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兩岸非遺論壇 川臺專家激情碰撞

時間:2011-07-13 09:38   來源:四川日報

  兩岸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與傳承論壇上,來自臺灣和四川的專家激情碰撞

  “情係巴蜀——兩岸文化聯誼行”特別報道

  7月12日,兩岸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與傳承論壇在成都大學舉行,來自臺灣和四川的專家學者激情碰撞,發表了不少頗有新意的言論。

  □本報記者 覃丹 黃裏

  交融:臺灣“南管”成都尋根

  “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雲。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第一個登臺的臺灣專家辛晚教以一首小詩作為開場白,頗具吸引力。

  辛晚教解釋道:“這首詩非常形象地描述了當時成都弦樂的盛況,漢唐以來,成都詩樂已經非常鼎盛,五代時也是這樣。詩中説到的弦樂就是今天還流行在福建、臺灣等地的‘南管’。”他説,1999年臺灣成立了 “傳習傳統音樂中心”,開始積極推動南管保存傳習計劃。2009年9月底,有“中國音樂史上活化石”之稱的福建泉州南音(南管、弦管)入選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名錄”。

  論壇上,臺灣專家莊伯和拿出自己關於四川吞口的研究成果。1993年3月,在參觀成都一家文物店時,一件“宋代獨腳獸”引起莊伯和極大的興趣。2001年,他在眉山三蘇祠博物館又見到兩件獨腳獸。他認為,吞口是四川常見的器物,許多人家的大門上往往用木瓢或布,畫上一個可怖的獸頭,張口吐舌,有的口裏還插著一把劍,這就是所謂吞口,也可能是以獨腳獸、石敢當等形式出現。而在臺灣人家門前也有大量的辟邪物,比如“咬劍獅”。“這些物件的研究將豐富我們一脈相承的文化傳統。”莊伯和對此次四川文化行充滿了更多期待。

  合作:川臺“竹編”有廣闊空間

  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産博覽園集中了大量非遺項目入駐,但辛晚教卻有點遺憾,因為他研究的“南管”還沒有進入。辛晚教希望有一天“南管”也能進入,他認為這不僅是一次千年音韻的回歸,也將豐富園區的非遺項目,還能吸引大量臺灣、福建的遊客進入,對東南亞地區的傳統音樂愛好者有很大的吸引力,“在福建泉州和臺灣民間都有大量的藝人在表演和傳習‘南管’,可開展合作”。

  展示了兩幅成都永陵和後蜀遺址的照片後,辛晚教興奮地提出建議:“成都考證後蜀宮址,建孟府郎君及花蕊夫人紀念公園,修築一個紀念亭,定期演奏弦管以憑吊紀念,增加一處歷史記憶景點。”

  莊伯和認為,成都對蜀繡、蜀錦、細竹編等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做得很好,臺灣的竹編也很有名,但不像成都的這麼精細,合作的空間非常廣闊。

  拓展:讓非遺項目進入公共活動

  “非遺保護要尋找到更合理的方式。”四川省社科院專家李明泉登臺回應臺灣專家的呼籲。他認為,要讓項目進入公共活動,讓大家了解和體驗非遺,比如在公共場所製作糖餅、現場剪紙傳授,都是恢復“非遺生態”的好方式,“純粹的‘原生態’方式,簡單的讓非遺項目處於一成不變的狀態是不合適的”。

  辛晚教介紹説,在臺灣,閩南樂府、雅正齋、南聲社等已經成為常態的非遺傳習場所,既保護了非遺項目,又豐富了人們的生活。

  讓大學設置研究機構,從幼兒園開始傳授,讓孩子們在動手中體驗;在社區讓老年人積極參與,讓他們在數十年前學到、用到的非遺重新恢復活態……專家們表示,要讓非遺進入廣泛的傳播領域,開展多方面的交流,非遺不應該只是保留純文化的狀態,而應該與吃喝玩樂聯繫起來。

編輯:劉承思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