西巴馬長壽老人自小就從事農業勞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促使他們肌肉發達,關節靈活,能促進心冠狀脈血液迴圈,提高心力儲備,使血壓降低,心腦血管疾病減少,延緩衰老。巴馬90歲以上的老人中,極少發現有高血壓病,證明“生命在於運動”、“動則不衰”的養生原理的正確性。有的百歲老人還能從事輕微的體力勞動,他 (她)們的勞動此時已不是生活所迫,而是當作延續生命的需要。如弄勞屯的黃彩順老人,100歲還能穿針引線,穿梭織布,生活起居能完全自理。如廣西永福縣羅錦鎮百歲老人呂佩芳説:“一天不勞動,渾身不舒服”。湖北鐘祥高齡老人大都早睡早起,一生常年不脫離勞動,視勞動為生活第一需要。103歲老人王道英説:“我們農村有句俗話,人越做越英雄,越玩越狗熊,我勞動了一輩子,習慣了,歇下來就渾身不舒服,心裏就像缺少了什麼,”近期調查顯示,該市80.15%的高齡老人,除生活尚能自理外,尚能參加家務勞動甚至田間勞動。最近走訪8名百歲老人,除兩名自理生活有困難,其餘尚能切豬菜、自己洗衣、縫補衣服、做飯等。他們深有感觸地説:“我們不勞動就會生病,就會心悶,就全身難受。”澄邁縣的百歲老人都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出身貧寒,從小就下地幹活、做長工,吃過許多苦,吃苦耐勞是他們的共性。長期的勞動也鍛鍊出他們健康的體魄,他們始終保留愛勞動的好習慣,總是閒不住。文儒鎮的曾桂梅老人已105歲高齡,現在身體很健康,仍能堅持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勤於農活或參加有益身心健康的文體娛樂活動,可以説是澄邁壽星們健康長壽的一個養生之道。河南夏邑縣全民體育活動廣泛開展,體育設施和健身人群遍佈城鄉。健康養生已成為夏邑人的一種生活方式,每到休閒時間,公園裏、小河邊、樹陰下、村裏,到處可見成群結隊的男女老少在跑步、打太極拳、舞刀、耍劍、踩高蹺、打腰鼓、玩魔術雜技等,給城鄉增添了一條亮麗的風景線。2001年,該縣被國家體育總局命名為“全國武術之鄉”

  (2)飲食結構合理、飲食習慣良好:廣西巴馬長壽老人的飲食特點是:低脂肪、低動物蛋白、低鹽、低熱量和高維生素。一生以素食為主,間有少量葷食,主食大米和玉米,玉米經剝粒後磨成粉狀,煮成米糊,輔以青菜、豆類和薯類,提高營養互補作用。粥食易於消化和人體吸收,可潤腸通便,腸胃病少,

  巴馬長壽老人基本上都是用植物油煮菜,伴以少量的動物油。植物油主要是茶籽油和火麻仁汁,火麻屬桑科植物,春種秋收,籽粒與葫椒籽粒相似。用時將其舂碎,然後伴水擠出汁液點菜,火麻油是唯一能夠溶解于水的植物油,所含脂肪為不飽和脂肪酸,其中亞油酸、亞麻酸較一切植物油都高,味道清香可口,吃後有助於人體吸收和生理調節,能降低膽固醇,潤燥滑腸,防止動脈硬化、高血壓、冠心病等等,所以也有人稱為“長壽油”。

  巴馬長壽老人對飲食不主張暴食暴飲,飯吃七分飽,保持一定的饑餓感,保持旺盛的食欲。醫學專家分析發現,飯吃六七成飽的人幾乎不生胃病,這也就是巴馬長壽老人飲食上的0.618。一生中保持每餐吃飯七成飽的李先應老人就活了一百歲。

  巴馬長壽老人都是終生食用綠色食品,他們前半生都生活在化學肥料尚未普及使用的年代,其主糧大米、玉米、雜糧及蔬菜,全是施放農家肥生長的,不沾染化學成分。老人不喜歡吃味精,要求食品保持原汁原味,有50%的老人喜飲少量的自釀低度米酒,且多為晚餐才飲用,飲適量的酒,對消除疲勞,增強血液迴圈有一定的促進作用。長壽老人都是多吃含抗氧化劑的食品。抗氧化劑能清除人體內過多的自由基,具有預防動脈硬化、老年癡呆症和癌症的作用。富含抗氧化劑的食物有杏、桃、芒果、木瓜、南瓜、菠菜、番薯、橙子、葡萄、香瓜、番茄等。湖北的一個“長壽村”神農架紅坪鎮塔坪村是飲食習慣與長期食用獨特的土特産品有關。主食苞谷、馬鈴薯,並常服蜂蜜;廣東三水人愛吃粥和喝湯,常吃本地生産的糧食、蔬菜、水果、魚、雜食等;

  江蘇如皋的人民通常早餐以稀飯為主,常吃白蘿蔔;四川彭山出現一對百歲夫妻,其早餐一般是每人一個荷包蛋,一個玉米麵饅頭,外加一小碗粥。永福縣最長的壽星龍麗珍今年已106歲,一日三餐,喜歡吃湯菜,不喜歡吃炒菜和幹菜,每餐二兩米飯,每天都要喝2至3杯水。從小就是這種生活習慣!

  (3)生活規律合理、日常起居有序:一是順其自然。幹啥忙啥,種啥吃啥,四季常新的農作物和蔬菜,調劑製作一日三餐,少葷多素,保證了老人身體的新陳代謝能力,顯現出良好的養生效果。二是勤勞刻苦。動可延年,思能抗衰。大部分百歲老人操勞一生,克勤克儉,鍛鍊出了過硬的身板,並養成了早睡早起、勤苦勞作等生活習慣,有效增強了身體的抵抗力。鐘祥市的高齡老人中大都養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粗茶淡飯,一日三餐,按他們的話説:“好吃不多吃,好喝不貪杯,吃喝有節”。

  (4)性格樂觀開朗,心態平和。海南澄邁縣金江鎮的長壽老人説過:“其實長壽的秘訣不在於能吃多好,穿多好,關鍵在於你是否開心快樂的活在當下,擁有積極的心理狀態。”巴馬90歲以上的老人大多不識字,雖然沒有宗教信仰,但受儒教、道教傳統思想影響,忠厚傳家,相信善惡有報,“人窮骨頭硬”、安於現實,思想單純,易於滿足現實,上山勞作,愛唱山歌,怡然自得。四代五代同堂的家庭,人人尊重老人,盡孝為先,老年人對生活沒有特殊的要求,知足常樂,個個都是性格開朗,開口就笑,鄰里和睦相親,極少動怒,俗話説:笑—笑,十年少,這種精神上的健康無疑也是長壽的因素之一。長壽老人一般都是一生樂觀、性格爽直,開朗豁達,勞動積極,樂於奉獻,不生氣,常走動,主張靠勞動鍛鍊身體,深信“常坐身不健,常睡體自癱”。

  (5)重視調氣養生、睡眠養生。氣乃生命之根本和動力,具有“抗邪防病”的功效。氣貴在運作不息、升降有常。調養元氣之法包括慎起居,順四時;戒過勞,防過逸;調飲食,和五味;和七情,省言語;習吐納、行導引等。有位長壽老太太説,想不到她這“藥罐子”的身體,居然能活到這麼大歲數。説起來,子女的孝順、老人家的開朗心態和規律均衡的飲食都功不可沒,此外,她長期堅持練“睡功”也是助因。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老太太就練起了“睡功”,即每天入睡前,仰臥,消除雜念,慢慢將氣吸入丹田,然後,再慢慢呼出,一吸一呼,如此往復至入睡。開始,她會感到氣不夠用,慢慢地,就覺得舒暢自然了,而且睡眠也得到了改善,每天能睡十幾個小時。記住:睡覺是養生第一要素。睡覺的時間應該是晚21:00~早3:00。因為這個時間是一天的冬季,冬季主藏,冬季不藏,春夏不長,即第2天沒精神。

  (6)和諧的家庭、良好的夫妻關係。河南夏邑縣金婚夫婦6386對,鑽石婚夫婦871對。一對年齡分別為104歲和103歲的夫婦,婚齡達85年。四川彭山縣有彭祖創立並流傳下來的“行氣導引術、調攝養療術、膳食滋補術和養生房中術”以及“適身、通神、一志、導心”八字要訣為核心的長壽養文化,究其根源是建立在人體自身和諧及人與外界和諧的基礎上,分別從生理和情理方面補益健養人體。良好的夫妻關係,能享受和諧的性愛。專家認為,性愛有助於人們減輕壓力並得到更好的休息,還可以降低血壓,使人們免受中風和心臟病的威脅。此外,還有研究發現,經常射精可以降低男性患前列腺癌的風險。通過固攝陰精,使之充盈內守,以達養生。強調節情慾以防陰精妄耗,倡導晚婚,通過調七情、少操勞,以保養陰精,固秘陽精,益壽延年。

  我國歷史的、民間的養生經驗十分豐富,這裡只能簡單地記過大概而已!

  (三)

  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經過一代又一代的不懈努力,終於積累、創造出了一系列與疾病和衰老抗衡的獨特理論方法,逐漸使養生成了一種極具華夏民族特色的文化現象。

  就中國養生文化而言,儘管它的研究對像是人體的健康與長壽,但健康和長壽在人類社會中從來就不單單是人體本身的問題,而是與人們所處的社會生活及其自然環境有著一種千絲萬縷的聯繫。這就提醒我們,研究和探求中國養生文化的基本特徵,決不能僅僅局限於人體生物模式之中,而必須結合社會、經濟、政治、哲學,乃至藝術的諸多層面加以綜合考察,。

  中國養生學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交叉的産物,其理論體系本身具有這種學科所具有的雙重特徵。具體來説,中國養生文化的社會科學性質主要體現在其理論體系與中國古代哲學(如老子、孔子、莊子等)存在著一種千絲萬縷的關係,中國養生文化的自然科學性質則主要體現在它與傳統醫學(民族醫學)有一種血肉相聯的關係。

  “天人相應”是中醫的經典理論,“天人合一”是中國養生文化基本理論,也適合於今日的養生。“天”指自然,即人類周圍客觀存在的自然界,包括一年四季的變化與輪轉;天上的日月,星辰,大氣圈;地上的生物圈、岩石、土壤、河流湖海……總之,除了人以外的一切生命和非生命的物質,都稱為“天”。人生活在自然環境中,作為自然界的産物和組成部分,必定受自然規律的制約和影響,自然界的運動和變化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人體的變化,而人體的變化必然反映與之相應的生理、心理、病理、變化。順應自然則可以養生,可以健康長壽、防止疾病,這便是“天人合一”的實質所在,人們千萬不要破壞太自然秩序。

  中國傳統養生觀念的文化內涵與歷史經驗值得注意和借鑒。今天看來,風水環境和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今天更加突出,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和綠色食品更是燃眉之急。盲目蠻幹的拆遷改建、過度使用化肥農藥、形形色色的轉基因、食品添加劑,必須制止和控制,否則,中國長壽地區和長壽人群將有滅頂之災,中國養生文化之花將沒有生態環境基礎而枯萎凋謝!這並非危言聳聽!而是必須高度警惕!

  中國傳統養生觀念豐富的的文化內涵與寶貴的歷史經驗,在世界獨樹一幟,值得我們努力繼承和發揚,除微量的糟粕堅決拋棄外,大量的精華應該吸取。這是真正的養生強身、文化強國之路!

  (2012年9月13日于北京)

  參考文獻:《老年學響導》(邱鋒 主編)

  作者簡介:邱鋒 男 71歲 中國老年報創始人之一,原副總編輯、編審、研究員。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中國老年學學會科學健身與長壽研究委員會原常務副主任,中國老年保健協會首屆理事。編著有《老年學響導》(科學普及出版社1993)《養生嘉言》等。  

[責任編輯:張瑞宸]

相關閱讀:  

涉臺常識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