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官員透露十二五規劃從追求國富轉型到強調民富

時間:2010-10-18 09:16   來源:《揚子晚報》

  本文導讀:國家發改委副秘書長楊偉民一度申言,“十二五”規劃與此前的規劃有著本質差別,過去的規劃追求“國強”,“十二五”規劃則追求“民富”。“國富”到“民富”的轉變成為公眾關注十七屆五中全會的最大亮點。

  中國共産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昨天開始在北京召開。在“十一五”即將結束之際,五中全會的主要議程是研究關於制定“十二五”(2011—2015年)規劃的建議。會議將研究關於制定“十二五”規劃的建議,並審議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討論修改後的文件稿。中國在繼改革開放之後再次站在轉型的十字路口。

  從追求“國強”到強調“民富”

  國家發改委副秘書長楊偉民一度申言,“十二五”規劃與此前的規劃有著本質差別,過去的規劃追求“國強”,“十二五”規劃則追求“民富”。“國富”到“民富”的轉變成為公眾關注十七屆五中全會的最大亮點。

  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原副院長、中央黨校黨建專業博士生導師甄小英認為,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高速發展,中國解決民生問題有了物質基礎,此時將“民富”放在重要位置,執政理念又向前邁了一個大步。

  有學者評論,“民富”目標的提出,意味著國家將完善收入分配格局提升到更重要的戰略高度,從長遠看,這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縮小貧富、區域差距,提高國家發展品質的戰略轉變。

  人事調整佈局注重“人文”“公平”

  在密集調研的同時,配合十二五規劃的人事調整也提前佈局。2009年11月底,河南、福建、遼寧、吉林、內蒙古五省(區)黨委書記職務調整,2010年8月至今,貴州、黑龍江、江西、河北、遼寧、甘肅、陜西等省再次更換了省委書記、省長等負責人。有觀察人士分析認為,新的人事調整中 “50後”成中堅、“60後”嶄露頭角;很多人擁有法學、歷史、哲學等人文學科專業背景。“表明中國正在由善抓經濟的效率優先型官員向‘追求公平正義’文人治國方向轉變。”

  三大轉型釋放深化政治體制改革信號

  進入10月,隨著調研及人事調整的“前聲”漸落,中央關於“十二五”的思路開始明晰。未來五年中國將開啟經濟與社會的雙重轉型,以轉變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為主線,部署中國經濟社會從外需向內需、從高碳向低碳、從強國向富民的三大轉型。

  深入推進三大轉型進程中,中國的政改深化隱約可見。未來五年中國的走勢,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政治體制改革怎樣切實保障經濟體制的改革成果。要做到“國富”到“民富”的成功轉型,政府的權力和利益再分配問題成為其中關鍵點。

  “包容性增長”直指30年積累難題

  很多專家認為“包容性增長”的新提法將是本次會議的一大亮點,而縮小貧富差距、增強社會的公平正義、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等,都將是外界關注的熱點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研究員劉山鷹在接受《中國日報》的專訪時説,“包容性增長”這個概念很可能會被列入到今年的五年規劃中。“在經濟轉型時期,這或許能成為解決社會不公問題的新思路。”

  9月16日,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出席第五屆亞太經合組織人力資源開發部長級會議開幕式致辭中,提到了“包容性增長”這個詞。這是一個包含“讓更多的人享受全球化成果、讓弱勢群體得到保護、在經濟增長過程中保持平衡”等深意的新概念。這被認為是中國領導人在調整醞釀新的發展戰略的重要信號。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認為,“包容性增長”的核心內容包括公平正義體現核心價值、調節個稅縮小貧富差距、形成成熟的公共生活領域實現“共同治理”、擴大內需重在引導居民消費等幾大方面。

  然而,學者與立法者普遍認為,要將這個概念付諸實施,還需一系列配套措施,包括遏制權貴既得利益群體、加強立法和執法。

  劉山鷹説:“過去的三十年中,中國的經濟增長是以過度的資源開發和不合理的收入分配為代價的。而現在,既得利益群體已經成為阻礙社會改革的最大障礙。”

  綜合新華社 北京晚報

  中國新聞週刊 中國日報等

  專家透露居民收入與GDP同步增長寫入十二五規劃

  中共十七屆五中全會正在北京召開,討論未來五年的政策藍圖。為期四天的會議將研究關於制定“十二五”規劃的建議。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兼薪酬專業委員會會長、參與十二五規劃調研的專家蘇海南近日告訴記者,我國近10年,居民收入增長幅度不如GDP,因此十二五規劃將寫入居民收入與GDP同步增長,控制收入差距擴大。

  分配改革

  將寫入規劃

  在2006年就參與我國收入分配改革方案研究討論的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兼薪酬專業委員會會長的蘇海南説,收入分配改革整體安排應會寫入十二五規劃,要求勞動報酬、居民收入增長跟上經濟發展的速度。

編輯:吳斌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