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借助新媒體 臺灣青年更多角度看大陸

2018-06-08 09:24:00
來源:中新社
字號

  中新社廈門6月7日電 (記者 楊程晨)從微信公號到網路直播、再到短視頻,伴隨大陸網際網路社交方式的快速更新,“登陸”的臺灣學子亦“跟風”及時,寫文章、做直播、拍視頻,不僅通過海量資訊看大陸,更在網上以親身經歷吸引更多臺青“出來看世界”。

  正在福建廈門舉行的第十屆海峽論壇上,來自多所大陸高校的臺生接受了中新社記者採訪。

  交換生陳鬱今年初從臺灣政治大學到中國人民大學,除修讀多門課程外,還在知名孵化器華燦工場實習。

  陳鬱同時參與兩個微信號的經營:在公司賬號上介紹大陸衣食住行;在個人賬號上編寫自己的“北漂日記”,裏面有試吃各種大陸零食、提供各種生活貼士等。

  陳鬱説:“我們在島裏面對的人比較少,有時候想法會比較片面。借新媒體平臺,我想讓臺灣朋友透過我的角度去看大陸。”

  作為海峽論壇的組成部分之一,第五屆海峽兩岸青少年新媒體文創論壇6日在廈門舉行,活動的一項重要流程是頒發兩岸青年短視頻大賽獎。獲得“最佳傳播力獎”的臺灣青年陳美樺,雖住在臺南,但使用微博、微信已是平日生活的一部分。

  在臺灣,陳美樺已能感受大陸短視頻市場的火爆。她説,如今島內許多熱門視頻都出自“抖音”軟體,已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下載。

  在北京電影學院導演係就讀碩士一年級的袁勳,是大賽“最美劇情獎”作品的獲獎導演。他認為,大數據時代,智慧手機高度普及是短視頻風靡的重要原因;他正考慮將自己的作品上傳至短視頻平臺,增加受眾。

  讀本科期間,袁勳曾到湖南衛視的“快樂大本營”欄目組暑期實習,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希望畢業後留在北京或上海做導演,“這邊的市場大,希望可以從網路電影的導演慢慢做起,走向大銀幕”。

  王若蜜于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網路傳播係讀大三。她認為,過去兩岸青年都在各自平臺上建立社群;如今臺生到大陸求學,通過這邊的社交媒體能夠更加暢通地與大陸年輕人交流。如果能消除刻板印象、尋求共同點、傳播正能量,兩岸年輕人可以在網路上更柔和地相處。

  閩南師範大學兩岸一家親研究院副院長吳曉芳説,隨著人員往來的頻密,兩岸網友分別“到對岸”開設社交媒體賬號的趨勢愈加明顯。相對於發文字留言,彈幕、直播等新形式的出現,讓互動的“畫風”變得溫潤、生動。

  吳曉芳認為,互動帶來交流甚至交鋒,並會進而帶來相互關注及人際關係的延續,這有益於現實中兩岸民間的互動,增進彼此了解。(完)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