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交流專題  >  和平發展回顧與前瞻  >  演講稿  > 正文

余克禮:維護政治認同與互信基礎、深化兩岸和平發展

2012-07-28 18:21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第八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28日下午舉行了議題為“和平發展回顧與前瞻”的專題研討,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所長余克禮發表了題為《維護政治認同與互信基礎、深化兩岸和平發展》的專題演講。(台灣網  于斯文 攝)

  台灣網7月28日哈爾濱消息 第八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28日下午舉行了議題為“和平發展回顧與前瞻”的專題研討,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所長余克禮發表了題為《維護政治認同與互信基礎、深化兩岸和平發展》的專題演講。以下為演講全文:

  維護政治認同與互信基礎 深化兩岸和平發展

  余  克  禮

  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所長

  (2012年7月28日)

  四年多前,中國國民黨重新上臺執政,臺灣島內局勢發生了深刻變化,兩岸關係發展出現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大陸方面及時抓住這一重大歷史契機,作出了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面的戰略決策,並與中國國民黨、馬英九當局和兩岸同胞一起,共同攜手推動兩岸關係的發展實現了歷史性轉折。經過四年不懈的努力,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重大進展,開創了嶄新的局面。當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已由開創期進入鞏固深化的新階段。這意味著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既迎來了繼往開來、突破政治僵局的新機遇、新希望,同時,必然要面對兩岸之間長期存在的歷史性分歧和結構性矛盾,尤其是臺灣社會在政治轉型過程中,所人為製造的國家、民族認同的問題。

  兩岸關係發展的歷史經驗證明,堅持與維護以兩岸同屬一中為基石的政治認同基礎,事關國家、民族的核心利益,事關兩岸的共同發展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在海峽兩岸尚未實現完全統一的情況下,雙方政治互信的建立與增進,政治共識的形成與擴大,民族凝聚力的維持與增強,更加有賴於對國家、民族認同的原則立場的堅持與維護。當前,要鞏固深化和平發展,開創兩岸關係新局面,兩岸雙方都應正視臺灣社會在國家、民族認同問題上所呈現出的嚴重分離傾向,並採取有效措施加以遏止與化解,切實維護海峽兩岸在政治認同上曾長期共同堅持的原則立場與政治基礎。

  眾所週知,李登輝、陳水扁在主政期間,以政權的力量全方位地推行“去中國化”政策,不遺餘力地宣揚“臺灣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臺灣、中國一邊一國”、“臺灣人不是中國人”的“臺獨”思想,由此製造的臺灣社會在政治認同上的扭曲錯亂、在政治互信上的缺失,不僅長期困擾著臺灣社會民眾、遲滯臺灣的經濟發展,而且嚴重地影響到兩岸關係全面正常化的進程,損害了國家、民族的根本利益,臺灣社會、兩岸人民和兩岸關係發展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越來越多的海峽兩岸有識之士深刻地認識到:臺灣若不能妥善地化解政治認同的分歧問題,重塑社會共識,重建社會互信,將難以走出內耗與空轉;兩岸若不能強化對國家、民族的共同認同,不斷增進政治互信,擴大政治共識,兩岸和平發展將難以大步地向前邁進,兩岸關係要實現完全正常化,將更是遙遙無期。

  長期以來,海峽兩岸在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對國家、民族認同的問題上,原本沒有任何的分歧。這不僅見諸於兩岸領導人在很多重要場合的講話,符合兩岸現行規定,也是連美國政府不得不承認的客觀事實。1972年美國政府在《中美上海公報》中明確地指出,“美國認識到,在臺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政府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

  回顧一個中國原則産生的歷史背景、兩岸同屬一中表述提出的社會政治原因、“九二共識”達成的整個過程,更可以充分地證明這一鐵的事實。

  —、一個中國的原則是海峽兩岸在共同反對“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鬥爭中,不約而同提出、並長期共同堅持的政治立場與主張

  我要指出的是,大陸今天所特別強調、特別堅持的“一個中國的原則”,不是大陸單方面提出、強加於臺灣方面的主張,而是海峽兩岸在共同反對外國勢力妄圖要把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鼓吹與製造“兩個中國”、“—中一台”的鬥爭中,為維護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不約而同提出來、並且都長期堅持與捍衛的政治立場與主張。中國國民黨在蔣介石、蔣經國及李登輝主政期間都曾不斷地聲明與強調:“大陸、臺灣皆中國領土,不容割裂”、“我們的原則是,今天只有一個中國”、“中國只有一個,應當統一,也必將統一,任何一個中國人都不能自外于統一的責任,也不應自外于統一的努力”。蔣經國先生還曾一針見血地指出,“我們必須申明,所謂‘兩個中國’、‘互不侵犯’的説法,只是一些對中國問題缺乏認識的國際人士一廂情願的想法”。臺灣方面在其所制訂的《國家統一綱領》中明確地主張,“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以和平方式解決一切爭端”。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在今年3月與胡錦濤總書記會談後舉行的記者會上亦清楚地指出,“‘中華民國的憲法’本來就是‘一個中國的原則’”。這一客觀存在的事實,就是在民進黨執政時,陳水扁也不得不承認。他在2002年元旦講話中指出,“依據‘中華民國憲法’,‘一個中國’原本並不是問題”。歷史回顧,就可以清晰地顯示出:最初企圖製造“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是某些外國人、外國勢力,而不是我們中國人自己。相反正是因為海峽兩岸的中國人都鮮明地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堅決反對“兩個中國”、“一中一台”,才使得國際上某些勢力要把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圖謀未能得逞。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己步入鞏固深化階段的今天,兩岸雙方更應清晰地堅持並維護這一立場,為兩岸關係發展取得更大的突破鋪平道路。

  二、兩岸同屬一中的概念是臺灣方面首先提出來的,大陸方面理解、尊重並接受這一表述

  我還要指出的是,今天大陸方面所強調的兩岸雙方都應清晰地堅持“兩岸同屬一中”這一體現一中原則的概念與表述,首先是由臺灣方面正式提出來的。1991年3月14日,李登輝主持制訂的《國家統一綱領》的“原則”部分第一條,開宗明義地指出,“大陸與臺灣均是中國的領土,促成國家的統一,應是中國人共同的責任”。1992年8月1日,李登輝主持召開的“國統會”對“一個中國涵義”所作出的結論稱,“臺灣固為中國之一部分,但大陸亦為中國之一部分”。兩岸同屬一中的表述就是由此演變而來的。在大陸由於從來沒有人認為大陸不是中國的一部分,故一直只針對有人企圖要把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不斷地聲明、強調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是中國固有領土,而無須去強調大陸也是中國的一部分。2000年臺灣發生首次政黨輪替,臺灣方面有人開始向大陸提出,為什麼大陸只講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而不講大陸也是中國的一部分?大陸方面理解臺灣一些人士提出這一疑問的心情,故很快作出了回應。在當年的8月,錢其琛副總理會見臺灣聯合報係訪問團一行,在回答他們的提問時説,“就兩岸關係而言,我們主張的一個中國原則是: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和臺灣同屬於一個中國,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錢其琛對一個中國的原則這一新的表述,在臺灣島內和國際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認為體現了大陸對臺政策的務實、靈活及體察臺灣社情民意的新思維。自此,大陸方面以錢其琛副總理的這一説法作為表述一個中國原則的基本內容,之後被專家學者和媒體稱為大陸關於“一個中國原則”的“新三句”。今年3月,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與胡錦濤總書記會談時明確表示,海峽兩岸並非國與國關係,根據雙方現行體制和相關規定,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在此基礎上求同存異,同的是“兩岸同屬一中”,對異的部分我們正視現實,擱置爭議。凡此都表明:大陸、臺灣同屬一個中國的這一概念,不是大陸硬要加諸於臺灣的,而是由臺灣方面先提出來,後來臺灣有關人士向大陸提出疑問,大陸方面予以理解、尊重,並接受臺灣方面的這一表述,其目的是希望在此基礎上,海峽兩岸進一步聚同化異、增進互信,推進兩岸關係不斷向前發展。

  三、“九二共識”是以海基會提出的方案為基礎而達成的

  回顧歷史還會發現,在李登輝未提出“兩國論”之前,在臺灣島內及海峽兩岸之間,對“九二共識”並無多大爭論。但是,自從1999年7月,李登輝提出“兩國論”、特別是2000年陳水扁上臺、民進黨執政後,對“九二共識”的爭論,開始成為影響島內政局、影響兩岸關係發展的重大的焦點問題。李登輝公然拋出分裂國家的“兩國論”,在海峽兩岸、國際社會,引起軒然大波。在各方的巨大壓力下,臺灣有關方面為了替李登輝的“兩國論”解套,開始將“九二共識”往“一中各表”的方向演繹,併發展成今天臺灣一些人的定式説法。民進黨上臺後,參與炮製“兩國論”的蔡英文,乾脆直接否定“九二共識”的存在,連陳水扁講“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她都要出面迅速予以消音。自此,“九二共識”逐漸成為困擾民進黨發展的最大罩門,並在2012年1月的大選中終於飽嘗了惡果。總之,臺灣出現扭曲與否認“九二共識”是與島內分裂傾向的發展密切相關的。

  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已進入鞏固深化的新階段,和平發展已成為臺灣社會的主流民意,兩岸互信基礎有所增強的今天,兩岸雙方應當本著尊重歷史、正視事實,正本清原的態度,還“九二共識”的本來面目,為政治認同與互信的增進清除障礙。

  海協會與海基會1992年在香港商談,主要是就兩會未來交往與事務性商談所不可或缺的“一個中國的原則”這一前提進行溝通協商。因此,著重討論如何表述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問題。當時兩會雙方對這次商談都是抱有誠意的。在商談過程中,海協會代表提出了5套表述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方案,海基會代表先後提出了8套表述方案。其中,海基會的第8套方案是:“在海峽兩岸謀求國家統一的過程中,雙方雖均堅持一個中國之原則,但對一個中國的涵義,認知各有不同”,並建議“以口頭聲明的方式各自表述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鋻於海基會的這個方案表明瞭臺灣方面堅持一個中國原則,謀求國家統一的態度;雖然提出了“對一個中國的涵義,認知各有不同”,但沒有具體論述臺灣方面的看法。因此,海協會認為基本上可以接受與海基會各自以口頭聲明方式表達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態度。基於此,海協會正式以電話告之海基會:“貴會建議採用貴我兩會各自以口頭聲明的方式錶述一個中國原則。我們經研究後,尊重並接受貴會的建議”。海基會迅即回復海協會並確認:“本會徵得主管機關同意,以口頭聲明方式各自表達,可以接受”。隨後,海協會致函海基會,提出了海協會的口頭表述內容:“海峽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努力謀求國家統一。但在海峽兩岸事務性商談中,不涉及一個中國的涵義。”並將海基會的第8套方案附在函後,作為雙方彼此接受、各自表述的共識內容。在當時的政治氛圍下,雙方並未討論、也不可能討論敏感的一個中國的政治涵義問題。確切地講,當時雙方所達成的共識是:各自以口頭聲明的方式錶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對一個中國的政治內涵,既然根本就沒有討論過,也就談不上有無所謂共識的問題。

  上述兩會當時在香港會談及“九二共識”所達成的整個過程顯示,“九二共識”形成的背景、內容、特點與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1992年兩會在香港商談的主要任務是:就兩會未來交往與事務性協商談判的前提——“一個中國的原則”,進行溝通與協商,並能找到共識。

  第二,雙方對此次商談達成共識都抱有一定的誠意,因此,到香港前,各自都為此次商談準備了多套方案。

  第三,“九二共識”是以海基會的第8套方案為基礎而形成的。其主要內容為:一是雙方均表示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二是雙方均表示要謀求國家的統一;三是雙方都同意以口頭聲明的方式各自表達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四是雙方都承認與正視,在一個中國的政治涵義上存在著分歧。海基會表示“認知各有不同”,海協會表示“在事務性商談中不涉及”。但是,雙方都能以高度的政治智慧、務實的態度,採取求同存異、擱置爭議的方式予以妥善處理。

  第四,“九二共識”的核心是海峽兩岸雙方均表示堅持一個中國原則、謀求國家統一;精髓是雙方均主張求同存異、擱置爭議;意義是確立了兩岸兩會交往與商談的政治基礎,為兩會舉行新加坡會談及後來所開展的協商談判,並取得豐碩成果創造了基本的前提條件。

  還原歷史的目的是為了尊重歷史,正視事實。因此,對“九二共識”的解讀與表述再也不要為了政治上的需要,而不顧事實地加以變造,更不能完全無視歷史事實斷然地加以否定,應以歷史事實為依據,以理性、客觀的態度,給“九二共識”一個確切的定義與表達方式。在此基礎上化解彼此歧見,凝聚共識,擴大互信,為鞏固深化兩岸和平發展奠定更堅實的基礎。

  四、關於強化政治認同、增進政治互信、擴大政治共識的看法

  臺灣社會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葉開始出現、後來愈演愈烈的政治認同、政治互信問題,是造成今天臺灣社會陷入藍綠尖銳對立不能自拔,兩岸政治僵局還不易打破的主要癥結之所在。這一現象的滋生與蔓延,主要是李登輝縱容“臺獨”思潮的氾濫、庇護“臺獨”勢力的興風作浪所致,但同時也還有諸多複雜深層次的政治社會與歷史原因。在整個臺灣社會政治轉型的過程中,確實有那麼小部分人企圖乘機謀求所謂“臺灣獨立”,但也有不少人是以“臺獨”為工具、以“臺獨”為手段,來謀取政治與經濟利益。民進黨前主席謝長廷最近講,“早年推動獨立不是針對共産黨,而是被統治者反抗國民黨的統治”。這一説法,反映了部分人的心態與行為。另外,還有相當多的人,或基於眼前政治利益的考慮,或迫於現實政治的壓力,不敢理直氣壯地堅持自己的政治理念。這就是至今有些人還要講所謂“不統、不獨、不武”、“臺灣也是我們的國家”等之類的話原因。客觀地講,現今在臺灣真正從骨子裏不認同中華文化、不認同自己是中國人,不惜一切也要去搞“臺灣獨立建國”的人,恐怕是少之又少。臺灣社會今天所出現的政治認同的錯亂與政治互信的缺失,並沒有改變、也不可能改變臺灣社會所蘊藏的世代相傳的對中華民族、對中國、對中國人、對中國傳統和歷史文化根深蒂固的認同;並沒有改變、也不可能改變兩岸同文同種、血脈相連、血濃于水的深厚淵源與同胞親情關係。因此,臺灣社會內部、海峽兩岸之間,目前在國家、民族認同上所出現的問題,應是一種暫時的現象。隨著時間的推移,特別是兩岸人民交流交往不斷地擴大與深化,彼此之間相互了解、理解與諒解的不斷增進,相信總有一天會得到徹底化解,彼此的共識與互信,亦會隨之得以重建。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當前,兩岸各方特別是執政當局,當務之急是都應為強化政治認同、增進政治互信、擴大政治共識,多做實事,多辦好事,不斷地添磚加瓦。基於此,本人認為各自至少都應從以下幾方面多加努力。

  第一,兩岸雙方都應站在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高度上,共同維護與捍衛中華民族的核心利益,堅持兩岸同屬一中,堅決反對“臺獨”和任何分裂傾向,捍衛國家主權與領土的完整,攜手同心推進兩岸的共同發展,共謀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第二,兩岸雙方都應以大局為重,在現階段應切實履行求同存異、擱置爭議的承諾,彼此都不講不利於或有損於兩岸政治認同與政治互信的話,不做不利於或有損於兩岸政治認同與政治互信的事情。

  第三,兩岸雙方都應展現推進兩岸和平發展的誠意,恪守共創雙贏的共識,齊心協力地多做有利於強化兩岸政治認同、增進兩岸政治互信的實事和好事,多講有利於強化兩岸政治認同、增進兩岸政治互信的好話。

  第四,兩岸雙方都應本著以人為本、為民謀利的宗旨,共同維護、確保兩岸同胞的切身利益,以最大的誠意,加倍的努力,化解兩岸同胞之間的隔閡與誤會,增進“兩岸同胞一家人”的認同,兩岸關係的主體與動力是兩岸同胞,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就是要為兩岸同胞造福謀利。對大陸方面來説,除了要讓更多的臺灣同胞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中不斷受益,還要在這個過程中逐步化解臺灣同胞對大陸的種種疑慮,消除隔閡、誤解與誤會,增進兩岸同胞的相互了解與彼此的信任感。對臺灣方面來説,除了應清晰地堅持兩岸同屬一中,還應更加重視並採取措施對多年來的“去中國化”教育進行有力的撥亂反正,理性、務實、客觀地了解、理解和認識大陸,摒棄成見、偏見乃至敵對心態,促進兩岸同胞在和平發展進程中加快融合,在互利互惠中實現雙贏,共同努力儘早徹底結束不愉快的歷史,共創二十一世紀中國人美好的未來!

  當今的世界正處在前所未有的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國際形勢正在發生著深刻複雜的變化,並已經和正在改變世界格局。所幸的是值此世界格局面臨大變革之際,中國大陸綜合實力與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在國際上的影響力與日俱增,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也由開創期進入鞏固深化的新階段。中華民族的復興迎來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兩岸同胞應共同把握好歷史賦予的機遇,加快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步伐,推動兩岸和平統一進程,為早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創造條件。

[責任編輯:普燕]

涉臺常識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