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臺灣文化界人士走進北川 感受災後重生偉力

時間:2011-07-18 16:29   來源:新華網
 感受災後重生偉力 關切羌族文化傳承——臺灣文化界人士走進北川
  新華網成都7月16日電(記者陳鍵興)山巒肅穆,河川無言,曾經的家園歷經三年多前那場驚世大劫難,只留下一片破碎、道道傷痕。站在北川老縣城的廢墟上,臺灣藝術大學校長黃光男教授禁不住濕了眼眶:“人心悸動,誰能不流淚啊!”
  16日,參加“情係巴蜀——兩岸文化聯誼行”的臺灣文化界人士來到北川老縣城遺址,憑吊在“512”地震中遇難的同胞,隨後又走進北川新縣城,了解災後重建情況。目睹災難帶來的巨大創痛,又看到“再造一個新北川”的建設成果,臺灣文化界人士感受著重生背後的堅強與偉力。臺灣沈春池文教基金會秘書長陳春霖説,無論在老縣城還是新縣城,他都被深深“震撼”了。
  當天上午,從綿陽市出發前往北川,進入災區範圍後,車內就沉默了下來。公路兩側的青山上還殘留著地震的痕跡,看著一道道土石裸露的滑坡帶,大家紛紛拿出相機,輕輕地按動快門。
  來到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區,滿目瘡痍、柔腸寸斷的景象如此近距離地展開在眼前,每一個人的表情都無比凝重。在紀念碑前,90多位臺灣文化界人士整齊肅立,為逝去的同胞默哀、鞠躬,而後排著隊獻上寄託哀思的黃菊花。
  “三年多前,在電視裏看到四川汶川大地震的報道,當時就有錐心的痛,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活下來,希望傷痛能減低。今天來到北川,在發生地震的現場,又回想起當年的內心感受,而且更加強烈。”臺北市文化藝術促進協會執行長黃寤蘭對記者説。
  災難面前,生命是脆弱的,但更是堅強的。離開地震遺址區,大家驅車來到北川新縣城,看到浴火重生的“新北川”,好幾位臺灣朋友都表達了這樣的感悟。
  走進熱鬧的北川“巴拿恰”(羌語,大意為商貿街),身著民族盛裝的羌族青年男女載歌載舞,迎接臺灣同胞。在這條解決了千余人就業的商業街上,臺灣朋友們看到了北川羌族同胞用辛勤的勞動和民族的智慧創造著新生活的價值。
  看到生氣勃勃的新城,看到當地人們臉上的笑容,大家都異常感慨。聽説北川新縣城是由自己的老家山東對口援建的,臺灣著名畫家劉國松先生説他也感到非常榮光。三年多前災難發生後,身在寶島的他即義捐畫作,將愛心遞過海峽,送到四川災區。看到今天的“新北川”,老畫家激動地説:“你看,新城的建築將羌族的特色與現代的設計思維結合得這麼好,真的是很了不起!”
  在北川非物質文化遺産展示中心,口弦、羌笛和羌繡傳承人的表演吸引了許多臺灣同胞,大家手中的相機又忙碌起來,還有人乾脆使用起了攝像功能,邊拍邊做起了“採訪”,仔細地詢問傳承人相關的問題。離開時,許多臺灣同胞還應邀和羌族青年拉起手,跳起了歡快的“莎郎”舞。
  隨後,大家走過抗震紀念園,來到北川縣圖書館。別具一格的建築,寬敞明亮的閱覽室,種類齊全的書報刊物,給臺灣文化界人士留下了深刻印象。因為,他們對北川最大的關心就繫於文化。
  黃光男教授對記者説,北川是一個羌族自治縣,災後的文化重建尤為重要,需要大家特別關心。在創造新生的過程中,要切實地保持好羌族的文化特色,使其在人民生活中間永葆生命力地傳承下去。
  陳春霖則認為,相比硬體而言,文化的重建需要更長的時間,臺灣文化界人士都非常關心,希望能夠參與其中,持續地給予協助。他舉例説,臺灣的學術研究和文藝創作力量可以組織起來,深入北川開展與羌族文化保存以及當地文化産業合理開發相關項目的合作。
  一個“老北川”,一個“新北川”,臺灣文化界人士心唸經歷悲愴的同胞之痛,心繫創造新生的振興之路。“看地震現場人心悸動,想北川新生源遠流長。”黃光男教授即興將當天的感觸濃縮在這兩行文字當中。
編輯:劉承思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