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回眸“十一五”:數字見證國民經濟實現新跨越

時間:2010-10-15 15:52   來源:中國新聞網

  正在上海舉行的世博會,被國際展覽局秘書長洛塞泰斯稱之“為世博會事業樹立了新標桿”,創造了參展方數量最多、參觀者人數最多等諸多紀錄。而2008年北京奧運會,更被國際奧會主席羅格稱之為一屆“無可倫比”的奧運會。火炬正在傳遞的廣州亞運會,不日也將在五羊城開鑼。

  這些規模宏大、用真金白銀打造出來的國際盛會,都發生在過去的五年裏。沒有國力的支撐,沒有舉國上下的努力,一切免談。

  回頭看看來時路,五年曆程不平常。在這期間,中國遭遇突如其來的汶川地震、玉樹地震和國際金融危機。但是,闖過一個又一個難關險隘,國民經濟實現新的跨越。

  從硬指標看,“十一五”規劃提出,“國內生産總值年均增長7.5%,實現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這一目標,已超額完成。“十一五”前4年中國國內生産總值(GDP)年均實際增長11.4%,高於“十五”平均增速1.6個百分點。今年上半年, GDP實現11.1%的增長。前不久,IMF預測今年中國經濟增長10.5% 。

  如果以2009年初步核實的GDP34萬多億元人民幣與2008年初步核實數據相比,一年新增近4萬億元,超過1993年全年國民經濟總值。當然,此一時,彼一時,幣值的含金量大不相同,但不能否認中國經濟發展之迅猛。

  國富還要民強、民享。其間,民眾生活亦得持續改善。2009年,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7175元,農村居民每人平均純收入達到5153元,已經超過“十一五”規劃中的13390元和4150元的預期目標。

  民以食為天。五年內,中共中央連發五個一號文件,強調“三農”重要性,糧食産量穩定在1萬億斤,連獲豐收,為13億民眾衣食無憂、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數據枚不勝舉。比如,中國外匯儲備全球第一,中國晉身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進出口貿易量位居世界次席,而且進口增速高於出口,為全球經濟作出獨特的貢獻……發改委官方人士稱,“十一五”規劃中,涉及到人民生活和公共服務的8大指標中,目前有6大指標已提前或超額完成。

  當然,用溫家寶總理的話來説,“一個很大的總量,除以13億,都會變成一個小數目。”按每人平均算,中國國民收入還不高,還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

  何況,中國還面臨著區域發展不平衡,收入差距、城鄉差距,以及貧富差距等諸多問題。就是“十一五”規劃《綱要》首次將單位能耗降低20%左右的約束性目標,完成起來也十分費力,有的地方甚至用限制居民用電來突擊完成任務。

  在中國有望成為全球汽車最大市場的同時,城市擁堵也日益嚴重。國慶黃金周前夕,一場小雨加上其他疊加因素,北京交通堵塞蔚為奇觀,首都被人戲稱“首堵”。因此,城市如何讓生活更美好,改革開放成果如何讓更多民眾分享,都是在未來“十二五”規劃中應該體現的,也是13億中國人所寄望的。中新社記者 王永志

編輯:許莉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