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來自臺灣的中科院地球化學家周義明:葉落歸根 重新起航

2018-08-09 09:06: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黑色西褲,白色襯衫,天氣雖熱,著裝卻一絲不茍。見到周義明,是在位於海南三亞的中科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生長于臺灣新竹,海外求學工作40餘年,5年前到三亞籌建中科院深海極端環境模擬實驗室,73歲的周義明頭髮花白卻精神矍鑠,説話不疾不徐,面帶微笑。面對來訪的記者,這位成名已久的地球化學家熱情地當起了講解員,像是一個剛創業的青年。

  抓住大陸科研發展機遇

  其實,周義明長期從事實驗地球化學研究,在深海科研領域則自稱是“新手”,“入行不過5年”。作為中科院深海極端環境模擬實驗室的主要籌建者和負責人,周義明的主要任務是帶領團隊研究物質在極端環境下的物理化學性質,為深海探測設備研發和海底物質研究提供技術支撐。“人類對深海的了解,甚至比不上對宇宙深空的了解。”周義明説,促成他研究轉型的最初動力是對未知領域的探索欲,而來到三亞,則是趕上了大陸科研快速發展的機遇。

  1968年,周義明從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系畢業後,為繼續深造只得負笈海外,定居異域。1995年,周義明也曾嘗試回臺灣尋找工作機會,但他的研究領域對科研條件要求較高。直到2011年參加一場學術會議,從一位多年老友那裏得知,中科院正在三亞籌建一個開展深海研究的全新科研機構,才燃起了他葉落歸根、重新起航的激情。

  到大陸從事深海研究,是周義明此前難以想像的事情。“1985年,我第一次到大陸來做學術交流,用的還是外匯券。”周義明説,彼時大陸改革開放不久,各方麵條件有限。開展深海科考投入巨大、技術難度極高,全世界有此能力的國家屈指可數。2012年6月,中國7000米級載人潛水器“蛟龍號”成功完成在馬利亞納海溝的深潛作業,並與當天身處太空的神舟九號飛船對話。在新聞上看到這一場景的周義明激動不已,終於下定決心提前退休,與太太一起奔赴三亞,投身中國深海科考事業。

  “這十幾年我一直能感受到大陸發展的衝擊力,進步的速度實在驚人。”周義明感嘆,儘管大陸的科研待遇説不上最好,但重視科研、尊重人才的氛圍卻是最濃的,重大科研項目一旦確定就能齊心協力、快速推進。“特別是基礎理論研究,很燒錢,過程漫長又不容易出成果。”周義明認為,只有具備強大的經濟實力、穩定的社會環境和健全的科研體系,才能支撐這類研究的開展。

  中科院三亞深海所從2011年開始籌建到首次完成馬利亞納海溝萬米深淵科考作業只用了短短5年時間,原本嚴重依賴進口的深海探測主幹技術裝備也逐步實現自主研發製造……在三亞深海所創業氛圍的感染下,周義明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工作,帶領團隊從租賃場地、購買器材開始,只用了3年的時間就研製出了一批具國際領先水準的高壓高溫(或變溫)儀器。

  冀盼兩岸深化交流

  在周義明的辦公室,隨處可見的除了成摞資料,就是由珊瑚石、螺殼、貝殼做成的藝術品,還有錯落有致地擺放在辦公桌和茶几上的熱帶植物盆栽。從玻璃窗望出去就是大海,探索一號停泊在稍遠的錨地,更遠處是三亞國際郵輪港。“海南三亞靠近我國深海,地緣優勢明顯,生活環境優越,對我來説非常有吸引力。”周義明説,閒暇之時,他也會和夫人背著包逛菜市場,在三亞各處走走,“等真正退休之後,會考慮定居這裡”。

  除了主持科研,周義明現在把大量的精力都傾注到培養年輕科研人才身上。“現在最讓我感到開心的,就是看到身邊的年輕人快速成長起來。”周義明的實驗室有10位青年研究員和6位研究生,其中有幾位還是他當年學生的學生,對他來説,沒有什麼比看到學術事業後繼有人更值得欣慰的了。

  對年輕一代成長高度關注的周義明在為大陸年輕人的進步高興的同時,也思索著臺灣青年的未來。“臺灣的年輕人需要有更多的闖蕩精神,利用好大陸的豐富資源充實自己。”周義明表示,早年臺灣外出闖蕩的年輕人很多,現在有些年輕人走出去打拼的意願不強,這對臺灣的長遠發展不是好事。“拿科研來説,近年臺灣經濟增長緩慢,科研條件受限,對臺灣年輕一代科研工作者的成長很不利。”周義明説,應當鼓勵臺灣年輕人擺脫認知上的干擾,以開放的心態積極投身兩岸交流合作。

  當前,兩岸人員往來還面臨著諸多的限制,讓經常往返兩岸的周義明深感不便。“大陸已經出臺了‘惠臺31條措施’,臺灣是不是也應該做出改變,為合作創造條件?”周義明反問道。(記者 馮學知)

  原標題:葉落歸根 重新起航

[責任編輯:劉雅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