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臺商投身大陸鄉村振興 揚農業IP冀年輕人入場

2022-03-21 09:00: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網重慶3月19日電 題:臺商投身大陸鄉村振興   揚農業IP冀年輕人入場

  中新網記者  鐘旖

  “一年300多天,不是在農田,就是在去農田的路上。”這是年過六旬的臺商黃金生退休後,紮根重慶回歸鄉野的真實寫照。作為一名資深農業人,他不僅將臺灣先進的文農旅融合模式搬進大陸,還欲在更廣袤大地“複製”經驗,吸引年輕人加入。

  萬物復蘇的時節,正在籌備新一輪田野考察的黃金生在其創辦的“螢火谷”文創農場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時表示,從新農村建設到精準扶貧、田園綜合體,他見證了大陸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發展進程,看到了“大有可為”的施展空間,“希望在鄉村振興路上,我們臺商不要缺席”。

  黃金生是臺灣臺中人,上世紀90年代就“登陸”上海商界闖蕩。2010年,因父母相繼過世,已到退休年紀的他決心“重新審視生活”。抱著“找尋鄉愁”的初心,黃金生用6年多時間涉足大陸近百個鄉村,感知田園萬般可愛可親後,他決定重拾農學本行創業。“大自然像是燃起了我的第二次生命,這一次我要做自己熱愛的事。”

  2017年,黃金生選定重慶縉雲山脈中的三河村,流轉村民的千畝土地,啟動文創農場項目。和大面積鋪開的傳統農業種植模式不同,他從創業之初就錨定了“小而精”的方向,做與生態自然共生的新農業,先用充滿浪漫特質的生態指標昆蟲——“螢火蟲”,講好土地與自然的故事。

  “螢火蟲只能在良好的環境下生存,光、水污染都會驅離它。也就是説,它聚集的地方,就是最自然的生態。”在兩岸農業專家指導下,黃金生團隊從還原螢火蟲棲息地開始,用一年多時間改良土壤、水和植被,在農場內成功復育了10個品種的螢火蟲。

  每年4月至10月,數以百萬計的螢火蟲在山間自然繁衍,周邊遊客爭相“打卡”的同時,山野餐飲、林間民宿、自然研習、探險教育也受到熱捧……一個集有機農業、生態保育、文化創意等於一體的鄉土生態建設樣板孕育而生。如今,這套生態復育模式已在重慶市巴南區、北碚區及貴州貴陽落地。

  “文創農場的發展模式是賦予農業‘價值’,是可以被快速複製的。”黃金生表示,大陸農業相較臺灣的,差別並不在技術,而在“多元化的觀念”。建立鄉村振興複合式全産業鏈條的關鍵,是精準定位好農業IP,不走同質化路線,講好品牌故事,由此連結起農業生産服務中的更多環節。

  黃金生透露,自己正帶著“螢火谷”經驗“走出去”,以技術下鄉方式,指導多地展開農業體系的提檔升級。今年一開春,行程已排得滿滿噹噹,剛從福建廈門做完農業調研,又要啟程去河南信陽。

  與此同時,一個以“數字農業”為主題的線上線下生態産業鏈互動平臺正在架構,預計于年內上線。“當有一天我跑不動了,還可以利用網際網路聯動兩岸專家,帶動大陸更多鄉村在農旅産業項目上協同發展。”黃金生介紹説。

  交談中,黃金生反覆強調鄉村振興中“年輕人”的重要性。“年輕人不是不願意回鄉,而是找不到方法。”黃金生説,隨著農業新機械、新技術更疊,“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子雖已一去不復返,但要想吸引年輕人返鄉,還需要為農業注入更多科學手段。

  文創農場模式或是一個破題之道。他認為,與其讓年輕人在500畝土地裏辛苦勞作,不如讓年輕人把5畝地“玩得高大上”,讓他們從內心認同農業價值,做新型農業的代言人。他還提到,從事農業需要有實踐精神,不能“好高騖遠”“三心二意”,“務農應該是輕鬆快樂的,只要腳踏實地地做,土地會給予你回報”。

  “在大陸鄉村振興建設浪潮中,未來,農村的孩子不再害怕返鄉,年輕人不再爭做城市白領,農民也可以是令人驕傲的職業。”採訪最後,從臺灣農村走出來的黃金生如是期待。(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