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東方週刊》:一次展覽震撼一座城市

時間:2008-07-17 10:30   來源:瞭望東方週刊

  總參觀人數將突破100萬人、主展館單日參觀人數連續突破5萬人,數萬中外觀眾獻花捐款、深情留言;原定7天的展期延長了4天,從上海各地趕來的觀眾還是從展覽中心西邊的門口一直排到了南京西路,逶迤五六百米。

  2008年6月以來,“抗震救災 眾志成城---2008中國抗震救災大型新聞圖片展”是上海這座城市的“熱點詞彙”。展覽在上海引起巨大反響。

  100萬——參觀人數創紀錄

  由上海市委宣傳部和新華社上海分社聯合主辦的“抗震救災 眾志成城---2008中國抗震救災大型新聞圖片巡迴展”上海站展覽從6月19日開始,是首都北京外全國巡展的第一站。展覽共展出250多張新聞圖片,以及上海消防局突擊隊隊旗、挽救了24條生命的生命探測儀等珍貴實物。

  6月29日下午,在上海展覽中心舉行的這個展覽落下帷幕,轉移到浦東新區圖書館展出,社區版巡展活動也正在各區縣展開,並將持續到7月中旬。11天來,共有21萬餘人次觀眾前來上海展覽中心參觀,獻花4萬餘枝,留言7000余條。其中繼24日參觀人數突破5萬人次之後,25日觀眾再次突破5萬人次。

  上海市委宣傳部宣傳處處長尤存向《瞭望東方週刊》介紹説,每天都有幾百個電話打進來預約團隊參觀。應廣大市民尤其是一些準備中考的師生的要求,原計劃25日在上海展覽中心主展區閉幕的圖片展延期4天,到29日結束。從6月30日開始,主展區的圖片展將整體移至浦東新區圖書館展出到7月13日結束。

  除了主展區展覽外,主辦方根據許多社區幹部的強烈要求,緊急設計製作了20套便於在社區巡迴展出的展板。從25日開始,這批展板分20路到上海全市19個區縣和部分高校、醫院、部隊、企業等單位巡迴展出,一直到7月中旬結束。尤存説,每個區的巡展地點在10~20個,僅26日一天,各個展點的參觀總人數就突破10萬人次。

   看到的每個場景都觸目驚心

  全國勞模、十七大代表、上海航空公司乘務員吳爾愉看完展覽後,眼含熱淚地説:“我們看到的每個場景都觸目驚心,從中看到了人性的偉大和災難面前的大愛。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保護了四位學生的譚韆鞦老師,照片裏雖然沒有譚老師的身軀,只看到他哭泣的妻子幫他擦拭身體。但是,這張圖片凝聚了很多愛---師生愛、夫妻愛!”

  民營企業均瑤集團的20多位預備黨員專門來到展覽現場進行入黨宣誓。集團黨委留言:“是什麼,能將不同信仰,不同民族,不同社會階層的人們凝聚起來---是國難!是什麼,能如此讓人感受到對國家的歸屬,對黨的嚮往---是國難!汶川,是國難,是凝聚!”

  剛從四川抗震救災前線歸來的上海疾控中心年輕的衛生防疫隊員高圍溦對《瞭望東方週刊》説,圖片展讓他回想起當初在前線救災的難忘時刻。他表示,過些日子,將和其他同事再次請戰奔赴抗震救災第一線。

  許多外國人士趕來參觀展覽,同樣為展覽的內容所深深打動。來自美國佛羅裏達州的賈斯汀基德説:“看完圖片後更加了解地震給中國人民帶來的困難,也更了解中國人民在災難面前所表現出來的民族凝聚力和頑強精神,回美國後會把看到、聽到的告訴給身邊的朋友,祝中國好運,為中國祈禱。”

  來自印度的辛格先生看到參觀隊伍人山人海卻秩序井然的情景,感嘆説:“大地震讓世界重新認識了中國和中國人,你們的確是偉大的!”

  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上海市文明辦主任馬春雷對《瞭望東方週刊》説,抗震救災圖片展會受到上海市民的廣泛歡迎,這是意料之中的。但是觀眾如此踴躍,各方反響如此強烈,的確大大出乎意料。“這説明圖片展及其所弘揚的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具有強大的吸引力、感染力和震撼力,同時也反映了上海人民良好的精神面貌和公民意識。”

  鮮花獻祭:上海人充滿溫情一面

  上海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城市。過去,人們往往認為這座城市金錢味太濃、人情味不足。然而,此次抗震救災圖片展上,上海市民所表現出來強烈的愛國主義激情和對災區同胞的高度關切,讓人們看到了立體的“上海人”、充滿溫情的上海人。

  鮮花獻祭是本次展覽的一大特色,觀眾只要投幣一元錢,就可以獲得一枝黃色或白色菊花,敬獻給遇難同胞。募捐所得款項將全部捐給慈善機構,定向支援災區建設。11天裏,共有4萬餘名觀眾投幣捐款,並敬獻鮮花。看管鮮花的志願者黃婷婷説:“雖然只要捐1元錢,但很多人都捐了50元、100元。”

  由於展覽中心提供的鮮花經常被購買一空,許多市民還專門從南京路的花店和商販那裏買來大捧鮮花獻上,表達自己的心願。

  “時間就是金錢”的觀念在上海人中紮根很深,為了參觀這次展覽,許多上海市民抓住中午的休息空當,或乾脆向單位請了幾個小時假。本刊記者看到,在如潮的人海裏,許多白領邊啃麵包邊排隊。

  由於開展的時間與上海中學生中考的時間相衝突,許多家長給主辦方來電,強烈希望延長展出時間以便讓孩子來看一看。當主辦方同意延長4天后,不少家長來電致謝。

  上海展覽館西二館的出口處有一面留言墻,長5米,高2米,上面密密麻麻、層層疊疊地貼滿了綠色、黃色、藍色的留言紙。微風拂來,仿佛串串千紙鶴。正在留言的人們排起了長隊,很多觀眾翹首仔細閱讀留言。

  一位叫孔繁鉉的老人留言説:“汶川強震,我每天在電視機前看有關震情的報道,我流淚了,哭泣了一場又一場。今天,又來參觀圖片展,又一次受到了教育,我又陣陣流淚了。我是個剛退休的員工,又不能赴災區出力,只能在後方做點善事,出點微薄之力,表達對血肉同胞的情感。”

  一些留言是小朋友寫的,字體還十分幼稚,但是話語純真感人:

  看了你們的照片,我突發奇想,我想送給你們一塊橡皮,抹去你們心中的悲痛。我想帶你們去吃必勝客,讓你們永遠必勝!---浦雋敏

   我今天看了照片,我想好好學習。---金陸小學陳懿。

  很多人在留言中表達了自己的深入思考。一位觀眾留言説:“禍兮福所倚,地震震出了中國人對於生命空前的重視,震出了民間志願者的力量。大國復興不僅是GDP的高增長,這種尊重生命價值的人文精神與實際力量,將使我們偉大祖國的復興行進得更快。”

  上海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宋超對《瞭望東方週刊》説:綜觀近現代史,上海人民在民族大義面前一直是義無返顧的。在當今市場經濟條件下,只要通過創新,增強宣傳工作的親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同樣會激發人民群眾的凝聚力,增強他們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思想,這是這次圖片展震動上海市民的一個重要啟示。

  很多人站得腳腫了

  抗震救災圖片展在上海引起巨大反響,十分重要的原因是主辦部門對展覽進行了精心組織和大力宣傳。主辦方精心撰寫了豐富、感人的講解詞,並從中共“一大”會址、宋慶齡故居、陳雲紀念館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抽調20名優秀講解員擔任講解任務。這些天來,講解員們每天都要持續工作七八個小時,很多人站得腳腫了,講得嗓子啞了,但是沒有人叫苦叫累。

  為了趕上早上9點開始的展覽,家住郊區青浦的講解員許盈每天清晨5點30分就要起床,坐車2小時趕到展覽館。許盈對《瞭望東方週刊》説:“自己的困難不算什麼,如果我的講解沒有感動觀眾,那就太失敗了。”為了增加講解的感染力,許盈很注意蒐集個性化的講解素材。當講到蔣敏時,她常常引用蔣敏本人的話:“有愛,就有希望;有愛,我們就會更加堅強。”這些話都是許盈從電視上看英模報告會時聽到的,並留心記了下來。

  展覽來滬前夕和展覽期間,上海市各大媒體對展覽進行了充分的宣傳,各級黨委政府及時將展覽消息傳達下去,激發了基層單位和社會各界人士的參觀熱情。6月24日,本刊記者在現場看到,展覽館門前排起的隊伍足有500多米,團隊包租的大客車把停車場塞得滿滿噹噹。

  閔行區江川街道紫藤居委會主任劉東方對《瞭望東方週刊》説,居委會組織了100多位居民區黨員前來參觀,很多人感動得直掉眼淚。她説:“最讓人感動的就是那些子弟兵,他們在家裏也就是20來歲的小青年,但是在地震面前成了國家脊梁。只要有軍隊出現,老百姓就知道自己得救了。”

編輯:王曉燕

相關新聞

圖片