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離家一甲子,回到大陳島

2018-05-03 09:24: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一張泛黃的戶口頁,幾個陌生的舊地名。11歲時隨父親遷往臺灣的郭正友,重回故土浙江已是古稀之年。尋訪故地,既是為了亡父的囑託,也是給後代“祖上何處”的交代。

  1955年,大陳島及其附屬島嶼近1.5萬人集體遷居臺灣。近日,與郭正友有著相似故事的180余名浙江大陳島籍臺胞跨越海峽,重返故里尋根祭祖。

  “想要回到永遠的大陳家鄉” 

  浙江溫嶺市新河鎮。高橋、西岸裏、上洋郭。依照父親戶口頁上舊地名,郭正友在外甥陪同下找尋祖籍地。及至抵達,才從新河鎮郭姓村民們口中得知,幾個舊日地名都已變更,行政區劃也有變化。

  輾轉又到浙江臺州市金清鎮前郭村,郭正友終於在自己的出生地尋到宗祠。在郭姓族譜中,他找到父親和祖父的名字。捕魚為業的父親,在郭正友年紀尚小時全家移居臺州市椒江區大陳島,直到1955年隨國民黨撤退臺灣,終老寶島不得歸。

  尋訪過程中,郭正友難掩激動,多次落淚。説起歸鄉,75歲的王秀娥也淚泛眼眶。“能不能再回大陳島,回到以前的土地?”王秀娥説,行前兩三天就睡不著,想著就掉眼淚。“幾十年的夢想總算實現了,非常高興。”

  在臺灣工作賺錢,王秀娥賣手工麵條,做水餃。廚師、木雕、繡花都學過,熬過苦日子,自家在高雄蓋起了房子,卻始終記挂著“回到永遠的大陳家鄉”。“家裏附近的山和樹,都還記得。家裏已經拆光了,但地基還在,就來看看。這次是女兒帶我回來,去找以前的家。”

  “特別想找到爺爺奶奶的家” 

  23歲的臺灣高雄人張鈞傑是大陳人第三代。“爺爺奶奶是大陳人,在家裏會説臺州話,講一些臺州故事,還有小時候怎樣在海邊玩耍。特別想找到爺爺奶奶的家,回去看一下。”在大陳島上專為臺胞修建的先祖祭拜祠堂,張鈞傑仔細尋找著祖先牌位。

  “一直想回來看看。對這次尋根之旅,自己很感動。”張鈞傑在臺南學習歷史時,就特別關注大陳人群體,細緻了解他們如何遷到臺灣。“他們中有些人又從臺灣去了美國,因為過得不大好,想出去闖闖。”

  同為第三代大陳人的陳姿穎,這次主動帶父親回來。“2年前,就帶爸媽來過。看到家裏人一直説起的大陳島。因為爸媽都是大陳人後代,家裏也説大陳話,都聽得懂。”

  父親陳永慶今年60歲,祖上從福建閩侯縣遷來大陳島。陳永慶説,“大陳島當年有一兩個村莊聚集了福州人,修船捕魚。爸爸以前也是捕魚的,在1955年離開前,一直在大陳島生活。”

  生在臺灣,也為是中國人驕傲 

  大陳人第三代陶建南3年前便來過大陳島,在臺北做電子工程師的他,這次陪父親一同回家。“我是第二次回來,爸爸已經來了好多次。”“找到了爺爺奶奶和爸爸生活過的地方,很感動。雖然原址只剩下幾塊石頭,墻壁都沒了。”

  “小地方影響兩岸大歷史。”陶建南在感慨兩岸分隔之餘,也驚嘆于大陳島近年的發展。“變化非常大,有很多房子先後蓋起來,多了很多新建築。”這與他對大陸的觀察一致,“對大陸的印像是硬體發展比較快。”“大陸和臺灣都有很多族群,每個族群都有自己的文化,可以互相交流和學習。”

  如今擔任臺灣花蓮市民代表會代表的蔣邦法,在父母遷去臺灣時,他還沒有出生。但通過聽故事讀著作,他自認為對大陳島很了解。“我在臺灣長大,對故鄉沒有印象。兩岸一家親,同文同種,回大陳島有尋根的味道。在臺灣的大陳鄉親經常會組團回來。我雖生在臺灣,還是為自己是中國人驕傲。”

  20年前曾回到大陳島的蔣邦法,認為此行“跟之前感受很不同”。“碼頭附近民宿餐館現在有很多。島上空氣好,適合進行旅遊開發。”

   離鄉日久,尋根腳步從未止歇 

  大陳島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大陸的最後一站,島上居民被國民黨軍隊脅迫離鄉,1.5萬人最終定居臺灣。經歷60多年繁衍生息,大陳人在臺灣已發展至十多萬人。幾十年間,大陳人對根脈的找尋從未停歇。

  郭正友等人此次回鄉,是參加兩岸大陳鄉情文化節。期間來自臺灣新北市浙江大陳同鄉會、臺灣大陳島鄉情文化促進會、臺灣宜蘭大陳新村等5個民間團體和2個大陳新村的180余名臺胞跨越海峽,重返故里尋根祭祖。

  兩岸大陳鄉情文化節由臺州市椒江區委區政府與臺州市臺辦聯合舉辦,始於2015年,如今已迎來四屆。2017年該活動在臺灣舉行,深受島內大陳籍臺胞歡迎。今年的活動內容包括主題聯歡晚會、“孝慈堂”祭祖儀式、大陳鄉情文化研討會暨兩岸大陳新村村(裏)長交流座談會、“大陳故事”方言演講賽、“大陳記憶”環島健身跑、環島參觀等。(記者 張盼)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