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探尋全球主要經濟體轉變發展方式之路

時間:2010-10-18 09:52   來源:新華網

  對於中國經濟而言,2010年非同尋常,在“十一五”收官之際,“十二五”即將開啟。接下來又一個五年中,中國經濟將面臨如何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重大挑戰。

  環顧全球,從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美國到歐洲經濟巨擘德國,從中國近鄰日本到遠在南美洲的巴西,這些國家在各自的發展道路上,都曾面臨如何轉變發展方式的關鍵時刻。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重溫美國、德國、日本和巴西的經濟發展史,也可以為中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供一定借鑒。

  翻開世界近代史不難發現,一個國家要想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脫穎而出,往往需要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改變其原有的發展方式,進而“開時代之先河”,由落後走向領先。

  18世紀60年代,英國憑藉蒸汽機的應用引領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建立起“日不落帝國”。19世紀最後30年,美國和德國後來居上,以電氣設備、內燃機和飛機等發明和應用為先導,主導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在經濟和科技方面趕超老牌資本主義國家。

  20世紀四五十年代以來,第三次科技革命産生了一大批新興工業,新材料、新能源、資訊技術和生物科技獲得重大發展,人類進入資訊時代。美國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借助資本市場創新和全球化,掌控世界經濟新制高點,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

  據美國商務部負責智慧財産權的官員戴維卡波斯介紹,美國一直將科學及技術創新視為國家經濟未來發展的關鍵。美國産業新技術和産品服務的誕生都離不開科研創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美國經濟增長有75%來自産業創新和技術革新。從1990年到2007年,創新産業的工資是全國平均水準的2.5倍。

  以製造業立國的德國,也非常重視科技進步和創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製造業迅速崛起,並以其技術精湛在世界上享有盛譽,迅速在全球確立了“德國製造”的響亮名聲。在長達幾十年的時間裏,德國以製造業為主導的出口在規模上一度長期位居世界第一。

  毫無疑問,中國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過程中,也必須同樣高度重視科技進步和創新的作用。

  1945年德國戰敗後,進入柏林的一名美國記者這樣描述當時的柏林:“柏林什麼也沒有剩下。沒有住宅,沒有商店,沒有運輸,沒有政府建築物。柏林僅僅是一個碎磚破瓦堆積如山的地理位置。”而今,德國已重返世界經濟強國之列。

  從殘破到中興,從危機到生機,戰後德國的“華麗”轉身之路印證了“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這一中國古訓。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國在反思戰爭教訓的同時重建家園。有識之士認為,傳統的英美自由競爭的工業資本主義模式,不能解決德國戰後社會經濟發展所面臨的問題。社會市場經濟模式成為學界和政界的共同選擇。隨後,政府以貨幣改革為先導,將市場經濟、宏觀調控和社會保障等通盤考慮,開始整個社會經濟體制的重塑和轉型。

編輯:吳斌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