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文化人巴拿恰見證新生

時間:2011-07-18 09:05   來源:台灣網

  16日,參加情係巴蜀——兩岸文化聯誼行的兩岸嘉賓走訪北川新縣城。圖為兩岸嘉賓參觀巴拿恰商業街。(台灣網 趙輝 攝)

  台灣網7月16日綿陽消息 北川羌族自治縣這個位於川西北的小城,曾因為突如其來的巨大地震災難而凝聚起全民族的關切。三年後再回北川,地震遺址上有鮮花綻放,異地重建的北川城羌歌悠揚。兩岸文化界人士漫步新北川巴拿恰商業街,共同見證新生的活力在羌鄉蔓延。

  “巴拿恰”源於羌語音譯,意思是“做買賣的地方”。4月20日開業的巴拿恰商業街位於新北川縣城城市文化中心軸上,是北川新縣城的標誌性建築之一,以民族民俗手工藝展示為特色,吸引了各地百餘戶商家入駐,成為北川新縣城的旅遊亮點。

  “不能再買了,東西太多都要拿不動了。”臺灣華視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周蓉生在巴拿恰採購了好幾袋當地特産“千錘酥糖”和羌族手工藝品,在收穫滿噹噹的同時,周蓉生還由衷感佩災後重建的高效率,這一點也成為到訪台灣嘉賓的共識。

  “在其他地方,災後三年做到這樣的程度都會很有難度,重建的效率給我留下深刻印象。”來自臺灣的歷史博物館館長張譽騰直言,在實地感受過地震遺址的損毀狀況之後,再看到北川新縣城寬整的街道和繁華的商業區,兩相對比令人驚嘆,感覺與川北的土地、人民和命運都更貼近。

  伴隨著一聲清脆的呼哨,羌族姑娘小夥兒們在商業街上唱起迎客的羌歌,跳起沙朗舞曲。充滿活力的歌舞感染了在場的臺灣嘉賓,不斷有人加入其中,儘管舞步生疏,但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明朗的笑容。

  “看到羌族人唱起歌跳起舞時發自內心的微笑,很有活力非常令人感動。”臺灣國光劇團導演李小平幾個回合下來,已經能夠跟上羌歌的節奏,像模像樣的跳起沙朗,甚至有些欲罷不能的味道。

  “這就是文化、藝術的感染力,讓痛苦中的人看到希望和信心。”華人文化藝術聯盟執行長江宗鴻從“512”地震後,開始強調借用文化的力量展開災後心靈重建,並呼籲兩岸文藝界能夠整合資源積極介入重建工作。

  而北川新縣城在重建之初,就在巴拿恰特辟出一個區域建立北川非遺保護中心陳列館,館內不但收藏有200余件羌繡作品和各類文物,更有羌繡傳承人現場展示羌繡絕活,羌族人現身演示羌笛吹奏、表演羌族歌舞。陳列館已然成為羌人彌足珍貴的精神家園和保護展示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重要陣地。

  高亢悠揚的羌歌再度唱響,羌人在新家園跳起熱情的沙朗,巴拿恰的歡快慢慢掃除從地震遺址一路相隨的沉重,兩岸文化界在新北川看到羌族人的堅強與樂觀,也看到希望在這個年輕的羌鄉靜靜蔓延。(記者 張瑞宸)

  16日,參加情係巴蜀——兩岸文化聯誼行的兩岸嘉賓走訪北川新縣城。圖為羌族人唱起羌歌迎接八方客人。(台灣網 趙輝 攝)

編輯:劉承思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