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農人深耕大陸鄉村:市場很大,也很有潛力
中新網寧德9月15日電 (呂巧琴 林榕生)“新文件的出臺,使得臺胞們更加安心地在大陸發展和生活。”談及近日發佈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支援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登陸二十余載的臺胞黃吉田14日在福建省寧德市霞浦縣對中新網記者説,這給自己繼續創業提供了保障。
走進黃吉田位於霞浦縣的種植基地,眼前一片生機盎然。火龍果枝條遒勁粗壯,植株上已結出了飽滿通紅的果實,工人們穿梭其中修枝、剪葉、採摘、裝箱,一派忙碌景象。
黃吉田説,火龍果一年可以採摘11至12批,一批35天左右,采收期會聘請二三十名鐘點工進行采收。
來自臺灣臺中市的黃吉田今年55歲,在臺灣一直從事農業種植。二十多年前,他和朋友到廣東省考察水果種苗培育市場後,便與朋友一起在大陸合作開辦種苗培育場。後因業務需要,輾轉至福建省廈門市和漳州市種植水果。
在大陸工作期間,黃吉田找到了他人生的“另一半”。因妻子是寧德市霞浦縣人,2013年,黃吉田與妻子一起回到霞浦創業,種植臺灣火龍果,並於2015年創辦霞浦縣百果山農業科技有限公司。
創業之初,土地承租給黃吉田帶來不小的困擾。黃吉田説,那時候需要一戶一戶地找人租地,遇到不少困難,還好有親朋好友的幫忙。經過多年的發展,火龍果種植基地面積已有80畝,每年收入達200萬元人民幣左右,産品銷往大陸各大超市和檔口,並在浙江、福州等地都設有火龍果深加工廠房。
為加大産量,黃吉田計劃對種植大棚進行改造,加裝補光燈。他説,這可以縮短火龍果生長週期,促進反季開花,提升果實品質和産量。
企業一路向好的同時,黃吉田一家人在大陸的生活亦其樂融融。他説,兩岸同文同種、同根同源,生活、飲食等方面都一樣,早已習慣在大陸生活,“這就是我的第二個家”。
2014年,黃吉田的孩子來到大陸,目前在廈門讀大學。黃吉田計劃讓孩子畢業後繼續留在大陸發展,“在這裡會有一個更好的前景”。
與臺灣一水相連的寧德市,近年來先後出臺一系列政策舉措,深化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落實臺胞同等待遇,吸引許多臺灣同胞來到寧德學習、就業、創業、生活。截至目前,寧德共有臺資企業119家,總投資15.3億美元,涉及冶金、電機、石材、食品加工、農業養殖、茶葉、花卉等産業。
“大陸的發展是跳躍式的,和我剛來時不可同日而語。”黃吉田認為,大陸的市場很大,也很有潛力,目前已在規劃公司多元化發展方向,擴大土地面積,往深加工等領域拓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